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持续血液净化在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热射病(H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9年8月HS合并MODS患者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7~25岁。每次治疗24~48h,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流量为2~4L/h,血流量150~250mL/min,采用普通肝素抗凝,而对于部分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给予补充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底物的同时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结果11例患者中9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CBP治疗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动脉压、心率和氧合指数均有所改善,多巴胺剂量逐渐减少(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血中肌酐、尿素氮、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下降明显(P〈0.05),但胆红素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CBP对HS合并MODS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患者耐受性好,是抢救HS合并MODS患者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家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观察维生素E(VitE)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内皮细胞形态观察并同步检测血液MDA、SOD、CAT、TXB2、6-K-PGFIα以及应用VitE后对其影响。结果示MODS组动物血中MDA和TXB2含量随MODS的发生发展显著升高(P<0.01),而SOD、CAT及6-K-PGFIα含量降低(P<0.01)。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MODS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显著损伤,失去正常形态;而补充VitE组前述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结果提示,MODS动物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明显增强,而抗氧化能力明尼降低。这种变化可能在MODS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早期应用VitE对MODS的防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的炎症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BMSC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BMSC组大鼠腹腔注射7 mg/kg脂多糖(LPS)建立MODS模型。体外培养大鼠BMSC,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BMSC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106个BMSC,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72 h,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ELISA检测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肺、肝和肾组织病变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肝和肾组织中蛋白激酶A (PKA)、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BMSC组PaO2显著降低,PaCO2显著增高;TB、Cr、BUN...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生物作用的两面性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氧化氮生物作用的两面性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邱海波*陈德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北京100730)AbstractAsamediatorofbodyinflammatoryresponse,nitricoxi... 相似文献
5.
<正>目的:以细菌性腹膜炎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小肠肌层中的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分布和它构成的缝隙连接(GJ)数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大承气汤(DCQD)对Cx43和GJ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与炎症因子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变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ODS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脏DC免疫表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中促炎因子IL-1β与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计量观察DC与炎症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伤后6h组,脾脏中CD11c^+/MHC-Ⅱ’DC数目与IL-18’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至24h组达峰值。自48h组,CD11c^+/MHC-Ⅱ’DC与IL-1β’细胞含量开始下降,在6天组和10~12天组降至正常组或低于正常组含量;而同时CD11c^+/MHC-Ⅱ^-DC和IL-10阳性细胞含量则相对增多,至10~12天组阳性细胞含量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结论DC的活性在MODS病程早期与IL-1β表达呈正相关性,在病程晚期与IL-10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脾脏DC活性变化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恙虫病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9例恙虫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例)和血必净治疗组(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血必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氧合指数(PaO2/FiO2)、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水平变化。结果常规治疗和血必净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2.22%、60%(P〈0.05)。血必净治疗5d后,AST、ALT分别从(102.5±24.5)U/L、(101.3±23.4)U/L下降为(43.3±10.2)U/L、(39.2±6.5)U/L(P〈0.05),PLT、PaO2/FiO2分别从(98.2±42.2)×109/L、(225.0±19.0)mmHg升高为(278.3±15.6)×109/L、(352.0±6.0)mmHg(P〈0.05),APACHEⅡ显著下降(P〈0.01);LPS、INF、IL-6、IL-8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提高对恙虫病患者的治愈率,对多器官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为主要通过减少炎症介质分泌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应用家兔MOF动物模型,测定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从实验后24小时开始全血、血浆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血沉加快,红细胞聚集增强,以48小时或72小时最为明显。结果提示,血液流变学变化,在MOF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阐明MODS的重要病理生理及发生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AOPP中毒患者血液灌流(He)前后血清中IL-1、IL-2、IL-5、IL-8和TNF-α含量变化监测来说明血液灌流对AOPP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进而提示HP对SIRS的作用以及对减轻MODS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对兔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外周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大耳兔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造成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然后应用瑞典PERIMED公司的新型4001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动态测定应用大剂量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时,免耳及大腿肌肉内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发现,用药后实验兔耳微循环的灌注量及微循环内红细胞等移动的微粒数量和兔大腿肌肉内微循环的灌注量及微循环内红细胞等移动的微粒数量均有显著升高。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大剂量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能明显改善兔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微循环的灌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
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腹腔感染术后MODS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重症腹腔感染术后MODS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腹腔重症感染术后进行HVHF治疗的MODS患者(17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炎性介质(TNF-a、IL-6、IL-8)、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结果:17例患者经HVHF首次治疗后APACHE-Ⅱ和TNF-a、IL-6、IL-8也有明显下降, 氧合指数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次治疗后, 最终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HVHF可以改善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命体征, 并能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4.
