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结46例腰神经根压迫症受压因素特点及手术减压方法。本组资料提示受压部位为:窦椎神经可被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及粘连牵拉引起压迫;脊神经根在硬膜发出的始部可以受到退变增生的椎体后缘、上关节突及突出的椎间盘压迫;马尾神经和硬膜囊内神经根可被增大变性的关节突内聚突向椎管内压迫;神经根在侧隐窝可被关节突和黄韧带压迫;后根神经节在椎间孔内受压;L_5神经在退变性侧弯畸形时在穿出椎间孔被L_5横突嵌压。手术要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而定,文章对难以明确神经受压原因及手术减压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是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主要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后者多因退变、外伤、脊柱畸形、炎症、肿瘤、椎体滑脱等导致,其中退变性约占70%左右,退变性又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中央椎管狭窄影响马尾神经,周围部狭窄影响神经根。退变性狭窄是由于椎间退变与失稳而引起脊柱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病变等引起,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取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3.
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或后天(退变、外伤、失稳等)因素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椎管管径变小,而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关的神经压迫综合征。临床上以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以及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点。体格检查以腰后伸实验阳性为主,下肢肌肉或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腿部喜按。本病属“痹证”、“痿证”等范畴。肾气亏虚是本病之根,风寒湿入络、瘀血阻滞是其病机。笔者以当归四逆散配脊柱治疗椅治疗该病症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突出并非是造成神经根受压的唯一因素,有些病例虽经髓核摘除而术后的根性疼痛并不能缓解,其原因是引起神经根的致压因素未能清除。研究证明,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循经椎管及其通道和椎间孔,任何解剖结构的病变或变异都能引起神经根压迫。本文报告非椎间盘性腰骶神经根压迫症并经手术治疗共52例。其致压因素有椎体后缘骨赘,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退变增生的关节突和黄韧带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腰神经根与其通道的关系日渐为外科和放射学所重视,但在解剖形态学方面尚乏较全面的观测和描述。作者通过30具尸体(41—70岁组20具,半岁—3岁组10具)腰骶脊柱的解剖,观察双侧腰神经根通道的形态结构及腰神经根的行程和毗邻,测定了骨性外侧隐窝的矢径和横径、椎间管内口孔径、椎间管内口处椎间盘一黄韧带间距、腰神经根离开硬膜囊的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5例腰骶部横断标本、20例纵剖标本和100例临床手术病例的调查,发现腰_(4~5)椎管横断面多呈三角形(22例),仅2例呈三叶形、1例近似卵圆形,硬膜呈三角形断面充填于椎管中。神经根在硬膜囊的前外侧角稍偏内处进入其单独的鞘中。各神经根离开硬膜水平:骶_1神经根在腰_5骶_1椎间盘上缘或腰_5椎体下1/3后面,腰_5神经根自腰_(4~5)椎间盘水平或其下缘处发出,腰_4以上神经根皆自同序数的椎弓根内侧、相当于椎体上或中1/3水平发出,各神经根离开硬膜后向下外斜行入椎间孔,除骶_1神经根及部分腰_5神经根在椎管内与椎间盘相接触外,其余都不与椎间盘相接触。椎间孔上大下小,呈耳形,其前壁上半为椎体,下半为隆起的纤维环;后壁为相邻  相似文献   

7.
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或后天(退变、外伤、失稳等)因素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椎管管径变小,而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关的神经压迫综合征。临床上以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以及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点[1]。体格检查以腰后伸实验阳性为主,下肢肌肉或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腿部喜按。本病属“痹证”、“痿证”等范畴。肾气亏虚是本病之根,风寒湿入络、瘀血阻滞是其病机。笔者以当归四逆散配脊柱治疗椅治疗该病症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2003年3月~2004年2月我院…  相似文献   

8.
<正> 人体的生长发育到达盛期以后,就开始出现退变。虽然全身各组织器官都存在着退变的倾向,但以腰部退变最为广泛,且发生早,发展快.腰退变的机理因为腰椎是整个脊柱负重最大的部位,又是运动比较灵活、比较多的部位,容易造成广泛劳损.故除了机体生理自然退变外,损伤就是退变的基础,哪里组织器官有损伤哪里就有退变。退变的结果是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肌肉萎缩,骨质增生,椎管横经变窄等,这些都可使脊柱的稳  相似文献   

9.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它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增厚等多种原因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狭小引起马尾神经或出口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腿痛、下肢或马鞍区麻木感等,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保守治疗效果差,通常需手术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充分有效的减压.传统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为全椎板切除扩大减压,该术式对脊柱后部的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破坏较大,但操作简便,暴露术野良好,且学习曲线短,目前大多仍使用此法.随着对腰椎解剖结构研究的深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微创部分切除减压的术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2].  相似文献   

