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利"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新陈代谢机制探讨《伤寒论》太阴病实质,分析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与人体阴阳的关系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太阴病之间的联系。太阴病实质为机体能量代谢低下致产热不足、导致机体体表和深部脏器温度下降、出现以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为基本病机、以阳虚寒症状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属八纲阴证范畴,辨证为里阴证。依据太阴病为里阴证之理论基础,结合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以温法治之,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寒热、汗、脉象、四肢、二便等诸方面,结合<伤寒论>的有关条文,对太阴病表证期的症状特点与病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辨析,以期提高对太阴病表证的辨识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仲景对太阴病表证为什么只言"脉浮"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有"有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结合《内经》中关于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及典型案例,探析太阴病口渴与不渴的辨证关系."不渴"是其常,"渴"是其变.故不可以口渴与不渴来辨其属不属于太阴.  相似文献   

6.
许凯霞  李孝波  门九章 《新中医》2018,50(6):225-227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四逆汤为少阴病主方,太阴病进一步发展,正气进一步减弱则发为少阴病。说明这一治则是仲景以疾病发展的眼光来确立的。同时四逆汤中的干姜、炙甘草实为治中焦脾胃之药,反映了疾病进展至全身阳虚阶段必须要顾护中焦脾胃的思想。门九章教授发现,多种系统的大病进展至后期,呈现功能虚衰状态,此时必须注重顾护脾胃,以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甚至四逆汤等方为基础进行化裁,皆能起到良效,并据此提出"大病以胃"思想,实为对仲景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临床用药尤其是对大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第277条中提到了太阴病的治疗,此条指出太阴病下利的基本病机是太阴脾脏虚寒,因此仲景在治疗上选用四逆辈,其“辈”为类之意,即四逆汤类的温里散寒之剂。选用四逆汤类方治疗太阴病及相关的变化,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防微杜渐,体现了张仲景在临床上治未病和保阳气的思想。张仲景不拘泥一方,而用类方也体现了其临床精于辨证论治和灵活用药。张仲景在临床过程中对于四逆辈运用的灵活和严谨,及善于掌握脉证分析,对于现在临床的辨病和诊治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急性热病为主的专著 ,它以六经辨证的方法 ,对急性热病进行了分类研究。但是有些内容与杂病有关 ,如“下利”一症既是。它把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论中所述之下利 ,包括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清稀甚者如水样 ,以及泻下粘液脓血等。其所述“下利”已超出炎症性腹泻范围 ,有些属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有些属于胃肠道慢性疾病 ,有些属胆系炎症 ,有些是周身性疾病伴有腹泻或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现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一症的施治综归如下 ,管窥之见 ,谬误之处 ,敬请同道斧正。1 解表止利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  相似文献   

9.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10.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创造性地把全部证状归纳为八个辨证纲领,和六个证候类型。八个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个证型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简称六经。临床上经常遇到慢性腹泻病人,治疗颇感棘手。有的确诊为“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有的虽己治疗很久,疗效很不理想。单用西药治疗有些固然速效,但有很多弊病,如对过敏体质患者,不但服磺胺类药不  相似文献   

13.
周英信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75-1276
《伤寒论》下利病证以下利不止,或呕吐而利为急,伴有邪热炽盛者,或寒热错杂,胃气不和者为重,阳亡阴竭者为危,当辨生死顺逆之象;对下利危急重症可按邪实热盛之热利、阴盛阳微之寒利、寒热错杂之痞下利进行辨证救治。  相似文献   

14.
王付 《中医杂志》2000,41(9):571-572
临床中,病人有大便硬或不大便症状,其病机可涉及到五脏六腑,非独大肠也,故概用下法未必都能奏效。仲景有鉴于此,于《伤寒论》中借用“误下”而设诸多条文,暗示该病症有疑似,辨治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误用下法,试将浅识略述于次,并冀斧正。1 太阴肺与“误下”《医经精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倘若肺有失调,主肃降功能不及则易引起不大便等症,此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肺,治当从肺,若从大肠而用下法,则易生变证。(1)误下加剧太阴肺寒气逆证:43条云:  相似文献   

15.
提出《伤寒论》太阴病“宜服四逆辈”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全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太阴病“自利益甚”提示太阴传少阴之理,其次从太阴病“自利不渴”揭示太阴病的辨识方法,最后阐述明确诊断太阴病的基础上,“宜服四逆辈”乃上工之所为,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史莎莎  余成浩 《新中医》2021,53(14):6-9
对《伤寒论》太阳病下利的条文及方药进行整理分析,明确每种下利的病机、主要症状及不同方药之间的鉴别要点,以便准确掌握每首方的适应证.涉及条文及方药有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芩连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汤为纲,以条文、方药为目,条分缕析.认为:葛根加半...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少阳病实质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深入分析少阳病提纲证、少阳病主方、六经病传变顺序等,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解,对少阳病实质进行再认识。少阳病其病位应在里,而非半表半里,其病性应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其本质是阳明太阴同病。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为清阳明之热、补太阴之虚并进,扶正祛邪兼具;柴胡类方、黄芩类方、泻心汤类方均属于治疗少阳病方。对少阳病的实质的再探索,有利于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19.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尤怡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治伤寒之学,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思路,且能跳出具体治法之窠臼,继承发扬钱氏研究方法,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