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12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两组,每组60例。予以对照组采取传统麻醉,予以试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情况。结果 85.00%是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的98.33%(P0.05);对照组患者各末梢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但能加快麻醉起效时间,而且还能提高麻醉效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研究对象,患者的治疗时间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06月,以对照实验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50例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等末梢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选取在本院行前臂及手部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患者主要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简称一点法,Ⅱ组患者主要采用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简称二点法。在为两组患者注入相同的阻滞药物后,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起作用的时间、阻滞药物起作用的时间、麻醉药物的维持时间、镇痛效果VAS评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的麻醉作用时间、阻滞药物作用时间、麻醉药物维持时间的临床治愈效果。结果:Ⅰ组患者麻醉起作用的时间要明显低于Ⅱ组,两组患者阻滞药物起作用的时间和麻醉药物的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另外,时间越短,Ⅰ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神经阻滞效果越好。两组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都可以安全用于臂从神经阻滞,相比于喙突入路,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的临床效果更好,可以考虑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金平 《医学综述》2009,15(2):287-289
高频超声可清晰地显示外周神经,用超声引导行外周神经阻滞能更好地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并提高成功率。现代超声技术可在多个不同的部位,包括肌间沟、锁骨上、腋路、锁骨下等,显示臂丛神经及伴行血管的图像,从而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就国内外对臂丛神经的超声影像学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评价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4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腋窝组(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锁骨组(超声引导下锁骨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8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入手术室时(T0)、麻醉阻滞时(T1)、切皮时(T2)、术后30min(T3)、术毕(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为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为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1.002 cm (100例),下缘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3分56秒,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90%,良8%,差2%,无效0,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有霍纳征1例、注药后寒颤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由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坐骨神经阻滞常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或术后镇痛.目前可采用多种入路方法进行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本文就不同部位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超声扫描特点、穿刺技术以及各种入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描述.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此法可以做到精确的神经定位, 引导穿刺针到达目标神经,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在某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阻滞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很可能是今后神经阻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在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刺激仪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4.
连续周围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手术后功能恢复,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神经刺激器、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的出现,使得连续周围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技术日趋完善,而对于局部麻醉药的选择、药物浓度等的相关研究使这一技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神经阻滞是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规范化培训的难点之一。为了在病例数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神经阻滞的学习效果,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授课中,通过三维人体解剖技术加强住院医师对神经解剖的理解;在神经阻滞操作中,利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和模拟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的操作能力;在具体临床病例麻醉管理中,引入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教学法增强住院医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膈神经阻滞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膈神经阻滞结合穴位注射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顽固性呃逆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5例,仅采用1%利多卡因10ml行膈神经阻滞,结合中脘、内关及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25例,仅采用上述3穴位注射。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23/2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0%(15/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神经阻滞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是一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隐神经;EA组行L3-4间隙硬膜外阻滞。2组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5 m L+0.75%罗哌卡因10 m L,分3次给药,共计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及心率(HR)变化,术后24 h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结果:2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组间优良率、感觉与运动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EA组长(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未被阻滞,而EA组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被阻滞;NB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麻醉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和HR低于麻醉前(P〈0.05);NB组术后24 h NRS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应用于DF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循环稳定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峰  张兰 《医学综述》2008,14(4):630-632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 97例)(P〈0.01)。结论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两种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方法 对40例需拔除双侧下颌智齿病人分别施行传统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法和Akinosi法麻醉,比较其麻醉成功率和优缺点。结果 传统法成功率为92.5%,Akinosi法为95%,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颊神经麻醉不全传统法为0,而Akinosi法为15%;回抽血阳性传统法为10%,Akinosi法为0。结论 Akinosi法是一种可替代传统法的麻醉方法,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