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低强度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内照射(ILIB)组18例与鼻腔内照射(LINC)组21例。ILIB组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固定头位,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LINC组同样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采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对患者病灶区和镜像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组激光治疗30min后,SPECT显示其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以病灶区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像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BFCR%明显高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组间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及BF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激活脑细胞功能,有着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脑灌注显像研究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脑梗死患者中17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ILIB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SPECT检查,自身对照。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另外18例观察ILIB即时效应。结果18例脑梗死患者ILIB治疗30minSPECT显示脑缺血病灶区域局部和全脑rCBF均有改善,17例脑梗死患者ILIB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都有明显改善,以病侧rCBF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的rCBF和脑功能活动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8.7249,P<0.0001);病灶镜像健侧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1.3043,P>0.05),病灶的BFCR%明显高于镜像健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9127,P<0.0001)。结论ILIB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和激活脑细胞功能,为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和病理分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在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和脑血流量(CBF)图,计算出最大rCBV值和最大rCBF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最大rCBV值及最大rCBF值分别为6.55±4.23和3.34±1.85,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1.70±0.49和1.18±0.36,两组间最大rCBV值和rCBF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非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最大rCBV值和最大rCBF值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12,P<0.05)。对于脑胶质瘤的定性评价,MR灌注成像结果与常规T1增强图像结果有时不吻合,不吻合率达30%。结论:MR灌注成像能有效地在术前评价脑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最大rCBV值结合最大rCBF值可以更好地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  相似文献   

4.
99Tcm-ECD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乙酰唑胺试验对抑郁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健  徐浩  徐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99-1602
目的观察乙酰唑胺负荷试验前后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评价其局部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成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99Tcm-双半胱乙酯(99Tcm-ECD)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受检者的rCBF.在第一次检查后48 h,患者口服乙酰唑胺片2克,再行SPECT脑血流显像.结果抑郁症组患者双侧上、下部额叶,双侧前、后部颞叶,双侧顶叶、左侧基底节rCBF明显降低(P<0.01);同时,左侧顶叶rCBF灌注比对侧更低(P<0.01).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低灌注区部位的rCBF均明显增高(P<0.01),但没能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不同部位和程度的rCBF灌注减低区,乙酰唑胺脑试验可使原来呈低灌注状态的rCBF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ASL(PCASL)在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14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和DWI、DSC、PCASL检查.以DWI显示的梗死灶和镜像对照区为ROI,分别测量其局部脑血流量(rCBF),并计算梗死灶和镜像对照区的信号强度比(rCBF梗死灶/rCBF镜像对照区),测量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的rCB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SL和DSC检出梗死灶的灌注改变一致,rCBF梗死灶/rCBF镜像对照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皮层非梗死区的PCASL与DSC测得的rCBF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 <0.05).结论 PCASL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脑血流测量技术,可有效显示梗死灶的血流灌注改变;并与DSC所测的各脑叶rCBF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且无其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5~76岁(52.2±15.5岁),均行3D ASL序列灌注成像检查,使用Functool软件将原始数据自动生成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于闭塞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及镜像区额叶、顶叶、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选取感兴趣区(ROI=200±20 mm2),并对比责任颈内动脉供血区与镜像区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脑血流量值差异。结果入组患者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0例,3D ASL(PLD:1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明显低于镜像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LD为2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略低于镜像区,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ASL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及灌注状态,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测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颅CT灌注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00例颈动脉狭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度颈动脉狭窄50例作为中度组,重度颈动脉狭窄50例作为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3组皆行头颅CT灌注成像,比较3组基底核中心层面大脑皮层各指标,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dMTT)、造影剂达峰时间(dTTP);分析中和重度颈动脉狭窄Willis环路情况与灌注参数关系。