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综合治疗经验.方法 8例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血管修复,术中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周后韧带重建术,术后积极康复锻炼,随访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无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KSS)优6例,良1例,差1例;HSS评分78~95分,平均91.6分.结论 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血管修复、韧带重建及功能锻炼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肢体存活率较高、术中可同时处理膝关节内的损伤等优点,效果满意,但要求有良好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9例TPA患者,12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7例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术后即刻造影了解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有无内漏及支架内狭窄等情况发生。结果 19例支架均成功置入,12例置入覆膜支架后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远端血流均通畅;7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后造影示动脉瘤基本不显影或显影浅淡,无重要侧支血管闭塞;术后随访6~47个月,中位随访21.3个月,1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者术后1a行CT血管造影显示轻度狭窄(狭窄30%),无明显临床症状,余患者未见支架狭窄、移位、断裂,内漏等并发症。结论 TPA患者行覆膜支架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安全可行,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急性肱动脉损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解放军第148医院经股动脉脉插管失败的15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在经股动脉入路行患侧肱动脉插管失败的情况下,采用患侧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肱动脉损伤段,从股动脉引入圈套器,运用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拉出体外建立股桡动脉通道,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15例患者均采用导丝抓捕技术获得成功,共植入20枚支架(10例植入1枚,5例植入2枚),术中肱动脉血流恢复。15例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4例支架内血流通畅或支架腔内狭窄小于30%未予介入干预,1例患者支架腔内狭窄超过50%再次给予球囊扩张治疗,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内漏、断裂,无截肢现象发生。结论导丝抓捕技术可提高急性肱动脉损伤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腘动脉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26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B超、CTA或DSA检查确诊,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腘动脉瘤切除并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11例;腘动脉瘤切除并人造血管移植术5例;动脉瘤壁部分切除并补片修补术4例.随访6个月~3年,1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患者移植血管通畅性良好;5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的患者3例通畅性良好,2例管腔闭塞;4例动脉瘤壁部分切除并补片修补术患者管腔通畅良好;6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患者4例通畅良好,2例术后1年管腔闭塞.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腘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自体静脉移植和补片修补术是最为有效的.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考虑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裸支架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覆膜支架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后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术,术中分别应用8 mm直径裸支架及ePTFE覆膜支架.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技术监测手术前后及随访过程中门脉系及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TIPS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3~15个月).覆膜支架组初次开通率100%,裸支架组初次开通率73%.超声多普勒显示TIPS术后及随访中覆膜支架组门静脉系统血流速度、流量参数均显著高于裸支架组,覆膜支架组随访1年分流道流速及流量参数高于裸支架组[(125±20)vs(65±13)cm/s,(1 816±380)vs(744±239)ml/min,P<0.01],覆膜支架组随访1年肝动脉血流速度高于裸支架组[(60±14)vs(52±13)cm/s].结论 ePTFE覆膜支架在TIPS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肝内分流道的远期通畅率和临床疗效,超声多普勒显示门静脉系统及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显著升高.肝动脉缓冲效应在TIPS术后维持肝血流量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关于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局部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研究中涉及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无确切的结论.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狭窄病变22处,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6处、椎动脉4处、基底动脉3处,3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长度为3~10 mm,平均为7 mm,其中6处狭窄长度超过10 mm.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使用脑保护装置保护伞12例.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22枚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置入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段动脉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与治疗前相比较,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同时再造影的实质期可见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置入后临床随访6-24个月,20例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7例,1例出现支架内内膜轻度增生,未引起临床症状.经颅超声多普勒随访结果示狭窄部位血流通畅,支架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无主要分支血管的闭塞.结果说明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近期疗效明显,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腘动脉TASCII C、D型病变支架治疗通畅率及再狭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在我院行股腘动脉支架术治疗的TASCII C、D型病变患者178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观察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统计术后3、6、12、24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析支架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入组患者178例(420枚支架),平均支架总长度(24.93±10.83)cm。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3、6、12、24个月的总体通畅率分别为92.9%、69.6%、39.2%和28.1%,TASCII D型患者各期通畅率均低于TASCII C型患者。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总长度、流出道情况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腘动脉TASCII C、D型病变支架治疗短期疗效好,但远期通畅率较低,支架长度与流出道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DU定期随访对评价疗效,评估再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支架置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较长,需要多个支架串联置入才能完全覆盖病变血管。