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分析心肺复苏成功后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 收集1997~2001年在院内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超过6h以上,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的年龄超过18岁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记录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出院时结局、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纳入本研究。最终死亡35例(70%),痊愈出院6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陷出院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心肺复苏前超过8min(P=0.043)、自主循环恢复48h后仍然神志不清(P=0.003)、自主循环恢复后48h内出现低血压状态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P=0.023)、高热(P=0.029)、多尿(P=0,043)、高血糖(P=0.019)。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超过8min、自主循环恢复48h后仍神志不清、自主循环恢复后48h内出现低血压状态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高热、多尿、高血糖。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虽然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但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不可逆的脑损伤,意识不能恢复而死亡,或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影响了复苏质量,因此,脑缺血缺氧损伤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肺复苏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丁旻珺  谢娟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56-3959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抢救。方法:按Utsein模式要求登记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院内外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154例,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对患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等7个指标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结论: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AMI并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42例。治疗组2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200万U,30min内静脉注射;对照组17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其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时间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酸清除率与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院前或院内心肺复苏后存活24 h以上,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成年患者;排除各种疾病终末期、外伤所致心脏停搏.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d、7d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秩和检验及逻辑回归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初始乳酸值及6h乳酸清除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有42例患者符合标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分别存活23人(54.8%)和14人(33.3%).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和6h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自主循环恢复后7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OR=2.143,P =0.028)和6h乳酸清除率(OR=0.887,P=0.040)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乳酸清除率的降低与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成为心搏骤停患者恢复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逐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虽然复苏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心搏骤停后患者心、脑、肺、肾等全身各脏器由于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其中最严重的即大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亦是心肺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常见并发症,约有1/3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最终死于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改良氧利用率(MO2UC)指标对心肺复苏期间自主循环恢复早期的氧代谢进行监测研究。方法前瞻性地监测10例心肺复苏病人复苏中的动脉及相关静脉血气,计算MO2UC,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①成活组MO2UC为0.31±0.08,死亡组MO2UC为0.71±0.25,有显著性差异( P<0 001)。②复苏结果比较无任何效果3例死亡,其MO2UC变化呈现出高值或上升趋势(MO2UC=0.82±0.16)。自主循环恢复2 例,最终死亡,其MO2UC呈下降趋势(MO2UC=0.50±0 29)。自主循环、呼吸、意识恢复5例,其MO2UC为0.31±0.08。结论①可用MO2UC-循环状态对心肺复苏进行四分期大循环恢复、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细胞氧代谢恢复和偿还组织氧债、恢复正常。②MO2UC曲线的变化还可以作为病人危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时延迟使用升压素或肾上腺素对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比较两者对窒息性心跳停搏家兔心肺复苏的疗效。方法 62只家兔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8min,造成窒息性心脏停搏模型后,开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期间不用任何药物,复苏5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家兔定义为常规心肺复苏成功,对5min内复苏不成功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升压素(0.8IU/kg)或肾上腺素(0.2mg/kg)静脉注射,并继续常规心肺复苏:结果 常规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4.19%(15/62),加用升压素和肾上腺素后总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提高到48.39%(30/62)。其中升压素组23只家兔中2只复苏成功(8.70%),肾上腺素组24只家兔中13只复苏成功(54.16%),肾上腺素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升压素组(P=0.001)。结论 对窒息性心脏停搏的家兔心肺复苏时应用升压素或肾上腺素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肾上腺素在提高窒息家兔冠脉灌注压及复苏成功率方面明显优于升压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早期评估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进行病例回顾分析,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心肺复苏循环恢复1小时内的瞳孔直径、格拉斯高昏迷评分、血WBC计数、血清肌酐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D-二聚体定性、血钙、血钾、血清淀粉酶、复苏后1小时内是否使用亚低温治疗、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葡萄糖、复苏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回顾56例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病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淀粉酶、血糖和复苏时间对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有意义。结论:复苏后1小时内血清淀粉酶、血糖和复苏时间对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心跳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CPR)初期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的病人存活率低,病死率高。研究表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约66.7%的院外心跳骤停患者和22.9%院内心跳骤停患者死于脑损伤,存活患者中40%-50%出现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1]。因此,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调节线粒体功能作  相似文献   