结果白质和灰质rCBF,对照组大于中度组及重度组,中度组大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质和灰质rCBV,中度组大于对照组和重度组,对照组大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质和灰质dMTT、dTTP,重度组长于中度组及对照组,中度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颈动脉狭窄Willis环路开放者白质和灰质dTTP短于Willis环路闭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CT灌注成像可较好地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能够为脑缺血和脑梗死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DWI联合动脉自旋标记(ASL)、MRA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MRA、DWI及ASL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区面积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分为ASL>DWI组、ASL≈DWI组、ASL结果 ASL>DWI组(即IP患者)25例(25/40,62.50%),血管狭窄程度以0、1级为主;其病灶中心ADC值和rCBF信号强度值与IP区及健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IP区ADC值与健侧相比未见明显下降(P=0.59),而rCBF较健侧下降明显(P<0.001)。ASL≈DWI组2例(2/40,5.00%),ASL结论 ASL技术能探查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灌注情况;联合应用DWI、ASL、MRA 有助于判断I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SL灌注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确诊为脑转移瘤,同时进行放射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治疗,研究组25例患者进行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前、放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常规MR检查、增强检查及ASL灌注成像,获得全脑的CBF值,平均肿瘤血流量TBF等数值,并对其康复状况进行评分。结果:对比脑转移瘤患者ASL灌注放射治疗开始一个月后与六个月后,治疗区域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下降率,研究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CBF、TBF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ASL灌注成像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脑转移瘤的放疗疗效。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两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GE HDx 1.5T双梯度磁共振,对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别行常规MR(包括T1FLAIR、T2WI)、3D-TOF MRA、DWI(b值取1000s/mm^2)及3D ASL序列,观察ASL与DWI序列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的大小及与MRA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测量缺血区域与对侧镜像层面的脑血流(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值(rCBF)=缺血区域CBF/对侧镜像层面CBF,rCBF在0.9-1.1之间,定义为灌注正常,rCBF> 1.1定义为高灌注,rCBF<0.9定义为低灌注.结果: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中,小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其中4例ASL为低信号,DWI面积与ASL面积相近,另6例DWI显示为高信号,ASL无阳性表现,小面积梗死病例中MRA均无明显异常;大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一个供血区大片状高信号或多个供血区域斑点状、小片状高信号,ASL均为低信号,ASL显示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大于DWI面积,其中2例病变周围皮层区ASL存在局部高信号影,大面积缺血病例中MRA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或动脉闭塞;另2例患者DWI表现为阴性,而ASL为低信号,即TIA患者,MRA显示1例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硬化,1例表现为颈内动脉闭塞.对于6例ASL为阴性病例者,缺血区CBF值为(40.47±1.94) ml/100g* min,对侧镜像区为(42.74±1.49) ml/100g* min,rCBF为0.95±0.04;16例ASL表现为低信号的病例,其中1例DWI表现为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局部高信号,ASL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均为低信号,两侧CBF分别为24.13 ml/100g* min、23.76 ml/100g* min,因为无法测量该患者正常小脑CBF值,从而无法计算rCBF,本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其余15例病例测量病变区CBF值为:(22.29±0.95) ml/100g* min,对侧镜像层面CBF为:(44.96±2.89) ml/100g* min,rCBF为0.52±0.03,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R动脉自旋标记(ASL)观察不同阶段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血流量(CBF)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SCD(SCD组)、12例轻度认知障碍(MCI)及7例痴呆患者[将MCI及痴呆患者归为认知障碍(CI)组],观察其颅脑ASL,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及CBF的差异,分析CBF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CD组患者受教育年限、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高于CI组(P均<0.05)。相比SCD组,CI组白质、灰质及全脑CBF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颞叶、枕叶、后扣带回及楔前叶CB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颞下回、双侧枕下回、双侧后扣带回及双侧楔前叶CBF均与MoCA及MMSE评分呈正相关(r=0.29~0.49,P均<0.05)。结论 MCI+痴呆阶段AD患者CBF显著低于SCD阶段,且CBF与认知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及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脑灌注及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3例cSVD患者(cSVD组)及13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ASL及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常规扫描NAWM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流量(CBF)值,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SVD组FA值及ADC值与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双侧额叶、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P均<0.05);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及右侧半卵圆中心CBF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及右侧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CBF呈正相关(r=0.51、0.46、0.22、0.27、0.33,P均<0.05),双侧额叶ADC与CBF值呈负相关(r=-0.50、-0.38,P均<0.05)。