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13-115
探析不同口腔修复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92例,将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钛膜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观察组患者采取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骨高度、成骨厚度、修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种植骨高度和成骨厚度分别为(2.52±0.34)mm和(2.67±0.58)mm,数据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01±0.29)mm和(2.22±0.37)mm(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修复手术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能够提高患者修复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有利于促进骨和植骨的发育,临床疗效显著,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64-1765
目的探究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进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钛膜引导骨再生。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材料。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植骨密度和骨密度情况、牙种植骨再生成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修复后,观察组患者的植骨密度、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牙种植骨再生成功率为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78.72%(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28%(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骨再生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38-2039
研究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牙种植再生患者68例随机分两组。钛膜组采用钛膜进行骨再生引导,口腔修复膜组采用口腔修复膜材料进行骨再生引导。比较两组患者牙种植再生成功率;治疗1w植骨厚度、骨厚度;患者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口腔修复膜组患者牙种植再生成功率高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组治疗1周植骨厚度、骨厚度大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组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植骨厚度、骨厚度,减少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牙种植再生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何坤  林凯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662-1664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牙科接收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B组采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比两种修复膜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植骨厚度、植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垂直骨生长等均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骨生长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的效果明显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牙种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胶原膜组和海奥膜组各40例,胶原膜组采用Geistlich Bio-Gid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膜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同期施行GBR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植骨高度及厚度、成骨高度及厚度、垂直骨生长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胶原膜组植骨高度及厚度与海奥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成骨高度、垂直骨生长效果、成骨厚度及水平骨生长显著高于海奥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垂直成骨有效率达97.50%,显著高于海奥膜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与海奥膜组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istlich Bio-Gid可吸收生物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海奥膜无明显差异,但其成骨效果显著优于与海奥膜。  相似文献   

6.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可降解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是用于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缺损的材料,由于具有可降解、易于制备、保存时间长、运输和贮存方便、成骨效果好等优点,现在也己开始作为引导骨再生材料用于种植.目的:验证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作为屏障膜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的患者72例,均为单颗牙缺失,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博特医用胶原膜和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骨移植物均为天博骨粉,术后1,3个月进行X射线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二期手术时,72例患者的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骨结合,试验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2%,对照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1%,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3~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合功能.结果提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与博特医用胶原膜相当,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骨再生引导膜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在糖尿病患者口腔种植骨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糖尿病口腔种植骨再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骨缺损再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 50%,高于对照组的77.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出血指数(0. 36±0. 08)、探诊深度(3. 29±0. 33) mm、附着丧失(3. 00±0. 30) mm、植骨高度(2. 69±0. 27) mm、成骨厚度(2. 57±0. 26) m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 00%,低于对照组的27.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应用在糖尿病患者口腔种植骨再生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骨缺损再生情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厚度的海奥胶原膜存兔颅骨骨缺损再生修复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能力和特点.方法:在18只新两兰兔颅顶骨建立洞型骨缺损模型,前方和后方圆形骨缺损区分别在骨膜面覆盖A型(厚度0.10~0.29 mm)和C型(厚度0.70~1.00 mm)长宽为8 mm×8 mm海奥胶原膜,保留硬脑膜面与海奥胶原膜之间的血凝块.中间空白对照的圆形骨缺损区不做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通过X射线观察分析骨缺损区的组织修复状况.结果:术后4,8,12周,A型膜和C型膜组新骨量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A型膜和C型膜组形成的新骨量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厚度的海奥胶原生物膜均可起到屏障纤维结缔组织,引导新骨再生,完全修复骨缺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影响即刻种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不能形成种植体与拔牙创的紧密接触,解决这一影响因素的方法多采用诱导骨再生膜技术或应用植骨材料.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ogen,nHAC)复合重组入骨形成蚩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宝鸡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纯钛材料制成直径2mm,长10mm,螺距0.4mm,带自攻式螺纹的钉状螺旋种植体,无穿龈部分.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可吸收医用钛膜,大小为2 cm×2cm.胶原基纳米骨由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惠赠,加工成0.5 mm×0.5 mm×0.5 mm的立方体.rhBMP-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将rhBMP-2用盐酸胍溶解,将制备好的胶原基纳米骨浸入其中,抽真空,冻干,每粒胶原基纳米骨约复合1 mg rhBMP-2.方法: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分为以下6组:①阳性对照组植入自体牙槽松质骨.②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物质,只覆盖钛膜.③nHAC组仪植入nHAC.④nHAC+钛膜组植入nHAC,表面覆盖钛膜.⑤nHAC+mBMP-2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⑥nHAC+rhBMP-2+钛膜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表面覆盖钛膜.每只动物的每侧下颌骨各形成6个缺损区,将6组材料随机植入.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采用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12周时各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骨创均由新生骨所充满,种植体稳固,骨整合良好.nHAC+mBMP-2组及nHAC+nhBMP-2+钛膜组成骨较早,骨成熟较早.nHAC+钛膜组、空白对照组、nHAC+mBMP-2+钛膜组,钛膜下骨生成较好,牙槽嵴较丰满.nHAC+rhBMP-2+钛膜组不但成骨较早,骨形成量最多,而且牙槽嵴最为丰满,12周时骨密度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较自体骨移植牙槽嵴更丰满,成骨量更多.空白对照组成骨最慢,阳性对照组成骨最快,但牙槽嵴顶稍有吸收.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较好,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膜引导组织再生术(GTR)在齿槽嵴裂植骨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齿槽嵴裂20例患者,在植骨修复中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结果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植骨成活率达100%,临床成功率达95%以上。