10.
利用65具新鲜和固定的国人腰骶段脊柱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并使用了X线技术和组织学切片的方法。报告了国人腰脊柱各平面硬脊膜囊的矢径和横径、囊前间距和囊后间距以及黄韧带的厚度等数据资料。指出腰椎管和神经根管是由骨和纤维性软组织共同组成的骨纤维性管道。除了骨性改变以外,骨连结和椎间盘、黄韧带等纤维性软组织的形态改变也是腰椎管狭窄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腰脊柱的退变,可能主要影响骨连结段而不是骨性段,既累及中央椎管,也累及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11.
对经手术治疗的21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作了临床分析。持续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是其主要症状,但临床体征不明显。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多发生在腰_4及腰_5神经根管。腰椎的退行性变是其主要原因。脊髓造影对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诊断是唯一较可靠的方法。CT扫描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使神经根管彻底的减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探讨局部减压骨应用于多节段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23例,双节段13例,多节段16例。术中经腰椎后路切除狭窄腰椎大部分椎板、黄韧带,保留上1/3椎板,彻底减压中央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从症状侧切除椎间盘,处理上下终板,将切除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修整成颗粒骨(直径约3 mm)植于椎体间,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高度,并观察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单节段、双节段及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VAS、ODI及SF-36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节段组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受累椎间高度与单节段、双节段组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意义(F=4.244~9.377,P〈0.05)。结论 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体间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但在多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支撑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44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经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三种疾病的特点,发现它们均造成椎管容积减小和神经根受压这一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相近,因此,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注意大多伴有腰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14.
154例腰间盘突出症术前根据感觉、腱反射改变和X线椎间隙狭窄作定位诊断与术中所见比较,总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7%。感觉和腱反射改变L_5—S_1间隙比L_(4—5)间隙定位诊断符合率高(P<0.01)。而椎间隙狭窄两者无明显差异。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手术探查间隙,根据临床上感觉和腱反射改变,以及X线椎间隙狭窄定位正确性较高,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手术时观察43例腰椎管狭窄的病变,对照术前临床症状、脊髓造影及CT片,发现多数病例神经受压来自增厚的黄韧带、增生的小关节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或膨隆的纤维环,椎板增厚不是主要的致压因素。对脊髓造影示多节段异常者,采用神经根造影和阻滞法定位,发现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为单节段受压引起。采用有限化手术治疗,随诊平均5.3a,优良率为90.6%。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节段定位及有限化手术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3例经手术证实为中央型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和手术治疗进行探讨。病因病理与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退行性变是基本原因,外伤、劳损为继发突出的因素,腰椎间中央部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后压迫硬膜、神经,有的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而产生马尾神经症状,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以免遗留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17.
牵引推拿复位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 5 6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6 2个椎间盘治疗前后的大小、形态量化的分析 ,认为牵引推拿复位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椎间盘的还纳和椎间盘的变形 ,改变了神经根与突出物的位置关系 ,松解粘连 ,解除压迫。对回纳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要使椎间盘回纳 ,突出的髓核必须具有一定流动性 ,再借助完整的纤维和后纵韧带的张力及手法的压力 ,共同协调作用 ,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连顺  朱海波 《上海医学》1992,15(4):208-2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手术者2例。采用后正中切口,棘突旁分离椎旁肌群,棘突间“V形”截骨使棘突与棘上、棘间韧带形成骨韧带复合体,向对侧牵开扩大椎板间的显露和视野。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本组无新增腰椎不稳病例,棘突截骨均为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14(9.2±2.2)分提高到21~26(24.3±1.9)分,改善率为58.9%~85.7%(76.3±5.9)%。结论棘突间V型截骨可充分显露椎板间隙,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同时保留脊柱后柱解剖结构,对减少腰椎不稳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纤维环穿刺法与腰椎失稳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方法针刺组选用21G穿刺针对大鼠L3,4、L4,5、L5,6椎间盘行全层针刺;失稳组切除大鼠L3~L6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和两侧关节突。于术后2周、4周和8周每组各取6只大鼠行腰椎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针刺组大鼠2周时出现椎间隙狭窄,纤维环断裂,T2信号强度减低;4周时退变进展;8周时出现髓核皱缩、纤维化,T2呈完全低信号。失稳组4周时出现退变征象,8周时退变加重。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针刺法较失稳法退变出现早、进展快且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