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按照"三环理论"的发展思路[1],就是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2],而传统医疗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院内轻院前"的瓶颈.院前急救如何与院内急诊形成无缝衔接,建立患者信息绿色通道,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报道仅以理论研究为主且较少.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上海三埃弗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由余姚市人民医院提供临床需求、制定急救流程,浙江大学进行数学建模和流程实现,三埃弗公司实现急救设备的产品化,联合开发一套院前急救数字化信息系统.该系统以患者数据为核心,依托可视化信息技术,探索"院前院内抢救一体化"模式[3].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70名院前急救人员、715名院内急救人员展开了调查,采用Epi3.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院前、院内医护人员都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两者之间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人员对于目前衔接状况的整体感觉满意度低于院内急救人员(P<0.05).院前医护人员认为院内急诊科在院前院内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院内医务人员接诊不及时;院内急诊科没有救护车专用通道;借故推诿患者等方面.院内医护人员认为院前急救单位在院前院内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院前没有交接记录单,只是口头交接;与院内交接病情叙述不够详细;遇到危重患者很少提前打电话通知院内等方面.结论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对于衔接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比较高,目前院前院内衔接缺乏统一的交接制度,并存在急救人员衔接工作不到位以及急救衔接所需的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级预警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抽取某依托型急救中心2017年1-6月出诊的院前患者272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2017年7-12月的2802例为观察组,实施分级预警模式衔接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病情分级一致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及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分级一致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预警模式可量化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分级,启动相应级别的院内急救调配预案,引入信息化技术衔接急救过程,从而缩短院前急危重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保障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期间的医疗安全,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隙急救衔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应用,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对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探讨该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方面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2005-01 ~2006-12(4026例)院前急救患者,试验组为2007-01 ~2008-12(5203例)院前急救患者;对照组按照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实施管理,试验组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方法,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患者24 h留观意外事件发生率,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留观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1).试验组病情评估及综合管理更完整、更科学、更实用及急救处理更准确.结论 本研究为医院急诊学科建立一个规范且共享性强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设计一个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实施方案;为更好开展现场急救,高效转送,缩短接收医院进入状态的时间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一种用于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方法 分析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特点和勤务救治要求,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的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 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 ICU),可以搭载于多种交通工具上,并能利用车载电源,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的治疗和救护,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 研制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外型小巧,质量轻,便携性强,非常适于极端地域和狭小空间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保证和提升区域院前医疗急救能力,促进学科和队伍建设与发展。方法:根据医院和院前不同情况,结合研究目标设计针对相关人群的两组问卷表;发放问卷420份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问卷总回收率89.80%,总体达到预期目标。结论:绝大多数医生(不论院前和院内)支持院前急救医疗和学科建设,关注职业发展,但对院前急救学科的发展了解较少,应重视解决院前医生业务提升与职业发展相应的空间和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院内急救配合。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救治的38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院前全程急救优化护理、院内急救链生命通道开启等急救措施的实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结论院前院内全程有效的急救优化护理配合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有效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研制性价比高、实现国产化的途中转运载体移动重症监护病房(ICU).方法 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分别在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治、ICU救治三部分组成的急救医疗体系中的救治措施,研制了与该模式相适应的集成有急救设备的途中转运载体移动ICU.结果 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各环节人员的急救能力,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途中转运载体移动ICU可为危重患者创建一体化救治链提供有效保障.结论 实际使用证明,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患者的院前、院内抢救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移动ICU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连续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实施溶栓救治的效果,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新模式。方法建立由急诊科医师、急诊科护士、神经内科医生、卒中病房护士、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等人员组成的卒中应急小组,相较于以前的卒中应急小组,加设院前救治小组,由受过溶栓治疗相关培训的医生和护士,配以相应人数的担架工和驾驶员组成,对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院前接诊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实施标准化干预流程,进行相关的急救护理和救治措施。比较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实施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率及溶栓等待时间,以及溶栓前后Bathel指数及溶栓后第90天Bathel情况。结果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后(2013年1—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率较之前(2012年1—12月)显著提高(P0.05);溶栓的等待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内诊治时间,让患者在最佳"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提高溶栓率,最终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三环理论"的发展思路"[1],就是要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2].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三环之首,也是三环之重.衡量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功效的重要指标是急救呼叫反应时间,而急救资源的合理布局是有效缩短急救呼叫反应时间的关键[3].