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样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样分化的诱导条件,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肝细胞培养液中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定向诱导。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HGF和EGF诱导7d后变为肝细胞样圆形;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分化后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物CK18和白蛋白。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有可能作为肝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定向分化及脾内移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寻找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进行定向分化及脾内移植研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淤胆大鼠骨髓中干细胞群体的数量变化 ,寻找肝干细胞标记 ,免疫磁珠分离 ,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和肝再生模型的脾内移植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白蛋白、AFP、CK8/18等肝细胞标记的表达。结果 淤胆鼠 β2微球蛋白阴性 (β2 m-)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数量明显增高 ,分别为 (6.17± 2 .70 ) %和 (0 .79± 0 .61) % (P <0 .0 1) ,β2 m-细胞体外培养及脾内移植均可出现肝细胞样细胞 ,白蛋白、AFP、CK8/18表达阳性。结论 β2m 细胞在体内外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 ,脾内移植是肝干细胞移植可供选择的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体外单层培养中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方法采集志愿者骨髓3例,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分析表面标志.用含TGF-β1的无血清诱导培养基培养7d后,分别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培养的BMSCs表达CD9,而CD34、CD38、CD45、CD61呈阴性.细胞经诱导培养7d后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可检测到Ⅱ型胶原的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阳性,但细胞3H-TdR掺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MSCs在特定的诱导下能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但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无法有效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GF和E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的诱导分化作用,探索出合适的诱导条件,为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组织工程构建等提供基础。方法:骨髓来自杂种犬的髂骨,采用全血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标记;用含HGF和EGF的α—MEM培养液进行诱导培养,并于诱导后7、14、21d留取细胞;用免疫组化检测AFP、CK18,免疫荧光检测ALB,PAS反应检测糖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分化率。结果: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13、CD34和CD45皆为阴性,CD29为阳性。诱导至7d出现AFP表达.14d表达增高,21d时表达下降。CK18、ALB和糖原14d时出现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加:21d时ALB表达阳性率可达50%以上。结论:HGF和EGF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定向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动物功能的恢复及不同植入时间对其是否存在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于脊髓损伤后立即进行细胞移植,B组于损伤后1周进行细胞移植,C组作为对照组观察。在脊髓损伤后的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BB评分,应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细胞的存活及与宿主脊髓的整合情况。结果B组动物的BBB评分提高显著,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大量存活并与再生的宿主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结构,桥接于脊髓损伤区的两端。结论延期移植定向诱导的hMSCs可促进脊髓损伤动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徐见亮  钟跃思 《器官移植》2012,3(5):287-294
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且主要的原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肝纤维化、肝硬化导致死亡的慢性肝病患者例数达140万[1]。我国是肝病大国,拥有大量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积极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一种可逆性的病变,合理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甚至治愈肝纤维化的目标,这为治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定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 取兔髂骨骨髓 ,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传代后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诱导 (转化生长因子 β1 2 0ug L ,地塞米松10 7mmol L ,维生素C 5 0ug L) ,细胞 爬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多糖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Ⅱ胶原 ,S 10 0蛋白分泌 ,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特定培养条件诱导第 14 ,2 1,2 8天甲苯胺蓝染色呈明显异染 ,Ⅱ胶原 ,S 10 0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 ,第 7天及对照组阴性。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在体外培养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并能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组织、脐血、外周血、脂肪等组织中.在特定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及肝细胞等多种细胞,进而作为一种替代器官移植的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肝源紧张、免疫排斥限制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众多研究证实MSCs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MSCs的分化能力及其分化的调控、分子机制和不同来源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基质条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分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体外适当条件下,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跨胚层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但肝细胞作为“锚着”性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接触与基底膜相似的物质才能稳定而充分地发挥其功能。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产生的肝细胞也需要接触基底膜。我们通过应用多聚赖氨酸和胶原蛋白作为基底膜结构,在其中向肝细胞诱导,来探讨提高诱导分化率的机制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旨在诱导分化出具有分泌神经递质和电生理功能的成熟神经细胞,并提高神经细胞分化率.细胞因子诱导、中药及其提纯物诱导、细胞共培养诱导及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诱导等方案有助于BMSC分化为神经细胞,但体内实验诱导分化率远较体外实验低.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有不同的诱导分化率,中药及其提...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输注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造血干细胞(HSCs)共同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将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MSCs与骨髓共同经尾静脉输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同系小鼠体内(联合输注组),并设单输骨髓细胞的HSCs组、单输间充质干细胞的MSCs组以及输培养基的对照组,每隔5d计数白细胞,计算动物死亡率。