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板层黄斑裂孔的标准,利用超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H R-OCT)观察板层黄斑裂孔的解剖形态,以更好地认识其致病机制。设计:回顾性、观察性病例研究。受试者:2002—2004年间,通过UH R-OCT观察了18例有板层黄斑裂孔患者的19只眼。方法:在一眼科诊所中采用UH R-OCT系统进行检查。分析每只眼所采集的6幅UH R-OCT图像。根据OCT的特征性表现诊断板层黄斑裂孔。OCT对板层黄斑裂孔的诊断标准为:①中心凹形态不规则,②中心凹内部分裂,③视网膜分离以及④中心凹光感受层尚完整。对664例患者的120…  相似文献   

2.
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52例54眼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的患者行OCT检查,每眼作6个方向快速线性扫描。结果OCT检查证实37眼特发性黄斑裂孔中,Ⅰ期裂孔11眼,Ⅱ期3眼,Ⅲ期11眼,Ⅳ期12眼.外伤性黄斑裂孔5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10眼;其他原因所致的裂孔2眼。结论OCT能准确进行黄斑裂孔分期,是监测黄斑裂孔进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评价OCT鉴别假性黄斑裂孔(MPH)和板层黄斑裂孔(LMH)的价值。观察性病例研究。机构:专业健康服务机构。病例:回顾70例连续性病例的71只患眼,均通过OCT诊断为假性黄斑裂孔或板层黄斑裂孔,而经生物显微镜检查怀疑为假性黄斑裂孔和板层黄斑裂孔的眼均再行OCT检查评测。主要观察指标:每只眼行以黄斑为中心6条半径为3mm的放射状OCT扫描、一层6mm垂直扫描及一层6mm水平扫描,视网膜厚度分别于黄斑中心和距中心750μm经垂直位和水平位两径线测量,黄斑直径分别在垂直位和水平位测量。OCT结果显示,40例黄斑形态呈假性黄斑裂孔,即边缘锐利的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电焊弧光致视网膜光损伤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自2009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门诊就诊的24例(46只眼)的电焊弧光致视网膜光损伤的患者用拓普康3D OCT-1000,进行黄斑扫描并分析。结果2例2只眼分别出现黄斑板层裂孔,黄斑全层裂孔,其余22例44只眼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处肌样体带,椭圆体带,嵌合体带断裂,断裂处可见高反射颗粒,随访者初诊与最后一次就诊OCT图像特征基本无变化,视力无变化,黄斑板层裂孔者3个月后复查黄斑无水肿,视力0.8,黄斑裂孔者行黄斑裂孔修补术。结论电焊弧光致视网膜光损伤重者可致黄斑裂孔,大部分OCT黄斑扫描有特征性改变:黄斑中心凹处肌样体带,椭圆体带,嵌合体带断裂,断裂处可见光反射颗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学相干扫描(OCT)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OCT检查存在黄斑视网膜劈裂的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32眼(劈裂组)的O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性近视非劈裂组(51例73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劈裂组外层劈裂25眼(78.12%),中层劈裂5眼(15.63%),内层劈裂4眼(12.50%),存在2层及以上的多层黄斑视网膜劈裂7眼(21.88%).2组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裂组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96.88% vs.64.38%,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OCT能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黄斑视网膜劈裂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42-843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进行诊断及分析。方法:对20例26支眼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患者进行OCT检查,观察黄斑裂孔的形态学特征和类型。结果:26例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的眼底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脉络膜萎缩的豹纹状眼底,其中14只眼为黄斑全层裂孔(53.8%),6只眼为板层孔(23%),4只眼为黄斑囊样变性(15.3%)。2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7.6%)。结论:OCT可以作为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对其选择治疗手段,从而影响病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eiss-Hump hrey OCT3仪,检测2007年11月-2008年7月在本科住院的168例视网膜疾病患者。结果:168例患者中25例黄斑裂洞;1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8例黄斑变性;10例中心性视网膜炎;25例眼外伤;4例视网膜血管病(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分支静脉阻塞);10例视网膜脱离;15例高度近视,在OCT的检测结果中都有相应的形态改变。结论:OCT在眼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张敏芳  孟晓红  刘波 《重庆医学》2005,34(9):1402-140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方法对于27例28眼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患者行OCT观察其黄斑裂孔的图像形态特征.结果 28眼高度近视患者中合并单纯黄斑裂孔4眼;同时合并黄斑前膜6眼;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17眼;同时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横截面的形态特征,为指导临床治疗、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OCT对黄斑裂孔的形态、分期及黄斑裂孔预后的影响,同时建立黄斑裂孔尺寸、持续时间、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之间联系。