昆山市于2006年开始探索运行院前型急救模式,并于2007年10月正式运营.5年后此模式是否能满足市民的急救需求并符合急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为此,本文调取昆山市急救中心2008年到2012年9月份的院前急救相关数据,对增设急救站点与急救反应时间的关系和急救资源利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合理布设急救站点和规范急救用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模拟演练对急救半径≤6 km的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时效性的影响.方法 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创伤院前急救进行规范的模拟演练培训,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模拟演练前后创伤患者各170例,比较2组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实施情况、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半径、急救实际路程、急救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 模拟演练前后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半径、急救实际路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措施、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模拟演练对创伤院前急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能提高救治时效性,增加有效救护措施的实施,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高血压急症的院前急救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院前急救高血压急症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经院前急救后均安全转送入院,无1例院前死亡。结论: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急症的安全转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创伤患者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3%,高于对照组的87.30%,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能够提升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急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ho participate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programme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Methods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6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in an ambulance from a teaching hospital in Hunan, China.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transcribed, and Colaizzi's seven-step method was used for subject analysis.ResultsThe experience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intern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themes: helplessness and fear of death, uncertainty of unknown ev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lf-improvement, need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 perception of a gap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ources.ConclusionsNursing college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eath education and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ining.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apply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pre-hospital first-aid teaching and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school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during pre-hospital first aid practice to reduce the rate of nursing personnel turnover. It's very important to supplement and retain professional nurses for the pre-hospital first ai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各类出诊原因、院前急救使用物资及急救操作。方法对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出诊的出诊原因、院前急救物资使用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急救成功率94.5%,死亡率5.5%;到达时患者休克3.7%、意识障碍17.1%、呼吸心跳停止4.9%。出诊原因最常见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占29.3%。院前急救物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担架,占81.1%。院前急救操作最多的是球囊辅助通气,占6.1%;其次为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分别占4.3%、2.4%。结论院前急救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最多,危重患者比例较高,担架使用率最高,囊辅助通气最多。院前急救应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以及提高本区域的院前急救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受理出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出诊目的主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前6位的主要疾病依次分别为昏迷、外伤、心脑血管疾病、车祸伤、酒精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一天中,院前急救的高峰时点和时段分别为14:09及7:08~21:31。昏迷、外伤、车祸伤以及酒精中毒的院前急救均有其高峰时点和时段。结论合理调配急救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扩大院前急救的服务范围,方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妇科急腹症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收治的77例妇科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行专项院前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VAS、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出车反应时间、初步诊断时间、院前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效率、救护技术、抢救效果、沟通协调、服务意识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妇科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采取专项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急救效率,有利于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改善患者疼痛感,舒缓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对临床工作认可度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2013年北京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儿童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类规律,为提高儿童的院前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2013年北京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北京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9 845例儿童患者中,男∶女为1.6∶1。各年龄组中,47岁的学龄前儿童患者最多,共2 492例,占25.31%;28 d以内的新生儿组患者最少,共251例,占2.55%。病种构成前五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气道异物。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在47岁的学龄前儿童患者最多,共2 492例,占25.31%;28 d以内的新生儿组患者最少,共251例,占2.55%。病种构成前五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气道异物。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在47岁的学龄前儿童患者组最多,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气道异物在17岁的学龄前儿童患者组最多,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气道异物在13岁的幼儿患者组最多。结论根据北京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儿童患者具有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类特点,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院前急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