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喉返神经在颈部解剖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4 5具 (90侧例 )成人颈部尸体标本 ,观测喉返神经及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下极的位置关系。结果 喉返神经在颈根部的横径平均为 1 9mm± 0 4mm。喉返神经在颈部发出 2~ 5支喉外支和 1~ 4支喉支。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位置关系 ,左右侧有明显差异。 87 5 %的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交叉点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之上。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 ,解剖暴露出喉返神经及其分支是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占68.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2.61±0.2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左右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1.93±0.35mm之间;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48.9%,为多见;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的例数差不多,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左右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外科颈部手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6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喉返神经横径为(1.92±0.35)mm。(2)喉返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但也有少部分离开一定距离斜行人沟内,尤以右侧常见。(3)87.0%喉返神经分支形态呈树枝状;13.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间吻合成袢状。(4)喉返神经在喉外一般有2-5条分支,以3、4支型多见,占71.7%。(5)93.3%喉返神经的喉支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5±7.2)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5~70.2mm范围内发出。前、后支可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前下、后下和直接下方入喉。(6)61.7%喉返神经分支发出部位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以上,距甲状腺下极(10.2±7.1)mm;4.0%分支发出部位与甲状腺下极相平齐;31.7%在其平面以下,与之距离为(8.5±5.6)mm。(7)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之后者为多见,占46.7%;但左右有明显差异,左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前的多见。结论在颈部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避免和减少颈部手术对喉返神经损伤,本文利用尸体解剖探讨喉返神经走向与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性.方法 将20具用甲醛固定的成年尸体标本喉返神经(40侧)及其分支解剖;肉眼观察其与甲状腺、 甲状腺下动脉和Berry's韧带相关性;测量喉返神经入喉点与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以及甲状软骨下角至锁骨中点与胸骨柄上端的距离.结果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比例为96%,交叉点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之上占88%,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前方与后方分别为22%与50%,经过Berry's韧带后方占95%,喉返神经入喉点至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8.2±2.5)mm.结论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韧带关系复杂,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喉返神经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术中喉返神经的观察与测量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术中观察和测量接受甲状腺手术病人的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区域解剖变异",总结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措施及保护技巧。结果勾绕动脉后上行的喉返神经多数(62.54%)位于气管外侧缘中下1/3的深面;左侧喉返神经与气管侧壁距离为(5.63±0.58)mm;右侧喉返神经距离为(6.47±0.98)mm。走行于甲状腺背侧叶的喉返神经大部分(63.96%)位于左右侧叶中内2/5。喉返神经分叉大部分(67.14%)位于甲状腺下极的后外下方与甲状腺下极水平距为(0.624±0.021)cm。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喉返神经显露,掌握喉返神经的显露技巧,能够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消毒前超声定位在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对80例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于手术消毒前由术者行超声定位,观测病灶个数、病灶于上下极分布情况以及距后包膜的距离;并对病灶手术切除率、手术探查时间、声嘶、低钙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与未行超声定位的80例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80例患者术中按超声所观测数据确定的位置均能迅速找到病灶,病灶切除率为93.75%(75/80),多发性结节患者能缩短探查时间,结节距离后包膜5 mm以上者无需费时显露保护喉返神经,仅70.00%(56/80)显露喉返神经.未使用超声定位组对5 mm以下位置非表浅结节,均只能留作随访,病灶切除率76.25%(61/80),对临床可疑恶性、探查无法触及者,仅能做大范围切除活检(同侧叶次全切除),喉返神经显露达92.50%(74/80).在手术探查时间、病灶切除率和喉返神经显露率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除1例因癌结节位于喉返神经入喉处术后出现声音略低外,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甲状腺疾病麻醉后消毒前超声定位,有助于了解甲状腺病灶的数量及与周围组织的三维关系,有利于术中迅速找到并准确切除病灶,是一种既能提高手术精确性、提高病灶切除率,又能降低手术难度的实用性很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其中4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为良性甲状腺肿.记录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 在49.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41.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后,其余10.0%的病例观察到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内经过.左、右侧喉返神经与甲状腺动脉位置关系有明显差异,右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前,左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后.结论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学关系高度可变.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手术区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术中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区喉返神经 (RLN)的解剖特点 ,为甲状腺外科临床提供确切、详实的解剖资料。方法 :术中观测 3 64例 ( 4 63侧 )RLN分支及其与甲状软骨下角 (CICT)、Berry韧带和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 :① 74 95 %( 3 47/ 463 )的RLN沿途发出支配气管和食管的喉外支 ,其中 1条、2条和多条喉外支者分别为 5 5 91%、3 4 87%、9 2 2 % ;3 6 93 % ( 171/ 463 )的喉下神经呈分支入喉 ,其中 2支型、3支型和多支型者分别为 84 80 %、11 11%、4 0 9%。②RLN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后方、前方、分支间及相互挟持者分别为 5 3 5 6%、19 87%、15 77%、6 2 6% ,神经与动脉无关者占 4 5 4%。③ 89 0 4%单支入喉的RLN在Berry韧带后方经过 ,10 96%穿过Berry韧带 ;分支入喉者其分支均在Berry韧带后方和分支均穿过Berry韧带者分别为 77 79%和 6 43 % ,1条分支穿过韧带而另 1条分支在其后方者占 15 79%。④RLN单支入喉者入喉处距CICT为 ( 10 93± 2 75 )mm ,2支型者前支距CICT( 9 78± 3 2 2 )mm ,后支 ( 9 81± 3 5 5 )mm。结论 :甲状腺手术区RLN的解剖关系复杂多变 ,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掌握RLN解剖特点和术中精细操作是避免RLN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解剖对预防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 :比较解剖 2 6 8例甲状腺手术的喉返神经及不解剖的 36 9例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结果 :解剖组 2 6 8例中有 1例术中在解剖时损伤喉返神经 ,术中术后出现声嘶 ;而不解剖 36 9例则有 10例出现术后声嘶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对减少和预防术中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