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RⅢ功能矫治对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间隙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3例为治疗组,平均9.8岁;正常[牙合]23例对照组,平均10岁;两组均为男10例,女13例。治疗组采用FRⅢ功能矫治,对照组采用观察,平均时间为10个月。分别拍摄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和正常组相比FRⅢ功能矫治后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显著变小(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RⅢ功能矫治对上气道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有影响,其余上气道间隙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影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53例伴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 Hyrax 矫治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然后前方牵引矫治。平均扩弓16 d,前方牵引平均5个月。分别于扩弓前(T0)、扩弓结束时(T1)及前方牵引结束时(T2)拍摄锥形束 CT 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结果:扩弓结束时鼻咽段最小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处冠状径和鼻咽段容积显著增大(P <0.05);前方牵引矫治后鼻咽段4项指标与扩弓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大(P <0.05)。结论:上颌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显著增加鼻咽段上气道容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组织变化,了解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Johnston分析法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前移1.24mm,下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65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ABCH)变化了2.89mm(p〈0.001);上下磨牙及上切牙均明显前移,下切牙略后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4.25mm(p〈0.001)、4.49mm(p〈0.001)。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使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能使上下颌骨和牙齿发生有利的变化,并以骨性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牙合)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正畸矫治前后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探讨非手术正畸治疗对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18~23岁,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许勒位片和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增加0.27mm(P〈0.001)、0.70mm^2(P〈0.01),关节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减小0.24mm、0.67mm^2(P〈0.001),线性百分比由22.13%减少为9.64%(P〈0.001),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由1.56减小为1.19(P〈0.01),关节前间隙与关节后间隙趋于相等。头影测量发现,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点Co、Ar、Go及Pg相对前颅底均明显后移(P〈0.05)。结论: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向上移至中位,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联合下颌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牙合)的变化,探讨该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原理、机制和优缺点.方法:选择23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12~14岁.应用前方牵引联合下颌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同期治疗.分别在正畸前(T1)、矫治7个月后(T2)及矫治结束后(T3)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骨组织的改变主要发生在T2期,其中SNA角平均增加2.37°,OP-MP平均增加4.85°,Wits平均增加4.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期和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覆(牙合)、覆盖在T2期即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覆盖在T2期平均增加4.43mm,覆(牙合)加深2.66mm.治疗结束后,覆(牙合)、覆盖进一步加大.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前方牵引和下颌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同期联合应用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口腔正畸学     
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德莱尔面具结合螺旋开大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安氏I、Ⅱ、Ⅲ类错(牙合)患者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的对比研究;早期固定矫治与功能性矫治前牙反(牙合)的对比研究;自然头位下真性水平面作参考平面的准确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前方牵引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取得了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16例 ,磨牙为近中关系 ,ANB角 <- 2°,前牙不能后退致对刃牙合 ,其中女性 10例 ,男性 6例 ,年龄 11.8~ 13岁 ,平均 12 .3岁 ,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前方牵引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为早期矫治的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治疗观察6个月后(观察期),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早期矫治6个月(治疗期),随后直接进入固定矫治器治疗.应用Pitchfork分析法对比观察期和治疗期功能性(牙合)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改变.结果 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早期矫治造成磨牙关系改变了7.9 mm,包括骨性改变4.2 mm、牙性改变3.7 mm;骨性改变中上颌骨贡献了0.7 mm,下颌骨贡献3.6 mm,牙性改变中上磨牙贡献了1.5 mm,下磨牙贡献2.2 mm.结论 恒牙早期阶段开始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可取得较大的牙(牙合)关系改善,但对上颌骨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覆牙合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 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 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牙合倾向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下颌磨牙矫治及矫治后4年牙、[牙合]、面形态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12.1~16.9岁,平均14.2±1.6岁。均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性治疗,并在矫治结束后追踪观察2.8—7.5年,平均4.3±2.2年。治疗前(TD)、治疗后(t1)及追踪期末(T2)头颅侧位片以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上下颌前牙覆盖增加5.37mm(P〈0.001),i—i/Olp减少4.67mm(P〈0.001),ii/Olp—Pg/Olp减少3.15mm(P〈0.01);LL/Olp减少2.18mm(P〈0.01),UL/Olp—LL/OIp减少2.47mm/1(P〈0.001)。在追踪期内前牙覆盖减少1.73mm(P〈0.001),ii/Olp增加2.85mm(P〈O.01);A/Olp增加1.07mm(P〈0.05),Pg/Olp增加1.97mm(P〈0.05)。将追踪期末的数据与治疗期间比较,虽有复发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改善。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者在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切牙的内收使前牙反覆盖得以纠正。在追踪期内随着内收切牙的复发及下颌矢状向生长,前牙覆盖显著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在软组织方面,下唇凸点在治疗期间的后退导致上下唇凸点间的距离显著减小,从而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在追踪期末患者仍然维持良好的软组织侧貌。在治疗期及追踪期内患者前下面高增加并在观察期末出现下颌平面角的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后患者面部侧貌的改变。方法选择15例双期矫治的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1.2岁。Ⅰ期治疗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Holdaway软组织分析及常规硬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双期治疗结束后,患者软组织颏部变厚,软组织面角增大,下唇突点H线距离、H角、颏唇沟深度和骨骼侧面凸度减小,SNB增大,ANB减小,以上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上唇基部厚、上唇张力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NA、U1-SN、U1-NA、L1-MP、L1-NB、U1-L1、Y轴角和下颌平面角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变。结论下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其面部侧貌;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牙(牙合)矢状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位口外牵引在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早期矫治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例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高位口外牵引治疗,与7例未经治疗的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进行对照。摄取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用Pancherz分析法评判治疗过程发生的骨性和牙性变化,以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高位口外牵引可以限制上颌发育,SNA、A—Olp2项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位口外牵引能够限制上颌发育,有利于下颌发育,达到矫治目的;同时,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的牙及牙槽反应,有利于患者牙颌面形态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