方法:对50例黄斑裂孔(IMH)患者共60眼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确定是否存在黄斑裂孔。结果:明确裂孔分期、形态及对手术适应症及手术后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临床资料。结论:OCT在临床上对于黄斑裂孔的定性、定量诊断及对裂孔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的特点.方法 分析62例(6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OCT图像,依据Gass分期的原则进行分期.结果 68只患眼Gass分期:Ⅰ期4只眼,Ⅱ期14只眼,Ⅲ期32只眼,Ⅳ期18只眼.结论 OCT能精确地显示IMH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地对其进行分期和追踪观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能否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获得的裂孔形状建立一个指标,来预测术后视力结果。设计: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32例2~3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35只眼登记参与本研究。在术前以及术后1、3、6、12个月分别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获得裂孔的断层图像,并通过OCT视网膜图像分析程序测量视网膜中心(<1000μm)、内环区(1000~2220μm)以及外环区(2220~3450μm)的视网膜厚度。术后6个月视网膜内环区厚度改变作为评价术后视网膜变性程度的指标。根据裂孔的最小直径、基础直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Х^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A/B超、验光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及高度近视的974例患者,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眼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全视网膜镜(125°或165°)行眼底检查,对比各种方法对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检出率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检出视网膜裂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974例(1 008眼)玻璃体混浊或PVD患者视网膜裂孔检出眼分别为:眼B超160眼、OCT42眼、间接检眼镜71眼、全视网膜镜65眼,检出率分别为15.9%、4.2%、7.0%及6.4%。统计学分析显示间接检眼镜与全视网膜镜早期视网膜裂的检出率大致相同(P>0.05);检测灵敏度,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01)和OCT(P<0.001),眼B超高于OCT(P<0.001)。特异度OCT高于眼B超(P<0.001)和间接检眼镜(P>0.05),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结论 在检出视网膜裂孔方面,间接检眼镜具有最高的灵敏度,OCT具有最高的特异度;眼B超的误诊率最高,特异性较低。全视网膜镜(或间接检眼镜)是早期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有力工具,应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全层黄斑裂孔成功手术修复后视网膜的解剖情况。方法:22例患者的22眼诊断为黄斑裂孔,进行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经生物显微镜和OCT证实黄斑部位平坦(闭合)。超高分辨率OCT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达到大约3μm的轴向分辨率,在裂孔修复术后评价视网膜的解剖情况。结果:尽管黄斑裂孔成功闭合,在超高分辨率OCT图像中,全部22眼术后均有黄斑异常。这些异常分为下列5种:①14眼(64%)外层中心凹缺损;②4眼(18%)持续性的中心凹脱离;③12眼(55%)出现中等反射性黄斑病灶;④14眼(64%)出现黄斑前膜;⑤3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黄斑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黄斑部疾病患者45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分析本组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结果以及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包括高度近视患者18例,视网膜板层裂孔合并黄斑前膜患者25例,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厚度增加48例,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7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70例等多项类型的病历资料,而不同病情类型的患者拥有特征各异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结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清晰显示不同症状的黄斑部疾病图像特征,对患者的确诊以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硅油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内界膜剥离,术中注入硅油,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4~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16眼黄斑孔性视网膜复位15眼(93.75%),黄斑裂孔闭合,1眼黄斑裂孔未闭合视网膜仍浅脱;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10眼(62.5%),不变4例(25.0%),视力下降2眼(12.5%)。结论:硅油填充能获得较好的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可作为首选填充物。  相似文献   

20.
李庄钰  郭振山  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11-1313,F0003,F000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