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1],其中以胃起源的最为常见,约占40%~70%[2]。随着病理临床技术的发展和诊断标准的明确,近年来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病例逐渐增多。笔者所在医院1999-01~2009-12共收治GST患者29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9年外科治疗的32例G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术式为胃癌根治术11例,胃大部切除15例,胃局部切除6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9例(59.3%),CD34阳性22例(68.7%),SMA阳性14例(43.7%),S-100阳性3例(9.3%)。结论:GST的诊断比较困难,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任旭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60-26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35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1例,胃楔形切除16例。肿瘤平均直径5.3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2例(91.4%),CD34阳性23例(65.7%),SMA阳性12例(34.3%)。术后复发3例,远处转移3例。术后5年生存率71.2%。结论胃间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3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5.
孙巍 《河南医药信息》2009,(14):113-114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大部分,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过去常诊断为胃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应用现己证实该类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而是起源于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36例胃间质瘤(GST),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姚晖  刘庆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5-227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4.3%08/28)。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临床表现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不适等。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胃间质瘤3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院近5年收治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3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相关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瘤径>10cm的15例,瘤径<10cm的17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47.4%和89.3%(P<0.05);对其中3种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例(83.3%)患者接受淋巴结清扫或活检,但仅1例发现转移。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率低,临床诊断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需保证足够的切缘,但扩大切除术对预后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LST)少见。在临床、病理以及声像图中,往往容易混同于胃肠肌类肿瘤。作者近3年内用B型超声诊断2例,现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表达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GIST是胃肠道肿瘤中少见的肿瘤,本例为恶性GIST,临床表现为胃部不适及上消化道出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免疫组化结果CD117(+), CD34(+), CK(AE1/AE3)(-), Desmin(-), DOG-1(+), H-caldesmon(±), S-100(-), SMA平滑肌(±), Ki-67增值指数10%。给予手术治疗。结论 GIST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生物学行为不能以简单的良恶性来评定,免疫组化对其最终确诊是非常必要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放化疗近乎绝对的耐受,分子靶向治疗伊马替尼有效率达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经胃镜、胃肠钡餐、CT及B超等检查发现;19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7例,交界性3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5例;恶性胃间质瘤术后易复发转移,疗效欠佳。结论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术前联合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率,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采取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两院收治的3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本组患者肿瘤直径为2.5~21 cm,平均为5.8 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楔形切除术8例,腹腔镜下包括肿瘤在内的胃楔形切除17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36例(95%)、CD34阳性26例(68%)、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2例(58%),S-100阳性8例(21%)。本组患者无手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恶性胃间质瘤中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良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手术后4例复发。结论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2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我院外科2002年1月~2007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28例进行分析,探讨胃间质瘤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承信  陈玉银  胡郁之 《安徽医药》2008,12(11):1065-106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6年我院普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胃间质瘤CGIST的临床资料11例行,采用根治性胃Z部切除或全胃切除,3例行局部切除。结果全组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多见,均全愈出院。结论GIST的诊断有助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的结果是确诊的关键,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32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半数以上可有消化道出血,还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7例胃镜发现异常,28例腹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本组32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30例(93.7%),CD34阳性23例(71.9%)。手术切除后5例复发者二次手术治疗,2例行姑息性减瘤手术者于6月内死亡。结论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 患女,17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于2006-07-24入院。1年前出现上腹部锐痛,伴贫血症状,以胃炎及缺铁性贫血治疗。2月前出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及黑便2次。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异常。胃镜示:胃底隆起性病变(间质瘤?淋巴瘤?)。病理活检示:(胃底)胃肠道间质肿瘤。免疫组化示:CK(-),CD117(+),LCA(-),CD34(+)。术前诊断:胃间质瘤。在全麻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前壁近胃底处可见-3cm×3cm肿物,质硬,周围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切除肿物及周围2cm的胃壁全层。术后病理回报:胃间质细胞瘤,细胞较丰富(有潜在恶性)。术后经过平顺,7天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胃间质瘤占胃肿瘤的3%,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高峰年龄50~70岁,男女性发病率相近。胃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分化的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GIST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楔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查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GIST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决定手术范围,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