目的:评价不同种类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纳入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39例(40条患肢),其中男34例,女5例,年龄44-87岁,每条患肢均为1枚LifeS 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金属裸支架串联置入硬化闭塞段动脉,随访39个月,评价支架置入成功率,以及支架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保肢率、一期与二期血管通畅率。结果与结论:40条患肢成功放置93枚支架,其中27条患肢放置了2枚支架,13条患肢放置了3枚支架;置入Life Stent支架40枚、Luminexx支架45枚、Smart支架1枚、Aurora支架2枚、Pulsar18支架2枚、Invatec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支架置入后12个月保肢率为95%,置入后24个月血管一期通畅率与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2.0±0.1)%,(59.0±3.7)%,未发生因支架置入导致的血管严重损伤及组织病变。表明自彭式LifeS 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自彭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与保肢率,近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主动脉隔绝术.结果:本组21例覆膜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覆膜支架覆盖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引起术中深昏迷,急行双侧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神志恢复,术后2周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桥血管通畅.术后均未发生内漏、截瘫、无切口感染.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8例,发热1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2~50个月,患者生活状态均良好,螺旋CT扫描提示血管内支榘均未移位.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微创、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周围动脉硬化性阻塞接受了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8.14%(158/161),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21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胭动脉阻塞,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12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分别为91.11%(41/45)和79.31%(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首选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中,血管腔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于腔内血管重建技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血管重建前及重建后分别使用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IVUS指导下应用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复杂病变1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IVUS检查。IVUS对介入手术的决策均起到了关键作用。1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血栓病变采用单纯溶栓治疗;2例支架内再狭窄病例诊断为血栓合并内膜增生,进行溶栓后球囊扩张;1例覆膜支架再闭塞病例明确闭塞支架内血栓后采用溶栓治疗,同时发现远端残余狭窄病变后二期植入覆膜支架;7例动脉硬化闭塞病例中,2例诊断为血栓合并狭窄,予以溶栓后球囊扩张治疗,5例为长段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球囊扩张后植入裸支架;1例髂动脉炎性病变使用覆膜支架。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7±3.7)个月,病变血管6个月一期通畅率100%。结论: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需要IVUS实现更精确的病变血管观察,优化球囊、支架的选择及定位,评估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IAA)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经腔内修复治疗IAA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术后无并发症.随访8~22个月,瘤体无增大,人工血管支架通畅无移位,无内漏及感染发生.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IAA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平均49岁);真性动脉瘤17例,假性动脉瘤9例(医源性8例,创伤后1例);瘤体位于脾动脉10例,肝动脉7例。肾动脉4例,肠系膜动脉3例,胃左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17例行经导管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3例瘤体直径〈2cm的动脉瘤未干预。结果:21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除2例出现轻度脾梗死症状外,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5~42个月(平均19.1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3例未干预动脉瘤者未见动脉瘤增大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内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对3例膝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其中2例为外伤性胫前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白塞病所致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X线透视下覆膜支架在破口处经球囊扩张后释放,封闭动脉瘤,之后造影观察支架位置变化、瘤腔封闭情况及远端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修复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时支架远端刺破腓动脉,遂转行弹簧圈支架内栓塞,其余2例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术后随访2-15个月,患肢均可负重活动.2例支架成功置入的患者超声或CT造影均显示支架内通畅性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早期效果确切,适宜临床中开展.但对于白塞病血管病变,支架置入需慎重.其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31例,慢性主动脉夹层7例;均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的杂交手术治疗,术后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3、6、12个月均行CT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2.63%;术后发生内漏2例,脑梗死2例,低氧血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35例随访3~1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假腔血栓逐渐形成。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顺行开通失败后,在仰卧体位下行腘动脉逆行入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0月21例SFA出现CTO病变的患者,在仰卧体位下接受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开通手术,SFA平均病变长度(87.4±5.8)mm,21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7例患者有静息痛,3例患者有足趾缺血性溃疡。患者均先行经对侧股总动脉穿刺入路,当顺行开通失败后采用经腘动脉逆行开通,在路径图或X线的引导下行腘动脉穿刺,一旦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以后,再顺行置入球囊预扩、释放支架、后扩。结果:21例患者均在仰卧体位下通过路径图或结合X线成功穿刺腘动脉,成功率为100%,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夹层等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前存在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静息痛症状。3例足部溃疡患者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1例术后2个月内完全愈合。21例间歇性跛行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3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造影证实支架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随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结论: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腘动脉逆行开通治疗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行且安全有效,尤其对于自股浅动脉起始端就完全闭塞、闭塞段位于股浅动脉中远段或者有较大的侧枝从股浅动脉闭塞段发出的病变,一旦顺行入路失败,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可作为首选的下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