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商品名:布累迪宁)与常用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的差异,为咪唑立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01/2006-08在西安高新医院肾移植中心住院的肾移植术后患者112例,均知情同意。根据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①吗替麦考酚酯组60例,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1.5g/d 环孢素A2.5-4.5mg/d 泼尼松10-20mg/d。②咪唑立宾组52例,使用咪唑立宾(商品名:布累迪宁,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研制)200mg/d 环孢素A2.5-4.5mg/d 泼尼松10-20mg/d。治疗过程中,监测是否出现急性排异反应,以及两种免疫抑制剂对肝功能、骨髓以及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1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及咪唑立宾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5%,5.8%,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常规、消化系统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白细胞降低(<4×1012)发生率显著高于咪唑立宾组(26.7%,0,P<0.05);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咪唑立宾组(18.3%,0,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肝功能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咪唑立宾组(13.3%,34.6%,P<0.05);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升高显著低于咪唑立宾组(10.0%,32.7%,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咪唑立宾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替麦考酚酯组(50.0%,31.6%,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很少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在术后早期排异发生率方面,与吗替麦考酚酯也没有明显差异。相对而言,咪唑立宾维持剂量小,费用较低。但是要注意到咪唑立宾对肝功能方面的损害及增加血尿酸水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2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静滴甲基泼尼松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作为诱导期免疫抑制治疗;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为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急性排斥反应时静滴Mp治疗,无效时给予ALG或OKT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1次。结果214例肾移植受者中,126例(61.7%)术后发生CMV感染;70例(32.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2例(74.3%)发生CMV感染,明显高于无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51.4%(P〈0.01)。在126例CMV感染和88例无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诱导期免疫抑制剂ALG平均剂量分别为(14.1±1.3)支和(13.2±0.9)支(P〉0.05),平均疗程分别为(4.7±1.3)d和(4.4±0.9)d(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3%和20.5%(P〈0.01),其中需使用ALG治疗例数分别为23例、6例(P〈0.05),需OKT3治疗例数为15例和1例(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率高;术后短期的ALG诱导治疗可能不增加CMV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后免疫抑制剂尤其是ALG或OKT3的使用与CM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除具有器官特异性损害外,也可增加移植物排斥危险,进一步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及目前常见防治手段十分重要.目的:就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合分析.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7-01/2004-12有关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文章,检索词为"Kidney transplantation, CMV, inf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对资料进行初选,纳入标准:①有关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因的研究.②有关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防治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献评价:共收集98篇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研究,19篇符合要求被选为参考文献.其中5篇文章研究了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特征,6篇文章研究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8篇文章研究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问题.资料综合:①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于巨细胞大量复制达到较高的病毒载量引起,移植肾提供了复制的理想场所.②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D /R-是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极高危险因素;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手术时间均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③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避免感染、重视术前供受双方血清检测及筛选血制品是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结论:重视肾移植术前供受双方血清检测,慎重选择血制品是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调整免疫抑制剂,选用适当抗病毒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抗巨细胞病毒感染,在防止急性排斥反应和肾功能损害方面也表现出其优异特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 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01/2008-06 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 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 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6 mg/(kg·d)或他克莫司0.12 mg/(kg·d);CNI 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4 mg/(kg·d)或他克莫司0.08 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 个月,CNI 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 例,CNI 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NI 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 常规剂量组(P < 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40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观察要点,以及供者选择、配型结果与移植疗效的关系.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01/2008-07亲属活体肾移植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夫妻间供肾2例,血缘亲属供肾38例;ABO血型相同38例,相容2例: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1例,4位点错配者4例,2位点错配者20例,1位点错配者16例;37例取供者左肾,3例取供者右肾.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醋酸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39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6.17±1.91)d,1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韦治疗后痊愈,2例发生肺部感染,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全部供者术后恢复顺利,于7~10d内出院,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提示移植前对供、受者双方进行全面评估,对供、受者手术前后特殊情况及时观察、及时处理是亲属活体肾移植预后的关键,对提高生存率,降低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巨细胞病毒(CMV)是人类疱疹病毒中的一种双链DNA病毒,在正常人群中CMV感染的发生率很高,但很少或不引起临床症状.而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受抑制,即可引起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大量的迹象表明CMV感染可能是诱发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1~3].笔者检测20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CMV DNA及其中48例术前血清CMV IgM、IgG抗体,旨在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CMV感染发生情况及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sCD30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62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3,7,21 d血清中sCD30的水平。结果肾功能衰竭患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比正常人高(P<0.0001);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受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较未发生急性排斥者高(P=0.01);术后第3,7 d sCD30的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则很快下降。术后第21 d肾移植受者的sCD30水平基本已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肾移植前及移植后7 d内测定sCD30水平有助于预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后,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潜伏的巨细胞病毒都将被激活.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键是在血液中迅速、定量地检测到巨细胞病毒的复制.目的:检测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受者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早早期抗原,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 215例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早期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巨细胞病毒早早期抗原指数阳性492例(占40.0%),早早期抗原指数阴性723例(占60.0%),巨细胞病毒抗体IgG明显升高318例(占26.0%),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90例(占7.0%).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检测技术对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对巨细胞病毒的发生还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6mg/(kg·d)或他克莫司0.12mg/(k·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4mg/(kg·d)或他克莫司0.08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P〈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