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毒性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苗彦霞  张惠云 《陕西中医》2005,26(10):1097-1098
毒性作为药性理论之一,目前并无统一的认识。本文回顾了历代对中药毒性的论述,将历代医家对毒性内涵的认识归纳为三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酒与中医药关系密切,二者渊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提升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历代医家对酒的认识和利用愈加全面,用酒成为中医药一大特色,主要分为制作药酒和中药酒制两方面。通过汇总历代医家对不同酒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认识,归纳历代本草方书中收录的药酒制备方法及其功效主治,整理各类中药酒制法的出现时期和炮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中医药如何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科学用酒提出思考与建议,为发挥酒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 盐制系中药常用辅料制法。鉴于近代对其研究尚少,本文试从中药盐制的沿革,对其作用和原意作初步分析。一、从历代对盐制作用的认识,看盐制的原意中药盐制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历代用盐炮制的药物有一百多种,明确记述其盐制作用的有三十余种药物。从中可初步看出盐制的  相似文献   

4.
<正>用辅料炮制中药的一些传统理论,在历代本草及炮制方法书中均有记载,是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始于历代中医药学家的实践经验。是多少代人对药性作用认识及对临床用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如酒制中药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文献以图全貌式掌握历代本草类著作对白果的有关记载和论述,认为历代对白果的功效应用基本一致,用法较为丰富,但是用量不甚详细,应结合现代先进科技予以明确。虽然历代对白果的毒性认识有所差异,但对其毒性、不良反应认识的比较清楚,且有较完备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药用以治病已有几千年历史,其中一些含毒性成分,如川乌中毒性成份乌头碱(aconitine)、朱砂中汞化物等。古代医药学文献中多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此时对中药药性知识的了解尚未深入,并没有将毒性的概念从药性中分离出来,随着历代医家对中药毒性认识不断深入,到了秦汉以后,中药毒性有了特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中药毒性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冀  杨蕾 《中医药学报》2003,31(3):20-21
对历代本草医籍中有关药毒的认识进行归纳,认为在对药毒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三种涵义:一是药与毒相通且常并称;二是毒为药之偏性,药性峻烈之品被称作毒药;三是毒性指药物之为害,即近来较多研究的有毒中药的毒性。明确药毒概念的不同涵义,才能在研究有毒中药的安全应用时不失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代本草有关中药陈用资料的梳理,对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中药陈用的源流、中药陈用的时间界定、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在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部分,总结了中药陈用的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陈用以去药物燥烈之性。②陈用以去药物热性。③陈用以去药物滋腻之性。④陈用以去药物腥臭之气。⑤陈用以去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色泽与品质关系密切,历代本草有对颜色质量评价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颜色与化学成分具有相关性。对古本草、现代文献、《中国药典》等进行查阅整理,将中药颜色与质量的关系从中药颜色的药性、临床药效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颜色影响因素,辨色论质的历史渊源、研究进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达到利用现代化方法更全面地认识中药色与质的内在联系,更科学地传承传统理论与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历代本草对中药的用法均有详细的论述。汉代名医张仲景对中药用法的认识更深刻透彻,《伤寒论》把中药的煎煮分为先煎后煎、轻煎重煎、去渣再煎、酒煮、水酒煮、水蜜煎、苦酒煎等不同方法。随着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单体被分离提纯及药理临床的验证,说明历代累积的对中药用法的认识大多科学合理,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有的中药按临床惯常用法难以发挥疗效而不能物尽其用,有的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使药源性疾病增多而事与愿违。下面探讨几种常用中药的用法,旨在抛砖引玉以达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85例中药致过敏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福建中医药》2007,38(3):44-45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中草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对85例报道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对中药过敏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2.
胡欣燕  李璐瑒  郭桂明 《新中医》2017,49(9):150-152
通过手工查阅历代中药炮制学文献,包括《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中国药典》、《中药炮制学》以及全国和部分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对有醋制方法记载的中药品种进行梳理汇总,并对文献记载的具体炮制资料进行摘录。结果共整理汇总出122种"古用今不用"的醋制中药品种,并详细整理出了每个品种的具体资料(另存文档)。笔者认为,大部分古有记载而现今未被沿用的醋制品种的具体资料非常有限;但有少部分品种的资料比较详细,这些品种适合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以现代技术来阐述其炮制前后成分变化,从而丰富对传统中药炮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毒性"是中药的自然属性之一,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至秦汉之际,中药的毒性理论,经历了萌芽、发展、深化、充实、提高的嬗变过程,至汉代形成了首次理论总结,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中药毒性理论的深化发展直至成熟完备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梳理秦汉之前的史料文献并加以分析,考镜源流,总结用药用毒经验,以期对全面深入地认识现代中药毒性理论及合理运用有毒中药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内涵,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的毒性进行全面认识,分析中药的毒性产生原因,合理评价,正确辨证论治,炮制配伍得当,准确用药以发挥中药毒性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毒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试图就中药的毒性作一论述,让人们能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古代医药学家十分重视中药的毒性问题,我国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就是按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延年及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后来的历代本草亦在具体的药物上有毒无毒的药性说明,记载了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炮制方法及临床经验,并总结出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及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毒性简称“毒”,…  相似文献   

16.
中药性能与炮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味和功能 ,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和毒性等内容。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药的炮制是我国历代医学家经过临床用药实践形成的一项制药技术。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的性能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更好地发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在这方面历代医药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就笔者实践体会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中药的性能与炮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改变  “气”是指药的性质分寒、热、温、凉四类 ,俗称“四气”。“味”指药物的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历代主要本草及相关医学著作中的中药毒性理论进行梳理。中药毒性理论从开始简单的口尝身受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被辨证、配伍、禁忌、炮制、剂量、用法、修治、真伪鉴别、产地等等越来越多的要素诠释着变得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涉及到医、患、药的各个方面而自成系统,而非仅限于药就能够说得清的,用得好的。  相似文献   

18.
方殿壁 《光明中医》2003,18(4):46-47
中药文献是广大中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熟悉中药文献并掌握其检索方法 ,对中药工作者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及发展动向 ,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1 中药文献概况中药文献属医药卫生文献的一种 ,其内容涉及中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包括药政、药材、药化、药剂、药理、药效等随着中医药学术的繁荣 ,中药文献量迅速增长。目前每年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中药文献约 70 0 0篇 ,其中发表在中药专业杂志 (如中药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材、中药通报、中药药理与临床、时珍国药研究等杂志 )上的…  相似文献   

19.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处于全面启动前的预调查阶段。我国古代的中药资源调查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通过对《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历代本草进行研究,回顾和分析古代中药资源研究的特色、调查组织与人员、调查方法和技术、调查地理范围等,以便从中找到一些可借鉴的启发,更好的开展现代中药资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4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文献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资料。方法:收集国内公开发行的3种药学期刊中有关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4例药物不良反应涉及21种中药注射剂,其中双黄连注射液(粉针)和葛根素注射液为最,占29.0%和12.9%,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结论:必须提高对中药不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实施对其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