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6):1000-100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情况,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83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后共有9例出血,出血率为4.91%.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不是影响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单因素(P>0.05).合并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hild-PughB/C级、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再次行微波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率更高(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分级及血小板数量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微波消融次数不是术后出血的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肝硬变、血小板减少及Child-PughB/C级;对于出血高危素患者,需慎重行微波消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单独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RFA(n=53)和RFA+TACE(n=5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7.6±12.3)个月,76例生存,38例死亡。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47.3%、32.6%和63.1%、37.2%、22.4%。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5%、78.7%、65.9%和94.3%、75.6%、62.3%。结论对于合并肝硬化早期肝癌患者,RFA+TACE治疗比单独使用RFA治疗具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而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ZagoriaRJ等〔AmSurg ,2 0 0 2 ,6 8(2 ) :2 0 4 - 2 0 9〕报道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81例肝肿瘤患者 ,其中 3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有 1~ 6处转移癌。 8例于剖腹术时行术中射频消融术 ,其余 30例患者在CT或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共 4 3次射频消融术。 1例 (2 % )术后因肝脓肿 8天死亡 ,1例 (3% )需要输出 ,3例 (8% )术后出现严重上腹痛或胸膜炎胸痛且持续几天。可见射频消融术治疗转移性肝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2 / 38例 ,5 % )。射频消融术治疗转移肝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 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对转移性肝癌的效果、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5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其中男性88例,女性68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5.3岁。根据是否行射频消融术分2组。对照组84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4.1岁;单纯采取全身化学治疗。研究组7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5.8岁;行射频消融术联合全身化学治疗。随访3~39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比较两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以上生存率;分析肝内病灶个数、病灶大小对射频消融术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完全毁损率、局部复发率的影响,以射频消融术并发症作为评价该术安全性的观察指标。结果研究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以上生存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75.00%vs 28.57%、88.89%vs 52.38%、63.89%vs 54.76%、41.67%vs 33.33%、33.33%vs 19.05%;P 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352个肝内转移灶中,完全毁损率为84.66%,局部复发率为44.89%;其中1、2~3、3个以上肝内转移灶及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0~3 cm、3~5 cm、 5 cm患者的完全毁损率、局部复发率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无手术死亡、感染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局部疼痛;经对症治疗后均在短期内显著好转,未增加化学治疗对肝脏的毒副作用。结论射频消融术对转移性肝癌的效果确切,有助于毁损肝内转移灶,延长生存期,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肝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RFA)治疗,简化了手术流程,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过程中,消融范围易出现不均匀情况,即未完全消融肝癌或消融边缘(AM)不足的情况,会提高肝癌复发率。本文对肝癌PRFA治疗中AM的测量与控制展开研究。首先阐述RFA治疗原理及AM的概念,然后对AM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分为二维和三维的测量介绍AM在手术中实时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术中实时控制AM的方法介绍并分析优缺点,提出基于RFA治疗前后的三维重建融合图像的自动精确测量最小AM的方法,达到控制AM实现降低肝癌复发率的目的。最后分析指出在肝癌PRFA术中,AM如何实现精确的测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根据预后不同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设计基线资料收集表,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进行对比分析.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收集的12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21例患者预后不良,占比16.41%.不良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更深、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8例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和40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子宫颈小细胞癌的3年总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明确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18例子宫颈小细胞癌中位年龄39岁,40例鳞状细胞癌中位年龄47岁,小细胞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4%,脉管瘤栓发生率38.9%,复发率33.3%,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率为61.1%,鳞状细胞癌为92.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子宫颈小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以上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颈小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相比,其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评价再次肝脏部分切除(RH)与射频消融术(RFA)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提供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2月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aborato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根椐纳入标准纳入比较RH与RFA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后不同时期生存人数的随机对照和病例-对照研究。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分别提取接受RH与RFA治疗的患者例数及治疗后1、3、5年的生存例数计算比值比(OR),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采用Q检验和I2检验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同质性好的研究(P>0.05, 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否则认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研究足够多时,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1 176例患者。定性分析显示RH较RFA能更有效地提高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无病生存率。Meta分析评估RH与RFA的预后效果差异显示,1年、3年、5年的合成OR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1(0.82, 4.01)、1.26(0.78, 2.01)、1.73(1.02, 2.95),1年、3年预后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年预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中,与RFA相比,RH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更为有利;虽然RH与RFA对改善患者早、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趋势上来说RH仍较RFA的预后效果好,且RH较RFA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晚期预后。