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麻复合全麻中经微泵恒速输液局麻药及万可松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麻醉选择硬麻复合全麻(CEA/GA)。术中用Isoflurane吸入维持全麻,随机分为A组(普通CEA/GA),B组(微泵输注万可松及局麻药的CEA/GA)。A组:术中每半小时追加万可松2mg;局部药(1.6%利多卡因+0.2%地卡因)每小时追加4ml;B组:术中用微泵恒速静脉输注万可松4mg.h^-1,经硬膜外恒速输注局麻药4mg.h^-1,有创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苏醒时间,肌松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两组病例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吸入Isoflurane及清醒时间差别无显(P>0.05),但A组病例追加局麻醉麻药后SBP出现明显的下降过程。B组肌松恢复及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P<0.01)。结论:微泵恒速输注万可松和局麻药可使病人在浅全麻基础上维持良好肌松,且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能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2.
梅习平  刘际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27-222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本院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干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置管后,Ⅰ组患者通过静脉给予50mg/kg硫酸镁后15min,以15mg/(kg·h)泵注维持,直到手术结束;Ⅱ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其他操作均一致。术后均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应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相比较,Ⅰ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减少,且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明显延长(P〈0.05),PCEA术后用量为Ⅰ组小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中1分概率,与Ⅱ组相比,Ⅰ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时,静脉注射硫酸镁能改善麻醉质量,减少麻醉药用量并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成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组(Ⅰ组,n=30)和连续硬膜外麻醉(EA)组(Ⅱ组,n=30)。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5);Ⅰ组SBP、DBP注药后各时间点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Ⅰ组麻醉后5min、15min、25minSBP、DBP比Ⅱ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Ⅰ组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但麻醉开始半小时内循环波动较Ⅱ组大,特别是阻滞平面高时,处理不及时存在心搏骤停的潜在危险,如果注意调控麻醉平面,备好血管活性药物及抢救设施。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麻醉联合可安全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浅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间断给药和持续泵注给药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Ⅰ-Ⅲ级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组,每组30例。2组均行浅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均选择T10-11间隙硬膜外穿刺。A组硬膜外间断给药,B组硬膜外持续泵注给药。记录在全身麻醉插管前和拔管后的麻醉节段数,并以硬膜外首次注入维持量局部麻醉药后每15min为一时间点,记录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 2组阻滞平面均满足手术要求。A组术中MAP的变化趋势比B组明显,A组MAP下降幅度>20%及HR上升幅度>1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2组全身麻醉插管前和拔管后麻醉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持续泵注给药麻醉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病人麻醉前输注羟乙基淀粉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5例。实验组麻醉前输注羟乙基淀粉(万汶)500 ml,对照组麻醉前输注林格氏液500 ml。分别测定两组病人于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手术结束时各时点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244、87、2 h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含量。结果Ⅰ组病人血压脉搏较稳定,而Ⅱ组病人血压明显下降,必须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的稳定。测得的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含量明显下降,于术后第72 h达到各自的最低水平。两组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肾移植病人麻醉前输注万汶能使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移植后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病人流血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眯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ug/kg,阿曲库铵0.5mg/kg,异丙酚1.5mg/kg。B组于全麻诱导前取T6~7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3~4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诱导。间断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并吸人0.5%~1%异氟醚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后、切皮、去肋骨、病灶切除,手术结束拔管时的MAP、HR、CVP数值,并测定血糖浓度,全麻药用量及术中知晓、拔管清醒时间等。结果:B组术中MAP和HR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开始后各时点的血糖浓度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B组术中血糖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和P〈0、01),术毕至拔管及完全清醒时各项时间指标均明显少于A组(P〈0、01);13组全麻药用量明显低于A组,而手术知晓例数高于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后护理的差异。方法 将80例ASAⅠ-Ⅱ级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按常规方法诱导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硬膜外组选T9-10间隙穿刺,2%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分别于入室前、术后返回病房两个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术后不良反应项目。结果 全麻组术后血压、心率投入室前明显提高,P<0.01;硬膜外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呼吸道梗阻,呕吐、肩部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全麻组明显高于硬膜外组。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清醒,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并发症少,护理较为简便。全麻术毕气管拔管的应激反应仍持续于术后相当一段时间,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应加强术后护理工作,以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8.