12.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用于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对于常规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自2005-09-2006-05我院进行ECMO治疗37例患者,其中11例心脏骤停后实施电除颤和心脏按压等CPR措施无效或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低心排而行ECMO循环辅助。结果 8例顺利停机,6例存活恢复出院,其中2例行心脏移植后康复出院。3例不能顺利撤机者在ECMO辅助期间由于循环功能恶化,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顺利撤机和存活出院的患者治疗前乳酸水平较低。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较快(P〈0.05)。ECMO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肢体缺血坏死和多脏器功能不全。4例患者因膜肺出现血浆渗漏而更换膜肺。结论 ECMO可为危重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后复苏困难时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提高危重心脏病患者CPR的存活率。CPR后动脉血乳酸值和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可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休克指数和体温修正休克指数(以下简称“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以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前瞻性注册登记并分析111例院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资料,以进一步评价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其预后的价值.结果 收缩压、心率在成活出院组与死亡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1.109±0.428)和(1.082 ±0.410)]明显高于成活出院组[(0.899±0.303)和(0.844 ±0.265)],P<0.05.修正休克指数>1.1的患者死亡风险比为5.4,明显高于收缩压<90 mm Hg组(1.6)和心率>100次/min组(3.1),P>0.05.休克指数>1.1预测该组患者死亡风险的比值比为2.8.结论 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是易于记忆和获取的有效评价指标,有助于预测诸如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或成活出院等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肺复苏(CPR)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心跳骤停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但是,研究表明,院外心跳骤停病人虽然即刻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但24小时的存活率下降为27.7%,六周的存活率下降为17.4%,而一年的存活率仅为12.5%,主要是由于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有大部分患者死于循环衰竭。CPR成功的机会并不很大:基本生命支持(BLS)开始于心脏骤停后超过6分钟,就不能独立地提高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入住重症监护室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复苏后72h内苏醒7例,死亡4例,发生肢体抽搐5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低血压1例,治疗过程未出现冷伤及反跳性高热发生。[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复苏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急救系统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及早接受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已达到50%,然而,约40% ~ 50%的幸存者存在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1-2].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缺血缺氧性损害[3].有研究表明,提高平均动脉压可以改善脑功能及其病理变化[4],平均动脉压高于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预后明显较好[5].因此,在心肺复苏初始阶段就应尽早增加脑循环的血流和血氧供给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注,这对心肺复苏至关重要[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意义。方法:20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组,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缺血组于复苏前,复苏开始即刻,15,30分钟时;再灌流组于复苏前,复苏后即 刻,15,30分钟时,分别测定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TXB2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即刻明显增高,随后逐渐下降,但与缺血组无显著差异,6-酮-前列腺素F1α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TXA2,PGI2参与了心肺复苏期间的再灌注,动态监测血中TXA2,PGI2浓度对估计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用于心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即使经过有效心肺复苏、恢复了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但仍有一些患者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研究发现,亚低温能改善心肺复苏后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损伤[1-2],但其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此需加强认识和管理.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2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20例中治愈9例,死亡11例,病死率55%,死亡原因主要为呼吸及循环衰竭。笔者认为凡严重创伤、心肺复苏后及大手术等病人,应严密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尿量、肝、肾功能、凝血系统及代谢等功能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0.
现场气管插管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在院前现场急救中应用气管插管的经验,以提高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院前气管插管抢救危重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院前现场施行气管插管,插管时间均少于2分钟,其中重度海洛因杀虫药中毒4例和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2例现场插管成功建立人工通气后,经进一步抢救全部存活;因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插菅的病人68例,均安全转运至专科治疗;现场心肺复苏插管4例中3例未能恢复有效循环死亡。结论:气管插管用于院前抢救是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基础,对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