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海曙区2001-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10年海曙区历年麻疹发病相关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689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74/10万,城乡结合区域发病率高于中心城区.非户籍人口报告发病262例,占病例总数的38.0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成人和小于8月龄婴幼儿,分别占发病数的54.14%和22.06%.对689例病例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18.87%,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48.62%和32.51%.结论 人口流动频繁和流动人口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常住人口易感人群的积累使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钦萍  陆鑫晓  刘万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89-259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本区人口以20岁以上成人病例为主,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8月龄~6周岁年龄组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发病均以无免疫史为主。结论:外来人口存在免疫空白是导致麻疹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杜绝免疫空白,是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7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80/10万,呈下降趋势。发病例数最多的是渔阳镇,占28.12%;3~5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占76.95%;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性别比例为1.28∶1;发病年龄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模式和趋向大年龄组模式,≤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增加,占33.06%,≧20岁成人发病也占较大比例,占35.9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适时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对麻疹病例的监测工作,做好麻疹散发和暴发疫情的防控工作,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2011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11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麻疹疫情资料和2005-2011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11年麻疹发病率为(0.36~20.56)/10万,平均发病率为3.94/10万;4~7月是麻疹的好发季节;发病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下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99%;监测资料提示小于8月龄、8月龄至1岁、1~2岁年龄组、2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的32.73%、21.39%、5.15%、17.01%,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病例占91.24%。结论:麻疹发病向大年龄和8月龄内人群转移;要控制麻疹以达到消除的目标,除做好常规免疫工作以外,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流动儿童管理,开展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做好15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积极开展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南昌市2015-201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治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南昌市2015-2016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确诊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南昌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每年3~8月为麻疹高发期;散居儿童是麻疹高发人群;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构成比多于户籍人口;麻疹发病年龄呈双峰,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和20~35岁青壮年;青山湖区和东湖区为全市麻疹病例高发区。小于8月龄的麻疹病例中,99.3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结论南昌市2015-2016年麻疹发病率趋于稳定,维持在低水平。目前要消除麻疹仍有很大挑战,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对麻疹的年龄双峰分布特征提出科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为预防、控制麻疹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汕头市2001~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汕头市报告疑似麻疹661例,确诊520例,年发病率0.32~3.44/10万,平均2.20/10万,4~5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5.38%,学龄儿童和青壮年分别占21.54%和13.08%。发生在中心城区的病例86.85%是外地户籍人群,发生在其它地区的病例65.80%是本地户籍人群。86.38%的病例没有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随机抽查2~4岁、6~8岁、13~15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917人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G抗体阳性886人,阳性率为96.62%,GMT为1∶1437。麻疹IgG抗体达到保护水平785人,保护率85.61%。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93.35%、98.35%和98.65%)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别(!2=16.95,!<0.001)。结论落实流动人群和免疫空白人群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当前控制麻疹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剑  罗央努  戎志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93-1394,1442
目的了解慈溪市成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996—2010年慈溪市成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成人麻疹247例,发病率在0.20/10万~4.31/10万,构成比在7.69%~54.35%。本地户籍病例152例,占发病数的61.54%;外地户籍病例95例,占发病数的38.46%。3—5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占成人麻疹发病总数的61.13%(151/247)。男女性别比0.70∶1(102/145)。职业分布以民工、农民、工人为主,三者共占72.47%。有92.31%的成人麻疹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及免疫失败人群、外来人口是我市成人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要确保麻疹疫苗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特别是要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是控制成人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广州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利用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网络系统数据,对比分析2009年与2008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结果广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接种率在95%以上;强化免疫后,2009年麻疹病例数较2008年下降80.92%,全年未出现发病高峰;2008年、2009年8月龄至14周岁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病例构成比分别为51.58%、41.48%,2009年目标人群病例构成比低于2008年(P0.05);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病例数较多。结论广州市2009年的初始强化免疫对麻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续强化免疫的开展及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软件对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10年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67例,发病率为1.34/10万。2-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1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共发病26例,占病例总数的38.81%。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83.58%。在≥8月龄的58例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1次免疫史、2次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5.52%、17.24%、24.14%、43.10%。结论应提高2剂次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麻疹的及时接种率,加强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适时开展重点人群的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聊城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消除阶段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聊城市2004-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聊城市2004-2010年累计确诊麻疹病例1 9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7/10万,相对高发年为2008年和2010年;发病呈局部高发和高度散发状态;冬末至夏季为流行季节,其中4月和5月各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年龄组(占47.71%)和≥15岁年龄组(占25.51%);职业以散居儿童(占58.36%)和农民(占15.02%)为主;1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P<0.05),6~14岁学生发病呈下降趋势(P<0.05)。2009-2010年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是麻疹病例高发人群。结论全面实施以提高MV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病例监测工作、预防医院内感染和适时开展重点人群MV强化免疫等综合性防控策略是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Inhibition of chickenpox lesions by measles and measles rash by chickenpo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 Knight 《JAMA》1973,223(10):1154-1155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后所生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的动态变化,并了解其对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300位育龄妇女纳入本研究,检测麻疹IgG抗体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设立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组,52例)、高抗体疫苗接种组(II组,53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II组,98例)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IV组,97例)。I组和III组不接种疫苗,II组和IV组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各组均于待产时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时、8月龄大时、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和接种麻疹疫苗后3个月血麻疹IgG抗体,于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分析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婴儿出生时IgG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婴儿麻疹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及IgM抗体的情况。结果:对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85,P=0.00,提示存在相关性。重复测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之间婴儿麻疹IgG抗体变化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而I组和III组、II组和IV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1和P=0.45)。接种后3个月各组间比较,F=1.36,P= 0.26,提示各组间此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IgG抗体趋势图显示,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步减少,在接种麻疹疫苗3个月时又明显升高。I~IV组婴儿麻疹IgM抗体样本/临床值比值(S/CO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95,P=0.42,提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可提高所生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使婴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会影响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