冯顺华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115-1116
目的:确定不同异丙酚药代学参数的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药效学。方法:27例ASAⅠ~Ⅱ级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achely(T组)和Shafer(S组)报告的异丙酚药代学参数TCI系统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T组和S组50%患者的意识消失浓度分别是1.1μg/ml和1.4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组和S组MAP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19%和21%。结论: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可控性强,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但不同药代学参数TCI系统的临床应用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Ⅰ组(羟乙基淀粉组,n=15)和Ⅱ组(乳酸钠林格液组,n=15),Ⅰ组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ml,Ⅱ组麻醉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ml。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Ⅰ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前和麻醉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血压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下降(P〈0.05),心率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增高(P〈0.05),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中,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ml,能很好的预防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疗效优于麻醉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硬膜外持续泵注与分次给药在老年人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及下肢手术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罗哌卡因持续泵注,B组罗哌卡因分次给药。分别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30min、60min、70min、90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组总用药量少,血压波动轻微(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泵注对老年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轻,明显优于分次给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给药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子宫全切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广霞 《临床医学》2009,29(1):65-66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5月,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子宫肌瘤择期手术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为EA组,经第2—3腰椎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头置管3~4cm,注入试验量1.5%利多卡因5ml,观察5~12min无腰麻征象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及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13~15ml。Ⅱ组为一点法CSEA组,经第2~3腰椎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当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用25G腰穿针自硬膜外穿刺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确定脑脊液流出后以缓慢速度(约1ml/5s)注入0.75%布比卡因2ml,然后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cm,调节麻醉所需的平面(5~10min之内调节),麻醉效果不足时硬膜外腔追加1.5%利多卡因。结果Ⅰ组出现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Ⅱ组(P〈0.01),防治牵拉反应效果Ⅱ组优于Ⅰ组(P〈0.05)。Ⅰ组进腹腔探查和牵拉宫颈时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进腹探查时Ⅰ组较Ⅱ组减慢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所降低,Ⅰ组进腹探查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Ⅱ组麻醉后5min较术前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低于Ⅰ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适用于子宫全切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观察剖腹产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CSEA)及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的病人,分为CSEA组和CEA组各40例。均取L2-3间隙行穿刺,CSA组以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刺破蛛网膜下麻醉,并硬膜外置入导管;CE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进行硬膜外麻醉。分别记录血液动力学变化、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给局麻药后30min时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CSEA组的首次局麻药用量(0.75%罗哌卡因)与CEA组比较,以小剂量的罗哌卡因用于CSEA,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限制缩短,MBS评分明显升高(P<0.05);首次后胸段平均最高阻滞平面下降一个节段的时间无明显差异;CSEA组给局麻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两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局麻药用量少、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肉松弛、血液动力学较平稳等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可以较安全地适用于剖腹产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谢瑜  贺亮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75-147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因消化道肿瘤需在全麻下行直肠癌或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舒芬太尼不同剂量均分为Ⅰ、Ⅱ、Ⅲ组,各组全麻诱导时使用的舒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μg/kg、0.3μg/kg、0.4μg/kg,于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浓度。【结果】插管前(T1)时点,三组的MAP、HR较T0时点均有所下降(P〈0.05),三组间比较,Ⅲ组的MAP、HR低于Ⅰ组、Ⅱ组(P〈0.05)。插管后即刻(T2)时点,Ⅰ组的MAP、HR较T0时点有所升高且高于Ⅱ组、Ⅲ组(P〈0.05)。插管后5min(T3)时点,Ⅲ组MAP、HR较T0时点有所降低(P〈0.05)且低于I组、Ⅱ组(P〈0.05)。