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固有免疫细胞通过PRR识别内源性和外源性危险信号分子,PRR包括TLR、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 NLR)和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 CLR)等,其中NLR中的NLRP3炎症小体作为炎症反应的核心,与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在内的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联系密切。该文就NLRP3炎症小体与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肠血管活性多肽 (VIP )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时 ,肠淋巴细胞归巢至肠相关淋巴细胞 (GALT )的调节以及对MODS转归的影响。本研究用微型无创动脉夹夹住大鼠肠系膜动脉根部 4 5min ,松夹后再灌注6h ,制备MODS模型。将VIP分别从股静脉输入和从腹腔注入大鼠体内。收集肠淋巴液 ,计数淋巴细胞总数及T、B淋巴细胞比例 ,了解淋巴细胞进入血循环状况。体外用51Cr标记肠淋巴细胞 ,回输入大鼠体内 ,用γ计数器检测各器官组织内的51Cr 肠淋巴细胞 ,了解肠淋巴细胞归巢。检测血及肠淋巴TNF α、内毒素 ;测定血D 乳酸、谷丙转氨酶 (ALT )、肌肝 (Cr)、血氧分压 ;观察重要器官组织学改变 ,评价VIP对MODS时各脏器形态及功能改变。结果显示 ,VIP使MODS大鼠肠粘膜迁移至血循环肠淋巴细胞总数 [(0 4 2± 0 18)× 10 7/h]较未予处理的MODS组 [(0 2 8± 0 15 )× 10 7/h]显著增加 (P <0 0 5 ) ,以T细胞数上升明显。VIP减少了MODS大鼠归巢至肠粘膜的肠淋巴细胞 ,Peyer淋巴结及小肠分布的51Cr 细胞量分别占总51Cr量的 2 14 %± 1 4 9%、 1 5 8%± 0 4 2 % ,显著低于未予处理的MODS组 (5 0 4 %± 1 2 3%和 3 2 3%± 1 6 9% ,P <0 0 1及P <0 0 5 )。外源性给予MODS大鼠VIP后 ,肠淋巴 相似文献
16.
磷脂酶A2对炎症因子介导的多系统器官衰竭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脂酶A_2对炎症因子介导的多系统器官衰竭的调控苗会,薛全福(北京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100029)临床上,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表现为广泛的组织损伤及器官衰竭。尽管可由外伤引起,但内源性炎症是MSOF的直接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SOF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清脂胶囊对受试物作用的靶器官和生化毒性作用。方法 以1、5、10g/kg.b.w。清脂胶囊对大鼠连续经口给样30天,作血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器官病理检查。结果 除大鼠体重下降,血总胆固醇、尿素氮、肌酐下降,表明清脂胶囊具有减肥去脂功能,其它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作用,也不引起心、肝、肾、脾、睾丸的实质性改变。结论 提示清脂胶囊毒性较低,可安全服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清脂胶囊对受试物作用的靶器官和生化毒性作用.方法以1、5、10g/kg.b.w. 清脂胶囊对大鼠连续经口给样30天,作血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器官病理检查.结果除大鼠体重下降,血总胆固醇、尿素氮、肌酐下降,表明清脂胶囊具有减肥去脂功能.其它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作用,也不引起心、肝、肾、脾、睾丸的实质性改变.结论提示清脂胶囊毒性较低,可安全服用. 相似文献
19.
要目的:探讨ES-100D失眠治疗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患者,经ES-100D失眠治疗仪治疗14天。观察睡眠功能改善及治疗前后听觉诱发电位变化情况。结果:经ES-100D失眠治疗仪治疗后,患者睡眠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后听觉诱发电位中的Ⅱ、Ⅲ、Ⅴ波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ES-100D失眠治疗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疗效,同时明显改善脑干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和Ⅳ型胶原(Ⅳ-C)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MODS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组,其中,CLP组又根据造模后不同时点分为MODS 6 h组、MODS 12 h组、MODS 24 h组和MODS 48 h组,每组各8只。采用改良的CLP法构建MODS大鼠模型,于造模后不同时点处死大鼠并收集标本。血液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肝、肾和肺功能的情况,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MP-9及TIMP-1含量的变化,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MMP-9及TIMP-1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Ⅳ-C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ODS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和肺功能损伤。光镜下对照组肺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模型组肺组织损伤较重。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血清中TNF-α、IL-1β、MMP-9及TIMP-1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于造模后12~24 h达高峰(P0.01)。各模型组肺组织MMP-9和TIMP-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MMP-9于造模后12 h达高峰(P0.01),TIMP-1于造模后24 h达高峰(P0.01)。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6 h肺组织Ⅳ-C降低不明显,12~48 h显著下降,于24 h降至最低(P0.01)。结论:MMP-9和TIMP-1通过共同调节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Ⅳ-C的合成和分解,在MODS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