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重儿的血糖监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贞  刘东成  曾云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919-1921
目的:分析危重儿血糖与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评价危重儿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危重儿(不含极危重儿)、28例极危重儿和30例非危重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并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结果:危重儿组、极危重儿组血糖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危重儿组;极危重儿组血糖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危重儿组。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高血糖越显著,持续时间越长,且难纠正者,预后差。结论:危重病儿高血糖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对危重儿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早发现和尽快纠正高血糖或低血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龙伟  彭华保 《当代医学》2011,17(21):13-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危重组28例,非危重组32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统计分析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PLT低于非危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危重组FIB、AT-Ⅲ和PC降低,APTT、PT、TT和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激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80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0例,早期干预组在没有出现应激反应前给予综合性干预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出现应激反应后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早期干预组出现应激反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危重早产儿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对提高危重早产儿抢救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为网络中心,以郴州市及周边地区共41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系统,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对转运新生儿例数、病种分布、愈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转运1003例新生儿,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P〈0.05),转运后放弃63例,死亡70例,死亡率逐年降低(P〈0.05)。300例转运新生儿进行了转运前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其中非危重组68例,无死亡;危重组182例,死亡10例,死亡率5.49%;极危重组50例,死亡8例,死亡率16%。评分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完善的院前转运网络系统,掌握转运指征和及时转运,对保证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提高其日后的生存质量优化本地区人口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0例危重患儿血糖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患儿血糖异常发生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60例危重患儿入院1 h内未输液前采外周静脉血2 ml测血糖.结果 60例危重患儿中高血糖35例,发生率58.33%,死亡6例,病死率17.14%;低血糖5例,发生率10.00%.高、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病死率比较见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危重患儿血糖水平监测对病情预测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危重患儿血糖异常以高血糖多见,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运用于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评估上,并与使用前比较,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使用后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使用前,科室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应用于危重病人转运评估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乳酸测定作为ICU病人危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瑾  招钜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059-3060
目的:血乳酸测定作为ICU病人危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的探讨。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人血乳酸测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危重病人的死亡危险性与血乳酸浓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统计分析中度增高组与正常组比较、高度增高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度增高组与高度增高组两组间的比较t为10.68,P<0.01也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血乳酸值从≤2.40 mmol/L增高至>8.00 mmol/L,病死率从21.21%增加至73.33%,在高度增高组中14例血乳酸值>12.00 mmol/L的病人其死亡率达92.85%。结论:ICU病人血乳酸水平和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危重病人的血乳酸测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酸测定对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APACHEⅡ评分与预后的影响。方法40例危重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住院患者,另选28例作为对照组,均为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两组的乳酸水平及血气情况,同时根据不同浓度的乳酸水平研究危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死亡、存活与病死率等预后情况。结果危重患者组的乳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危重患者的乳酸增高组的乳酸平均浓度明显高于乳酸正常组(P〈0.01);但乳酸增高组APACHEⅡ评分与乳酸正常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乳酸增高组的病死率(50.0%)明显高于乳酸正常组(12.5%)(P〈0.01),且随着乳酸浓度的增高,危重患者的病死率也逐渐增高。结论乳酸的测定能灵敏反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变化,与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潘海卿  汤秋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20-121,12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危重患者胃瘫的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危重患者8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危重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胃动力恢复时间和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胃动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防治危重患者胃瘫,降低MODS发生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使用普通平车和加用铲式担架平车两种情况下转运急诊危重患者,探讨铲式担架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诊科2013年7月~12月使用普通平车转运危重病患82例,2014年7月~12月加用铲式担架平车转运危重病患79例,比较从急诊科到病房所需要的时间、两组病患搬运时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各类导管不良意外发生率。结果:铲式担架组患者转运时间明显少于普通平车组(P<0.05);铲式担架组患者搬运时的主观疼痛感明显减轻(P<0.05);铲式担架组各类导管不良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平车组(P<0.05)。结论:铲式担架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使用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周帆 《当代医学》2021,27(29):73-75
目的 研究血清D二聚体和小儿危重评分(PCIS)在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80例,按小儿危重评分情况分为非危重组(PCIS>90分,n=23)、危重组(PCIS 70~90分,n=43)、极危重组(PCIS<70分,n=14).比较3组患儿PCI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PCIS评分均高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PCIS评分高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均高于极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实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小儿危重评分有利于判断患儿病情发展情况,评估预后效果,从而制定具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加速患儿病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血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02例危重患儿和70例轻症患儿血糖进行测定。结果血糖>6.67mmol/L者65例(占63.7%),单器官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组血糖浓度分别为(9.17±3.55)mmol/L、(14.26±6.59)mmol/L,有显著差异(P<0.01);血糖<10mmol/L组,病死率8%,血糖10~15mmol/L组,病死率23.81%,血糖>15mmol/L组,病死率73.68%,3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危重患儿血糖浓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糖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毛庆东 《安徽医学》2007,28(3):246-247
目的评估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危重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5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危重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25例未输注血浆的危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及围生期情况、母妊娠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两组的感染情况、总住院天数、总医疗费用、死亡人数、治愈率等方面评价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危重早产儿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总住院天数、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医疗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危重早产儿临床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要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急诊科转运的331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式;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转运的438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实施安全转运护理。结果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所花时间、护理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转送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加强安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医患之间产生的护理纠纷,同时也可以缩短转运时间和增加转运满意度。急诊科对患者转运时完全可以推行安全转运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对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旨在为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180例急诊危重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干预组患儿家长在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仅行传统护理,并对护理经验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经过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造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干预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该护理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实施生活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34例为实验组,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家属协助;对照组为其他普通外科住院的危重患者34例,生活护理由家属完成,护士协助与指导。两组分别进行护士责任心、同情心、危重患者并发症、各种风险发生以及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比较。结果:实验组在不良情况发生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护士通过对危重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健康教育能落实到位,预防了各种医疗风险发生,减少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将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及时纠正,抢救成功率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急危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2452例,其中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1204例为对照组,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面安全护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12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5例,死亡1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81.90%;观察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54例,死亡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而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护理体会。方法:将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危重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非危重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均检测心肌酶谱,分析其变化,且对危重患儿开展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 AST、LDH、CK 及 CK -MB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危重患儿心肌酶谱升高明显,为此需及时诊治并做好护理工作,以改善病情,抢救患儿。  相似文献   

20.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志刚 《广西医学》2004,26(7):979-980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草案 )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儿科ICU病房中 16 2例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 ;评分值从高到低分为~ 10 0、~ 80、0~ 70分 3个组 ,依次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极危重。结果  16 2例中首次评分为 81~ 10 0分者 14 7例 ,分值 71~ 80分 12例、≤ 70分 3例 ,平均分值 92 3± 7 5 ,中位数 94分。小儿危重评分越低 ,MSOF发生率越高 (χ2 =2 3 0 3,P <0 0 1)。患儿经积极治疗 ,随病情好转 ,危重评分值基本逐渐升高 ,若 2~ 3天内分值无回升或继续下降 ,病死率明显上升 ,非危重组与危重、极危重组间病死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31 75 ,P <0 0 1)。结论 小儿危重病评分能准确反映病情 ,判断疗效和预后 ,在ICU和非ICU病房的危重患儿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