插管前(T1)时点,各组E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插管后即刻(T2)时点与插管后5min(T3)时点,Ⅰ组E血浆浓度较T0时点有所升高,且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Ⅲ组E血浆浓度较T0时点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使用0.3μg/kg舒芬太尼行全麻诱导插管,既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又能较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王健  王双全  王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374-137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150名择期进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靶控输注麻醉组(T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I组),T组全程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则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结果】两组相比,Ⅰ组的MAP和HR值变化更为明显,在术毕(T2)、拔管时(T4)、拔管后1min(T5)三个时点MAP值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毕(T2)、拔管时(T4)两个时点HR值组间差异显著(P〈0.05);伤口疼痛程度评分(VAS)中,在苏醒后30min(t2)、苏醒1h(t3)两个时点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镇定程度(OAA/s评分)相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T组无术中知晓及其他不良反应,Ⅰ组术中知晓及不良反应情况均有一例。【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对老年手术患者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麻醉搭配。  相似文献   

15.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库溴铵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189例拟在本院实施LC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在麻醉中应用罗库溴铵、对照组应用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给药后1min、3min、5min、10min研究组的组胺浓度值、心率(HR)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给药后1min、3rain、5min、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肌松起效时间(126.3±9.3)S显著短于对照组(194.5±11.0)s(P〈0.05)、维持时间(49.2±6.9)min显著长于对照组(32.8±6.3)min,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31.82%(P〈0.05)。【结论】罗库溴铵应用于老年LC手术患者不会增加组胺释放量、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手术不良反应,同时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期60例ASAⅠ-Ⅱ级L4~S1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各30例,观察阻滞平面和平面到达T10的时间;术中镇痛质量评价;麻醉前、麻醉平面稳定后和变动体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平面到达T10的时间A组平均为(5.2±1.5)min,B组平均(7.8±1.8)min,A组短于B组(P<0.05);A组镇痛质量优于B组(P<0.05);A组血压在注药后10 min低于B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较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应用效果更满意,但应重视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平面的调控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8.
洪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2,(7):1376-137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吸入全麻提早拔除气管导管在高龄上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收集本院40例65岁以上择期腹部手术高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Ⅰ组患者在腹膜关闭完成后即提早拔除气管内导管;Ⅱ组患者在皮肤缝合完成后拔除气管内导管。观察拔管后1、5、10、20min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Sp02)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毕至离开手术室时间(滞留时间)。【结果】拔除气管内导管后1、5、10、20min,Ⅱ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Sp02值则明显低于Ⅰ组值(P〈0.05);滞留时间Ⅱ组明显长于Ⅰ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吸入全麻提早拔管,能使高龄患者拔管后血流动力保持稳定并缩短手术室滞留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卫  艾艳秋  朱雯  马君志 《现代康复》1998,2(9):1006-1007
目的:探讨置管前、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20例择期中、下腹部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组(置管前、后注药组,n=11)和Ⅱ组(置管后注药组或对照组,n=9)。常规硬膜外穿刺后,Ⅰ组于置管前经穿刺针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混合液5ml,向头端置管5cm后5分钟经导管再注药10ml;Ⅱ组于穿刺置管后经导管先注药5ml,5分钟后再注药10ml。于首次注药后15分钟和30wv 钟分别测定痛觉消失范围。结果:注药15分钟和30分钟,两组阻滞范围均有显差异(15分钟P<0.01,30分钟P<0.05)。结论:置管前、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较常规置管后注药法硬膜外阻滞可获得更广泛的麻醉范围(平均增加3.22~3.77个脊神经节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开胸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开胸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两组(n=35),使用0.75μg/ml舒芬太尼(S组)或3μg/ml芬太尼(F组)复合0.125%罗哌卡因,术后行PCEA。镇痛泵设定持续背景剂量2mL/h、PCA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病人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4h、8h、12h、24h、48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和病人满意度。【结果】S组术后8h、24h和48h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S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均明显大于F组(P〈0.05);S组PC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F组(P〈0.05);S组病人对PCA的满意度明显高于F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呼吸抑制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开胸手术后PCEA,镇痛安全有效,镇痛镇静效果优于芬太尼,不良反应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