结论 GTR在齿槽嵴裂植骨修复中可起到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是利用膜的机械屏障原理,阻挡软组织长入种植体周骨缺损,使成骨细胞在膜下空间中优势生长,形成新骨充填骨缺损。目的:于上前牙种植中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观察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74例单颗前牙种植成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上前牙二期种植,但未行骨增量;观察组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实施上前牙种植,待其种植体初期稳定后植入人工骨粉。于术后当天、种植牙负重6个月、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种植牙负重6,12个月红色美学指数值较基线水平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种植牙负重12个月时,除唇侧龈缘水平和牙槽突外形外,2组患者红色美学指数其余各项指数值较基线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2组间红色美学指数各项指数值比较(P>0.05)。种植牙负重12个月时,2组患者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相比正常骨组织种植修复来说,临床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于上前牙种植中修复可取得较好效果,且两者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性化钛网联合屏障膜在引导骨再生(GBR)修复牙槽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106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GBR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对照组使用常规屏障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钛网。比较两组骨增量、牙龈美学、牙周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牙槽骨宽度大于对照组(P<0.05),牙槽骨宽度变化值低于对照组(P<0.05),种植修复的红色美学指数(PES)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色美学指数(WE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AL)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PD、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BR修复牙槽骨缺损中使用个性化钛网和屏障膜可增加缺损牙槽骨骨量及红色美学效果,提供稳定种植体环境,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诱导修复材料在牙槽突裂植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单侧牙槽突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均行牙槽突裂植骨术治疗。术前采用CT测量所有患儿牙槽骨缺损体积,观察组给予骨诱导修复材料完成牙槽植骨,对照组给予自体髂骨骨松质进行牙槽植骨,所有牙槽骨缺损间隙均完全充填。术后半年随访,采用CT测量植骨区域的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比较2组术后植骨区域成骨率。结果观察组成骨率为0.23±0.09,对照组成骨率为0.30±0.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 5,P>0.05)。结论骨诱导修复材料修复牙槽突裂有明显的成骨作用,其成骨效果与自体髂骨骨松质修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单颗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6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实施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以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观察组以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种植体愈合状况均较好,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种植后即刻到6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6~12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种植后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12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应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不仅能保障种植效果,且可减少种植体唇侧骨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引导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条,于双侧股骨干骺端内侧面各植入4枚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体周围预备宽1mm和2mm的环沟状骨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1枚种植体不盖膜做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开始盖膜的种植体周围即有骨再生,环沟状骨缺损区为类骨样组织充填;对照组则为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至术后12周,盖膜的种植体完全发生骨结合,而对照组种植体周仍有骨缺损。新骨高度及新骨所占比例盖膜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相差显著。不同宽度的骨缺损之间及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与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三者之间骨量相差不显著。结论: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可以通过膜技术引导骨再生修复;国产的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糖膜可起到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冰敷法在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的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24 h内依据肿痛位置采用清水冰袋冰敷,观察组依据冰敷时间表采用15%乙醇冰袋冰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3、7 d肿胀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骨吸收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冰敷法能降低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患者术后肿胀及疼痛反应,对患者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285-5287
目的观察前牙区牙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接受前牙区牙种植体修复的80例(120颗患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3个月后延期种植修复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即刻种植体修复方案,2组均随访1年,比较其整体修复效果。结果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牙周探针深度分别为(1.42±0.30)mm、(1.58±0.26)mm、(1.44±0.35)mm,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口腔美学评分分别为(58.73±2.62)分、(61.67±5.24)分、(64.67±4.97)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92.5%,2组12个月后修复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区牙种植修复中,采用即刻植入方案,整体修复效果好,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新木  刘宝林  董研  马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52-3253,i002
目的:探讨国产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引导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条,于双侧股骨干骺端内侧面各植入4枚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体周围预备宽1mm和2mm的环沟状骨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1枚种植体不盖膜做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开始盖膜的种植体周围即有骨再生,环沟状骨缺损区为类骨样组织充填;对照组则为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至术后12周,盖膜的种植体完全发生骨结合,而对照组种植体周仍有骨缺损。新骨高度及新骨所占比例盖膜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相差显著。不同宽度的骨缺损之间及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与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三者之间骨量相差不显著。结论: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可以通过膜技术引导骨再生修复;国产的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糖膜可起到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骨移植材料与骨引导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近年研究显示,骨移植材料结合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已经成为临床上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重要手段。目的:实验拟评价不同的骨移植材料结合骨引导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5/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健康杂种犬4只,体质量11~15kg;Bio-oss骨粉由美国欧司海斯公司提供;钛钉、钛膜由西安中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方法:拔除犬双侧下颌双尖牙12周后,每侧植入4枚钛钉。在每枚钛钉颊侧制作长、宽、高均为3mm的三壁骨缺损,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不植骨;自体骨组和Bio-oss人工骨组分别植入自体骨碎屑和Bio-oss人工骨;混合植骨组植入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组成比为1∶1)。一侧覆盖钛膜,另一侧无钛膜直接缝合。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制成磨片的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情况。结果:4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9周时,无钛膜暴露,余下的2只犬在第10周和第12周时出现钛膜暴露并脱落,经过清创处理无感染发生。所有32枚钛钉骨结合良好、无松动、无脱落。钛膜脱落侧的骨缺损区表面有假膜形成。②对照组的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混合植骨组的骨吸收值明显低于自体骨组(P〈0.05)。③混合植骨组新生骨的质和量均优于其他3组。各组16周的骨吸收量均大于9周时的骨吸收量;有钛膜覆盖明显大于无钛膜覆盖各组的骨吸收量(P〈0.01)。结论: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骨再生的效果,钛膜覆盖加快移植骨吸收。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70-1871
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