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7,(2)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81岁,1周前因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就诊;无肉眼血尿,无排尿困难;无腰酸、腰痛;无发热。影像表现:B超示左肾实质占位(3.4 cm×3.7 cm)(图1)。CT示左肾上极一大小约4.18 cm×3.99 cm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平扫密度尚均匀,CT值约32 HU,境界较清楚,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期CT值约35 HU,髓质期CT 相似文献
2.
3.
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3)
正肾脏集合管癌(CDC)是源于肾集合管或Bellini管上皮细胞,故又称Bellini管癌。国外文献[1]报道CDC占比小于1%。国内统计1 699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显示,CDC约占0.2%,临床上非常罕见。本院近10年来收治肾癌患者3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CDC患者2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6.
正病例资料患者于1个月前由于外伤至当地医院就诊,查CT发现右肾占位,当时无腰酸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胀,无尿色改变,无尿量及尿色增多,无乏力消瘦。目前患者仍无任何症状,以右肾肿瘤收住入院。影像表现:CT平扫(图1)发现右侧肾脏中下极以囊样为主的占位灶,形态规则,囊内呈低密度,似见絮状影,部分囊壁呈略高密度结节样增厚,并可见细线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图2)显示病灶囊性部分无强化,壁结节及增厚 相似文献
7.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调研病人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运用免疫组化检测CK34βE12、CK19、CK13、vimentin、S-100、CEA、Ki-67,并对4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例肿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中2例累及肾周脂肪囊;1例大部分突入肾盂(镜下肿瘤表面尚被覆移行上皮黏膜);肾集合管癌细胞中等大小,部分胞质嗜酸,部分透亮,部分核呈空泡状,有小核仁,组织结构呈小的腺管状、实片状、乳头状,癌组织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其中2例伴片状坏死,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瘤细胞CK34βE12和CK19(+),CK13、vimentin、S-100(-)、Ki-67 10%~15%;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存活.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具有特殊形态和免疫表型、预后较差的肿瘤,应通过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等方法与其他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8岁,外院体格检查发现右肾肿瘤1周来我院就诊。临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确异常。该患者于8年前行右输尿管体外冲击波碎石,无其他病史。超声表现:右肾下极实质近肾门处见大小约4.0cm×3.5cm×3.0cm团状低回声,部分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向肾盂凸起,并向输尿管延续,内部回声尚均匀(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右肾盂分离约2.0cm。左肾未见明确异常,超声提示右肾实性占位性病变。CT表现:右肾盂-输尿管内见长圆形低密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1岁,因高血压、间断血尿1个月余,自服降压药物无效而来就诊。既往血压正常,无头痛、头晕,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外院超声提示右肾结构欠清,不除外肾弥漫性病变。外院CT提示右肾实质大部分病变,以中前侧明显,考虑肾梗死可能。尿常规检查:镜下WBC30~40个,RBC(+++),PRO(+)。临床诊断为肾盂肾炎,治疗1个月后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误诊的原因,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误诊为肾盂肾炎的CDC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1月余,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考虑为肾盂肾炎,治疗无效转入我院,CT检查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CDC,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5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CDC临床较为罕见并具有很强侵袭性,病理学检查是确诊CDC的唯一可靠方法,治疗以根治性肾切除为主,术后坚持随访。 相似文献
11.
肾集合管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外科治疗的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病发病年龄35~42岁,临床无特殊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细胞癌。病理上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内,组织学瘤细胞呈管状、管状乳头状结构,胞质透明或颗粒状,核大,核仁清晰,典型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间质纤维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CK(AE3)、EMA和vimentin( ),CD10、CEA、CK7和CK20(-)。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呈管状、乳头状排列,细胞呈靴钉状伴间质的纤维增生和炎细胞反应,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 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EUS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对其中4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造影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CCRCC和AML的CEUS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和假包膜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CCRCC的IMAX高于AML,RT和mTT均早于AML (P < 0.05)。CEUS定性诊断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91.49%(43/47),特异度75.00%(15/20),准确率86.57%(58/67)。结论 CEUS结合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有助于诊断和鉴别CCRCC与A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对肾集合管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腰腹痛和肉眼全程血尿。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缺乏包膜,侵袭性生长,转移早。CT平扫时部分肿瘤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增强后肿物强化不明显,低于肾实质,有时难与早期结核病灶区分。病理特点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表达均为阳性,Virnetin为阴性或弱阳性。结论:肾集合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囊实性肿块,呈灰白或灰黄色,侵袭性强;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3) 、EMA .vimentin(+),CD10、CEA、CK7和CK20(-) .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18.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of the ki-dney, CDCK)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少见亚型,生物学行为独特.本次研究共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2)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4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8~76岁;发生于左肾和右肾各2例;临床以血尿、腰痛、消瘦为主要症状;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大体检查4例肿瘤均位于肾髓质,边界不规则,直径4~8.5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呈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部分呈鞋钉样,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并伴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7和PAX-8(+),CK20、CK5、p63、GATA-3和S-100(-)。截至随访日期2例已因肿瘤转移而死亡,生存时间为4.5个月和29个月;另2例分别于随访8个月和5个月后失访。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细胞癌亚型,具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不良。病理诊断时主要需与内生性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相鉴别,明确诊断需依靠仔细检查标本,多取肿瘤与肾盂、肾盏交界处,通过形态学观察有无尿路上皮癌成分来确定,联合使用免疫组化CK7、CK5、p63和CK20染色在二者鉴别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