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解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浸润及分布的情况,探讨免疫细胞在增生性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收集的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很少,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3个月时期瘢痕组织中分布广泛,密度高,6个月以后细胞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浸润及分布情况,探讨免疫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收集的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浸润很少;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浸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3个月时期瘢痕组织中分布广泛、密度高,6个月以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在增生性瘢痕发展至12个月时期时组织内这两种免疫细胞的浸润较少。提示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在瘢痕早期组织内的丰富浸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及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瘢痕增生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无改变。方法 对 6例瘢痕疙瘩、14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测定 ,并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中用刀豆素A(Con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 ,用 3H 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瘢痕疙瘩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 、CD4 + 、CD8+ 、CD4 + CD8+ 及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分别为 78.6 %、4 9.7%、2 3.5 %、2 .4和 17.4。增生性瘢痕组分别为 6 8.9%、4 7.6 %、2 6 .6 %、2 .2和15 .9。而正常对照组为 6 9.2 %、37.2 %、30 .9%、1.9和 8.7。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的CD4 + 、CD4 + CD8+ 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在瘢痕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 ,探讨该组织中细胞增殖的特征。方法 利用PCNA单克隆抗体 ,对 12例增生性瘢痕、8例成熟瘢痕及其配对的正常皮肤 ( 2 0例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ABC法 )。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PCNA标记率 ( 4 5 4± 12 3 )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 13 5± 4 1)和成熟瘢痕 ( 17 4± 6 2 )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 ;而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其中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内可见阳性颗粒。结论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均增殖活跃 ,两者与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均有密切关系 ;PCNA是判断细胞增殖状态的良好指标 ,是诊断增生性瘢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分布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应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方法探究BPH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35例BPH患者的术前外周血标本;另选取20例健康男性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促纤维化作用.方法结合MC超微结构改变,采用甲苯胺蓝和MC类胰蛋白酶(M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67例面颈部烧伤后HS患者皮肤标本和10例正常人皮肤标本,比较MC分布特征与病理性胶原结构形成的关系.结果在早期瘢痕(≤6个月)组织中可见胞体肥大和MCT阳性颗粒丰富的MC,其周围基质内也有MCT阳性物质分布,超微结构显示颗粒内容物丰富的MC与FB之间密切接触,可见胞膜融合和颗粒转移相;随着瘢痕增生和成熟,MC密度显著下降(P<0.05~0.001),其胞膜突起和颗粒内容物明显减少,大多分布于胶原纤维间和胶原结节的边缘.结论MC动态分布特征和活跃的生物学行为显示其参与了HS胶原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基因转录SP1表达水平,研究增生性瘢痕中SP1表达所发生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1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为(SP1/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252.66±145.91)%,正常皮肤组为(3.90±3.45)%,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活性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系统了解瘢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功能状况,实验通过40例不同时期的瘢痕增生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核内增殖抗原(PCNA)、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和氨基酸分析检测。结果发现:PCNA的蛋白表达主要在1和3个月时期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核内,细胞内AgNORs在1个月~9个月瘢痕增生组织中明显高于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内水平;组织总氨基酸量随瘢痕增生发展逐渐递增,但以瘢痕增生1个月时期为最快(206.74μg/mg组织),代表胶原含量的羟脯氨酸则在瘢痕发展3个月~6个月之间提高最快(17.05μg/mg组织),6个月~9个月之间下降为5.11μg/mg组织,9个月~12个月为1.31μg/mg组织。由此提示:在瘢痕发展整个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旺盛阶段在瘢痕形成早期,胶原蛋白沉积在6个月时期左右也基本完成,但其它细胞外间质如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纤维结合蛋白等在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中仍有聚集。  相似文献   

9.
辣椒素脂质体在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的辣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透皮吸收能力。方法: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上进行透皮扩散,比较辣椒素脂质体及其普通商用软膏剂对瘢痕皮肤的渗透能力。结果:在体瘢痕透皮试验12h后,脂质体组瘢痕组织中的辣椒素单位面积透皮药量显著高于软膏组(40.03±3.2vs9.01±2.02μg/cm^2,P〈0.01)。结论:在体瘢痕组织透皮试验中,脂质体剂型均表现出优于软膏剂型的促进辣椒素透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  相似文献   

11.
病理性瘢痕中c-myc、c-fos和ras原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检测c-myc、c-fos和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myc和c-fos呈强阳性表达,而ras p2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 ①病理性瘢痕中c-myc和c-fos癌基因受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②ras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③病理性瘢痕只是部分原癌基因的有限制性表达,不存在多基因无限制性的共同表达可能是其较少癌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较多。而正常皮肤中IgA、IgG、IgE及C4也有不同程度沉积,但染色浅淡,数量少。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均比正常皮肤含量多,染色深,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无明显差异。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是DNA-抗DNA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来自血循环或是损伤后真皮抗核抗体与表皮抗原结合而产生,说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性有关。证实瘢痕发病机理中有局限性免疫反应存在,亦即机体免疫系统在瘢痕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article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7 patients having had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 The worst 50 cases were treated by excision, kenacort injections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followed by x-ray therapy within 24 hours. In this latter group 98% of the patients obtained a good or excellent end result.  相似文献   

14.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 trophic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5.
Tenasci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Tenascin-C基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 取正常成人皮肤组织RNA,构建正义、反义Tenascin-C(Tn-C)mRNA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10例瘢痕疙瘩、10例增生性瘢痕和5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Tn-C mRNA的表达。结果 Tn-C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无表达,真皮中表达稀少,局限于乳头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和皮肤附属器;10例瘢痕疙瘩表皮均有表达,真皮分布较广,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和皮肤附属器;Tn-C mRNA在3例增生性瘢痕表皮表达,7例无表达,真皮中表达与瘢痕疙瘩相同但较弱,比正常皮肤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enascin-C mRNA在瘢痕疙瘩表皮和真皮中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结果,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合成及分泌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为特征,其形成机理仍不清楚。探讨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fo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fos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c-fos蛋白表达升高,存在c-fos癌基因的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结果 ,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合成及分泌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为特征 ,其形成机理仍不清楚。探讨原癌基因c -fos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c -fo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fos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而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c -fos蛋白表达升高 ,存在c -fos癌基因的激活 ,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 ,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8.
19.
Summary The article is a review of pathological scars, discus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clinical behaviour, etiology and past and present modalities of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