将乙酰乙酸碳氧荧光素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输入SCID小鼠尾静脉,24h后取肺、心、肝、脾、肾和小肠组织做冰冻切片;取骨髓、肝脏及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鼠骨髓中人特异性β2-微球蛋白。结果细胞输注后,联合移植组的白细胞恢复快,12d左右恢复正常,死亡率(3/11)低于HSCs组(5/10)、MSCs组(4/4)、输培养基的对照组(11/11)。人MSCs输入SCID小鼠后24h,其在体内的分布依次为肺、肾、脾、肝,小肠及心脏组织中几乎无阳性细胞,骨髓中有极少MSCs。结论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输能促进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成肝细胞.方法 分离人脐血MSCs,培养传代,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取培养至第三代的细胞,接种于六孔板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细胞分化的诱导,第一阶段采用含地塞米松(终浓度为0.5 μmol/L,下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10 ng/ml)及1×ITS(胰岛素-转铁蛋白-硒)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二阶段用含地塞米松(0.5 μmol/L)、HGF(10 ng/ml)、抑瘤素M(10 ng/ml)及1×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诱导期间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分化细胞的甲胎蛋白(AFP)、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8(CK-18)及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基因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分化细胞胞浆中AFP、白蛋白、CK-18的表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培养的脐血MSCs不表达CD14、CD34及CD45,也不表达CD49f、CD54及HLA-DR;部分表达CD106;强表达CD13、CD29及CD44.未分化的脐血MSCs不表达AFP、TAT及白蛋白基因,弱表达CK-18基因;诱导分化1周后可检测到AFP基因的表达,诱导分化4周后,不仅表达AFP、CK-18和白蛋白基因,还表达TAT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未分化的MSCs胞浆中无AFP、白蛋白及CK-18的表达;分化细胞则可以检测到上述物质的表达.诱导至第4周的分化细胞,可见核仁大且明显,细胞核周围有板层状的内质网,胞浆中可见脂滴及簇状糖原,线粒体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论 脐血MSCs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IL-6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共培养中的作用.方法 自中华实验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按照2:1比例使用Millicell小室培养,检测共培养中肝细胞功能,观察IL-6、TNF-α、TGF-α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 肝细胞活率>95%.共培养组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和尿素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单纯肝细胞组(P<0.05).共培养组IL-6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和IL-6后共培养体系白蛋白、尿素合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MSCs通过分泌IL-6改善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重建大鼠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对缺血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能力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方法 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溴氮胞苷 (BrdU)标记后显微注射于结扎冠状动脉后的大鼠缺血心肌内 ,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 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 ,并通过超声多普勒、心肌核素显像、免疫组化和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来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 实验组MSCs移植 4周后 ,在缺血心肌区内可发现不同分化阶段的心肌样细胞。超声检查发现实验组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SPECT显示实验组心肌核素摄取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促新生血管形成方面 ,实验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 5 )。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重建缺血心肌 ,增加心肌灌注 ,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移植受者长期免疫抑制明显增加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且免疫抑制剂无法阻止或延缓慢性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间充质干细胞(MSC)兼有免疫抑制能力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MSC联用免疫抑制剂旨在通过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有效的免疫抑制作用,确保MSC输注后不发生排斥反应,同时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利用MSC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在特异性耐受形成后安全撤除免疫抑制剂,实现移植物及受者的长期存活。临床最理想的结果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6.
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 alsocalled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s), areisolatedfrombonemarrow, andtheycanmultiplyinvitroanddifferentiateintoosteogeniccells,chondrocytes, adipocytes, musclecellsandneuralcells.1 5 RecentstudieshavedemonstratedthatBMSCsfromadultratscoulddifferentiateintoSchwann likecellsinspecificconditions.6, 7 BMSCsmayhavepotentialapplicationforautologousneuraltransplantation. Inthisstudy, wetrytoinvestigatethedifferentiativecapabilityofadulthumanBMSCsintoSchwann l…  相似文献   

17.
Wang JW  Liu YB  Xu B  Li JT  Qian HR  Zhang M  Peng S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9):1254-125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干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豚鼠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膜表面CD34、CD45、CD44和CD29的表达,脂肪细胞诱导液培养诱导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豚鼠MSCs输注大鼠后检测不同时相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的浓度变化。豚鼠和大鼠各30只随机分为3组,所有大鼠受体经环磷酰胺预处理,A组为MSCs输注组;B组为生理盐水输注组;C组为地塞米松输注组。各组行豚鼠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手术,观察受体的存活情况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MSCs膜表面CD34阴性、CD45阴性、CD44阳性、CD29阳性。脂肪细胞诱导液培养后细胞内出现脂滴沉着。MSCs细胞悬液输注受体后各个时相的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较输注前有显著降低(P<0.01),而IgA和补体C4与输注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的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各个时相点之间的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移植模型A组受体存活时间为(431±27)min,较B组和C组的存活时间[(148±16)min、(141±22)min]显著延长(P<0.01)。A组受体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迟,程度轻。结论MSCs的鉴定可根据细胞形态,膜表面标志物和分化能力来确定,MSCs可干预异种肝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