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人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HBV—DNA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五增生结了和肝癌的关系,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的表达。结果 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7.9%和44.8%〉差异无显著性。HBV-DNA在癌旁组织中主要位于胞浆内,而肝癌组织中以胞核定位为主。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地高辛配基标记HBV 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16例(重症肝炎10例、HBsAg阳性3例、非肝脏疾病3例)肝组织标本内HBV DNA。结果表明:HBV DNA阳性物质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有全胞浆型、包涵体型、全胞核型及核仁-核膜型4种方式。进一步说明地高辛配基标记探针原位杂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 DNA在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作者将地高辛配基标记HBV DNA探针原位杂交与生物素标记探针进行比较,结果前者较后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用性好,是理想的检测HBV DNA的新一代非同位素探针。  相似文献   

4.
原位杂交检测HBV相关性肾炎患者肾组织HBV D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肾脏的致病作用。方法 应用地高辛素标记的HBV DNAx+c段探针原位杂交,检测13例HBV相关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组织石蜡包理切片HBV DNA的存在状况。结果 HBV DNA阳性7例(53.8%)。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其次是肾小球上皮细胞。呈核型或浆核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膜性肾病。结论 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内存在HBV DNA,  相似文献   

5.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乙型肝炎37例的血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肝组织中的HBV-DNA存在情况,阳性率分别为57.1%,87.1%和83.8%,统计分析表明,血清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与肝组织中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肝组织中的HBV-DNA阳性率的相关系数是0.81(P〈0.05),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肝组织中的HBV-DNA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 HBeAg(-)组HBsAg(COI)2866.6±2203.3,HBeAg(+)组HBsAg(COI)1369±119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01;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对数)呈负相关(r=-0.382,P〈0.01);HBe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对数)呈正相关(r=0.909,P〈0.001)。结论联合定量检测HBVM和HBV DNA能更好反映不同HBeAg模式HBV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7.
吕洛堂  黄华健  张丹 《当代医学》2010,16(31):115-116
目的了解邵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方法对168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进行HBV基因型测定。结果在168份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检出B型、C型和混合型B+C与B+D,分别占86份(51.2%)、71份(42.2%)、9份(5.4%)和2份(1.2%)。各组间HBV基因构成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邵阳地区存在B、C基因型和混合型B+C与B+D,以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C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 M)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FQ-PCR)法,检测3 40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并对1 380例病毒复制大于103copies/ul者,进行ALT、AST、HBV M、HBV基因型检测。结果 1 380份血清中共检出C型1 108例(80.3%),主要分布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B型247例(17.9%),主要分布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中;B+C混合型25例(1.8%)。不同HBV基因型在HBV-DNA载量、HBe Ag、HBe Ab上存在显著性差异,ALT、AS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武威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C型HBV-DNA、HBe 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且与较严重的肝脏损伤有关,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原位杂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慢性乙肝患者胞浆型HBV DNA及肝内其它乙肝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胞浆型HBV DNA可分3种类型:①肝内同时有核衣壳蛋白(HBcAg)与包膜蛋白(HBsAg)表达,此与HBV复制的产物表达特征一致;②肝内仅有HBsAg表达,此与HBVDNA和宿主基因组整合后的表达特点相似;③肝内HBsAg、HBcAg表达均缺如,可能代表一种HBV非复制状态。由此表明在HBV非复制期,出现胞浆HBV DNA杂交信号可能系DNA RNA杂交体所致。  相似文献   

11.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否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联合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和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双标记方法,成功建立起非放射性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并应用这一技术检测了1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周细胞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测采用ELISA和PCR法,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HBsAg,HBt HBVDNA检测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结果 母亲外周血HBV高浓度(≥0.02ug.L^-1)、先光早产和胎盘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导致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比值比(OR)分别为7.06,13.08和16.15,胎盘HBV感染从孕早期、孕中期至足月分娩愈来愈严重且广泛,在足月分娩胎盘中,从母面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胎儿宫内感染的OR值却越来越大,1例孕19wk引产胎儿肝组织中检出HBVDNA和抗原。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2条途径,即血源性和细胞性,宫内感染可发生孕9wk前,但主要时期是在孕晚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浆内毒素(ET)水平与HBVDNA定量变化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08例及HBV标志均为阴性的健康人15例,均严格无菌空腹采血,进行ET、T细胞亚群、HBVDNA定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慢性乙肝患者随着血浆ET水平的升高,HBVDNA定量亦显著升高,P<0·01,但CD3、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浆ET水平升高,可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使乙肝病毒持续复制,HBVDNA定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方法对徐州地区160例CHB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B型14例(8.7%),C型88例(55.0%),BC混合型51例(31.9%),未分型7例(4.4%),未发现A、D、E、F型。不同基因型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徐州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是C型和BC混合型,感染的HBV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四川医学》2010,31(1):95-9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2346 liver samples from 17 area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or intrahepatic hepatitis D antigen (HDAg) by direct enzyme-labelled technique. HDAg was detected in 167 out of 1764 samples of HBsAg positive individuals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9.47%. Hepatitis D virus (HDV) infection existed in all the examined area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HDAg detection rate. A relationship of intrahepatic HDAg to the pathologic type of the liver disease was observed. The HDAg detection rate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severe hepatitis was higher than in other liver diseases. It suggested that HDV 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and chronicity of the liver diseas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DV infection and HBV replication showed that HBV replication might be suppressed by HDV infection. Both HDV and HBV, however, could replicate in the same hepatocyte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散发性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减少重叠感染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急性戊肝患者115例,将慢性乙肝重叠HEV感染(简称戊乙肝)与单纯HEV感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5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42±15)岁,其中戊乙肝44例,单纯戊肝71例;男女比例2.83:1。戊乙肝组入院时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00μmol/L)、重度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40%)、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0%,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8.64%,病死率为35.29%,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P〈0.05)。结论海鲜食用史是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肝重叠HEV急性感染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ALSS可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HBsAg、HBeAg阳性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检出及细胞学定位.方法:选取22例HBsAg、HBeAg阳性患者的睾丸和附睾组织,以18例HBsAg、HBeAg阴性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并定位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HBV DNA.结果:22例乙肝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18例组织检出HBV DNA,阳性率81.8%,对照组未检测到HBV DN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V DNA在睾丸组织中主要集中在生精小管的生精上皮和基底部.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存在HBV DNA,且定位于各级生精细胞内,为HBV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部分区段的变异与HBV相关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以8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2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作为对照;HBV X基因变异的研究采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免疫组化二步法显示肝组织内四种病毒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内HBV DNA含量。结果 HBV X基因nt1583~1793区段错义突变主要出现在对应的X蛋白aa87(nt1632、1633)、88(nt1635、1636)、116(nt1719)、118(nt1726、1727)、119(nt1730)、127(nt1752)、130(nt1762)和131(nt1764)位氨基酸。nt1725~1730(aa118/119)突变与肝组织内HBcAg显著低表达(P=0.006),和HBV DNA低拷贝数(P=0.004)明显相关,尤以ACTGAC(TD)型突变最为明显;相反,nt1762/1764(aa130/131)位点突变则伴肝组织内HBcAg显著高表达(P=0.005)和高水平的HBV DNA含量(P=0.006)。同时,肝癌组中nt1725~1730 野生型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5),而nt1762/1764 突变型所占比率肝癌组与肝炎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 肝组织内,在nt1725~1730突变能显著降低HBcAg 的表达和HBV DNA水平,nt1762/1764突变则相反。肝组织内HBV的高负载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