综合来看,对于可以接受RH或RFA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H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中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而肝癌合并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者易发生肝内及远处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因此,了解门脉癌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肝癌的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门脉癌栓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门脉癌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试图为门脉癌栓的早期诊断和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人工腹水治疗邻近胃肠、胆囊、膈肌、心、肾等特殊区域(肿瘤距上述脏器最短距离小于等于0.5 cm)肝癌术后观察及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我科22例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经皮行射频消融(RFA)联合人工腹水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观察与处理。结果 22例患者术中人工腹水量平均(550±131)m L,术后3 d超声证实腹水均自发消失;术后有2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发生率为9%,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超声造影无肿瘤残留;RFA联合人工腹水手术治疗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86±0.77)d,明显少于同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20.05±4.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A联合人工腹水是治疗特殊区域肝癌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据重庆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报道,马宽生教授等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500例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G由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其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肝癌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后随访。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无瘤生存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与结论:肝癌组织有77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阳性表达,癌旁组织中2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与肝癌直径(P < 0.05)、病理分级(P < 0.05)、血管侵犯显著相关性(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 < 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 < 0.05)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组织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患者采取干预治疗及严格筛选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可有效降低移植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刘申颖    施彦卿    梅鹏飞    李志英    雷霞   《医学信息》2019,(22):87-9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联合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中晚期肝癌(HCC)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在我院诊断为Ⅲ~Ⅳ期HCC的患者85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A(28例)、B(29例)、C(28例)三组,A组患者用PEI开始治疗,1~2周后予PRFA治疗;B组患者先行PRFA治疗,1~2周后行PEI治疗;C组患者同时接受PEI和PRFA治疗。随访6个月~3年,比较三组患者生存率、肿瘤消融坏死体积、消融后体积、完全消融率、无水乙醇用量、射频能量及肝功能损害指数(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A组患者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肿瘤消融坏死体积大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消融后体积小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完全消融率为82.76%,高于A组的71.43%和C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无水乙醇用量、射频能量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和PRFA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且有效的,其中以PEI联合PRFA序贯治疗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影响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使用微波消融治疗的大肝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效果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为78.3%。结论对于大肝癌患者而言,使用微波消融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肿瘤具体位置、直径、甲胎蛋白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肝癌患者使用微波消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40组、ND=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40组、ND=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 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40组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含CUE结构域蛋白2(CUEDC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186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组织的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UEDC2的表达,并结合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UEDC2在85.5%(159/186)的肝癌组织中有表达,其中低表达为52.2%(97/186),高表达为47.8%(89/186);CUEDC2的表达状态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癌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UEDC2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期较低表达者显著缩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UEDC2的表达状态、血清AFP和肿瘤数目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RFS)及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UEDC2在多数肝癌组织中有表达,与肿瘤的生长、分化及预后有关;CUEDC2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肝癌预后预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莲  方艳霞  李娜 《医学信息》2009,22(10):2223-2224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CT引导肿瘤射频消融术(RAF)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症的新技术,应用在直径小于3cm的肿瘤,对于心脏或肝功能不好,不能接受开刀手术或不愿开刀的病人,具有效果明显、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对大多数肝癌病灶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62例不适于或不愿意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了RFA,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后联合介入治疗肝细胞肝癌(HCC)伴微血管癌栓(MV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96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肝癌伴微血管癌栓的连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联合应用介入治疗,分为单纯切除组(n=159)和切除术后联合介入组(n=137),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Cox回归分析,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结果切除术后联合介入组在长期生存率及无肿瘤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单纯切除组(OS:18%vs.8%,P=0.001;TRF:15%vs.8%,P=0.0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感染(HR 1.596,P=0.002,95%CI 1.194~2.131),肿瘤大于5 cm(HR 0.729,P=0.042,95%CI 0.539~0.989)以及多个肿瘤(HR 1.480,P=0.049,95%CI 1.002~2.186)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不利因素。结论 HCC伴MVI患者切除术后联合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