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危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和经济压力[1].我科近年对53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危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和经济压力。我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亚芳  李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90-379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且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80例,随机分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实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偏瘫、失语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患者的肌力和活动能力明显好转.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失语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与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都有所改善,但康复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活动能力的复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35,应用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35,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护理后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生活功能三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其运动、语言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0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康复组42例患者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都有所改善,但康复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活动能力的复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脑梗死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方法本文选择50名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同时加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后进行肌力比较,康复组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加用超声脑血管治疗仪,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康复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并研究对于脑梗死偏瘫失语的患者在进行干预过程当中落实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研究选择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均为62例。对于本研究对照组患者落实常规护理进行指导,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对于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并作比较。结果对于两组患者护理结束之后患者的总有效率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两组进行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脑梗死偏瘫失语的患者,在进行干预过程中落实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作用。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0.0%,相较于参照组患者的66.7%,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适合在临床中全面应用与普及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关于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的效果评价。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设置观察组:调查对象为在此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设置对照组:调查对象为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另外3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配合早期护理和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66.67%(20/30),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经过干预后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观察组为(1.25±0.39)级,对照组为(3.45±1.05)级,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通过早期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失语和肢体偏瘫等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呈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动态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41例、康复组45例。常规组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两组Barthel指数、NDS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NDS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把握康复训练时机,加强心理干预,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区域梗死所致的偏瘫、缄默或淡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区域梗死的临床认识。方法:本文结合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例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区域的额叶矢状窦旁皮质、额叶内侧面包括扣带回前部、中央前回内侧面、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梗死的病人,出现了以对侧偏身严重瘫痪、精神缄默或淡漠为突出的临床症状。结论: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闭塞,可以造成对侧偏瘫、精神缄默或淡漠症候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甲氯芬酯诊治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例共计1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血栓通注射液等)的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一日1次0.3g静滴,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甲氯芬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是有效的,并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冬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和最佳时间窗.方法 选择3组病例分别为起病6小时以内,6~72小时,72小时以上各20例,都于入院时给予10u冬菱克栓酶,第3天,第5天分别给予5u冬菱克栓酶.常规治疗继续.结果 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5%,55%,30%.前两组平均神经功能总分显著下降(P<0.01,p<0.05).第3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冬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最佳时间窗是6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评价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康复组在康复前,康复后60天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评分比较,数据应用SPSS10软件处理。结果康复后的60天与康复前比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痉挛评分有所下降。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急性脑梗塞(ACI)和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CRP)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的方法,研究86例ACI患者和88例非脑梗塞(NS)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颈动脉B超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机制,所有病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重新分组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重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和CRP可能是CAA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子(P<0.001;P=0.04),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与CAA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CAA重要指标的内-中膜厚度(IMT)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论CAA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成甲、乙、丙3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乙组给予康复训练,丙组在给予依达拉奉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0、第60天,依据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丙组治疗后ESS评分显著高于甲、乙组(P<0.01)。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是一种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有效治疗方案,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通过降低脑梗死病灶体积,从而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甲氯芬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针剂一日1次3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分别测定患者的血CRP浓度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lHS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结果 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CRP浓度及NlHSS评分均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甲氯芬酯能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升高的血CRP浓度降低,提示甲氯芬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与其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