结论 DTI能反映c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以双侧额叶FA值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MRI弥散成像对脑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ADC图对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脑缺血患者行DWI检查,其中急性和非急性脑缺血各15例,计算两组脑缺血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脑缺血病灶的ADC平均为0.42×10-3mm2/s,ADC图可见异常拟合的局部低信号.非急性脑缺血ADC值平均为1.40×10-3mm2/s,急性与非急性脑缺血组的ADC值和ADC图均有显著性差异(F一42.29,P<0.01).结论结合病史ADC值能作出脑缺血的定量诊断,ADC值和ADC图可区分急性与非急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中延迟时间对正常人群大脑血流灌注值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年龄段最佳标记后延迟时间(PLD)。方法 将84名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20~44岁)、中年(45~59岁)及老年组(60~80岁),分别行常规MR及3D-ASL灌注扫描,对每个年龄组分别采集三期PLD。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分析灌注数据,提取全脑灰质、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边缘叶的脑血流量(CBF)值。各年龄组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两两比较分析不同延迟时间(1 025、1 525、2 525、3 025 ms)CBF值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全脑灰质(P=0.011)、颞叶(P<0.001)、枕叶(P=0.013)及边缘叶(P<0.001)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1 025 ms及1 525 ms所得CBF均值较高;中年组全脑灰质(P=0.009)、额叶(P=0.008)、顶叶(P=0.019)、颞叶(P=0.002)、枕叶(P=0.001)、边缘叶(P=0.008)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全脑灰质(P=0.026)、额叶(P=0.023)、颞叶(P=0.006)、枕叶(P<0.001)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年组、老年组均为1 525 ms及3 025 ms所得CBF值较高。结论 PLD是影响3D-ASL脑灌注值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年龄段人群最佳PLD不同,青年组适合用较短PLD,1 525 ms是最佳PLD,中年组及老年组适合用较长PLD,3 025 ms是最佳PL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急性期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兔脑梗死后出血(HT)的预测作用.方法 35只兔经颈内动脉插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模型.术后3 h常规MR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后行兔脑冠状面DTI,72 h后处死动物、取脑,观察大体标本及显微镜下梗死区有无出血及其程度,比较HT组与无HT组、有HT动物的HT区与非HT区、HI与PH区DTI参数变化差异.结果 26只动物(74.29%)模型制作成功.无HT者8只(30.77%,8/28)、HT者18只(69.23%,18/26),HT组包括HI组14只(53.85%)及PH组4只(15.38%).HT组与非HT组T2加权示踪(T2WT)、平均扩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系数(FA)、容积比(1-VR)、指数衰减(EA)均有明显差异(P<0.001~P=0.039).有HT动物的HT区与非HT区的T2WT、DCavg、FA、及EA值差异显著(P<0.001),1-VR值无明显差别.HI组与PH组HT区DTI各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TI有可能预测兔脑梗死后是否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大脑胶质瘤患者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现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1名大脑胶质瘤患者和31名正常人的MR资料,采用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测量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计算并比较患者小脑半球CBF值不对称指数(AI)改变。分析小脑半球AI与大脑半球肿瘤区域AI、肿瘤级别、病变体积的关系。结果 大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对侧小脑半球CBF值较同侧小脑半球降低(t=5.04,P<0.01),胶质瘤患者小脑半球AI(AI小脑)较正常人增高(t=4.13,P<0.01),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间AI小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患者AI小脑与大脑肿瘤区域AI(AI肿瘤r=-0.28;AI肿瘤实质r=-0.24;AI肿瘤加水肿r=-0.19)、病变体积(r=0.18)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大脑胶质瘤可出现CCD现象,3D ASL灌注成像可无创定量评估小脑半球低灌注程度,但CCD现象与肿瘤的级别、病变范围及大脑半球AI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脑血流量(CBF)、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53例MHD患者,根据血清PTH水平分为高PTH组(n=21)和低PTH组(n=32);招募同期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检测3组全脑、脑灰质及脑白质CBF;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价受试者认知功能。比较组间CBF及认知评分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PTH与CBF、MMSE及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低PTH组全脑、脑灰质及脑白质CB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高PTH组CBF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PTH组、低PTH组MMSE、MoC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高PTH组评分明显低于低PTH组(P均<0.05)。PTH与全脑、脑灰质及脑白质CBF均呈负相关(r=-0.320、-0.322、-0.312,P均<0.05),PTH与MMSE、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0.280、-0.312,P均<0.05)。结论 MHD患者PTH水平与CBF及认知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 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和扩散参数,以及3D ASL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 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 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 0.05)。结论 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一体化18F-PET/MR血流代谢显像评估单侧头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68例慢性单侧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一体化PET/MR同步采集MR结构像、动脉自旋标记图像和18F-FDG PET图像,基于血流、代谢图像获取并比较幕上病变侧血流减低区、代谢减低区、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及其各项指标,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8例患者中,与血流减低区比较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脑血流量(CBF)更低(P<0.001)、不对称指数(AI)更高(P<0.001);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与代谢减低区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但前者AI更高(P<0.001)。同步减低区体积比与NIHSS、mRS均呈正相关(rs=0.507、0.467,P均<0.001),SUVR AI与NIHSS、mRS均呈正相关(rs=0.337、0.317,P均<0.05)。结论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