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3.
1997—2006年宜昌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发病情况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病例526例,死亡18例,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高发人群为20~50岁年龄组男性青壮年,尤其是田间耕作的农民;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9月;各地区发病不均,以枝江地区平均发病率最高。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监测工作,警惕因恶劣天气引起的雨水型和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灭鼠工作,强化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省1964~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964~2006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4~2006年钩体病共报告133 594例,死亡81例。除鲁北地区滨洲,其余16市均发生过钩体病,分布在89个县,占全省的66.92%(89/133)。发病时间为7,8,9月份,流行形式主要为雨水型,其次是洪水型,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波摩那群。带菌猪是山东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带菌率与雨水型、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结论20世纪80年代前钩体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严重,年均发病率在13.50/10万,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年均发病率在0.071/10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共报告病例362例,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57%。结论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15-201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是2016年(0.077/10万),职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5-2014年网络直报系统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共报告病例39323例,死亡97例,平均发病率为83.46/10万;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有发病;男女性别比为2.47∶1,20~6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占76.1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0.17%。结论 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中间有波动,中青年男性农民是该病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开江县钩端螺旋体病27年统计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1963年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探索其流行规律,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开江县1963~1989年钩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1968~1969年资料记录不完整,作图时用虚线表示。1 发病动态与人群免疫水平1963~1989年共发生钩体病3398例,平均发病率为29.14/10万。在27年中,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即1963~1965年、1982年和1987年。但流行年与散发年发病率十分悬殊(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