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早产新生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喂养方式分成人工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联合早产儿配方奶)、纯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每组31例,比较3组早产新生儿的睡眠优良率。结果:纯母乳喂养组早产新生儿睡眠优良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P 0. 05)。结论:早产儿通过母乳喂养的方式进行喂养,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体格生长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出生胎龄37周)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 500 g)123例,按照不同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27例)、混合喂养组(52例)、配方奶喂养组(44例),比较各组的体格生长情况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配方奶喂养组婴儿的体重及身长增长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不耐受率为7.4%,混合喂养组不耐受率为36.5%,配方奶喂养组不耐受率为36.3%。结论早产儿单纯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混合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但其体格生长慢于混合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骨强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出生的婴儿63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M组(母乳喂养)、R组(人工喂养)和H组(混合喂养)三组,比较观察三组3月龄正常足月婴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及胫骨SOS值。结果:三组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从身高、体重、头围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与混合、人工喂养方式婴儿胫骨SO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母乳喂养可以显著改善婴幼儿的骨强度情况,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2种喂养方式对高原地区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7月~2009年1月正常新生儿600例,随机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各300例.比较不同时间段2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和黄疸程度.结果 混合喂养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段的胆红素指数较纯母乳喂养组小(p均<0.01),混合喂养组新生儿的黄疸程度较纯母乳喂养组轻(p<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混合喂养方式有利于减少高原地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和减轻黄疸的严重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短期营养状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1日-11月30日NICU 35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将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进行匹配,每组纳入45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情况及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2组早产儿可能被认定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Apgar评分、羊水情况、合并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相比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的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更快(P0.001),但喂养不耐受情况显著增加(χ2=5.874,P0.05)。结论在全面倡导母乳喂养的前提下,适量配置早产儿配方奶的混合喂养模式有利于满足早产儿的短期营养需求,但要注意喂养不耐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科所收治胎龄≤32周且体重1 500 g的早产极低体重患儿323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重(710~1 500)g。按喂养方式进行分组,分为母乳强化组、纯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三组。对其的发生率及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纯母乳喂养组和母乳强化喂养组(NEC)发生率均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乳强化喂养组与纯母乳喂养组NE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方面,母乳强化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优于纯母乳喂养组。结论:对于早产极低体重儿进行母乳强化喂养并不会增加其NEC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生后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科儿科合作护理在 NICU 早产儿母乳喂养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NICU住院的早产儿126例,2015年1—6月早产儿设为对照组65例,2015年7—12月早产儿设为干预组61例,对照组产科和儿科分别进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组采用产科儿科合作护理。结果干预组1周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P=0.006);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日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χ^2=2.365,P=0.020),1周内母乳喂养程度高于对照组(χ^2=5.628,P=0.021;t=5.158,P〈0.001)、2周内母乳喂养程度高于对照组(χ^2=6.852,P=0.009;t=6.542,P〈0.001)、住院期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比例高于对照组(χ^2=7.852,P〈0.001)。干预组体质量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4.526,P=0.003),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3.524,P=0.009),败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159,P=0.042)。结论产科儿科合作护理可有效提高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程度及纯母乳喂养率,有利于促进新生儿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败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NICU接收的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配方乳喂养组各64例,分别进行母乳喂养和配方乳喂养。记录并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情况、住院情况、喂养不耐受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患儿的日体重增长率、周头围增长率高于配方乳喂养组(P0.05);两组患儿每周上臂围增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的体重下降幅度、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配方乳喂养组患儿(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配方乳喂养组(P0.05);两组患儿低血糖、低血钙以及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出院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64.06%,高于配方乳喂养组患儿的12.50%(P0.05)。[结论]NICU母乳喂养能够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由于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是造成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本文着重探讨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抗病性能,阐明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大力提倡和支持纯母乳喂养的必要性,从而降低婴儿的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0~6个月婴儿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抚触及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婴儿分为抚触母乳喂养、抚触人工喂养、抚触混合喂养和纯母乳喂养4组,每组30例,纯母乳喂养组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14,42d,3,6个月采外周血,进行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中IgG的含量。结果随着婴儿出生后天数的增加,其体液免疫物质IgG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并以母乳喂养抚触组下降速度最慢。在3d时各组间婴儿体液免疫物质IgG含量无显著差异;于婴儿14d后,母乳喂养抚触组婴儿的IgG含量显著的高于其他各组,混合喂养抚触组和人工喂养抚触组婴儿的IgG含量也显著的高于母乳喂养组。结论通过母乳喂养与抚触的干预,可使婴儿自身合成IgG的能力增强,或其消耗速度减慢,从而提高其免疫能力,促进婴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