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流变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测定血流变水平,根据血流变水平分为高血流变组与正常血流变组,追踪观察3个月,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定疗效并统计疗效结果。结果随访期间两组间相比,正常血流变组患者两项评分均优于高血流变组患者(P〈0.05);结论血流变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恢复越差,控制血流变水平,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降压干预治疗组和非干预组,在发病后48h内给予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在人院24h内下降幅度最大,以干预组明显,非干预组患者人院第5天血压趋于稳定状态。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l3,P〈0.05),且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丁咯地尔(赛莱乐)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起病24小时~1周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150mg静滴,每日1次,连续14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32例诒疗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90%。治疗组血流变学指标也明显下降。结论:盐酸丁咯地尔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流变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测定其血流变水平,根据血流变水平分为高血流变组54例与正常血流变组46例;从入院开始追踪观察6个月,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疗效。结果高血流变组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血流变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红细胞沉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正常血流变组两项评分均优于高血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流变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越差,控制血流变水平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采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C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更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更明显(P <0.05)。结论:在 CI 患者中采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流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扬  赵莉 《吉林医学》2008,29(19):1649-165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与氯毗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76例患者经头部CT证实无出血灶,并符合进展性卒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进展期给予奥扎格雷160mg/d,分早晚2次给药,连续14d,同时给氯吡格雷75mg/d,连续14d;对照组38例单用奥扎格雷治疗14d。对治疗前后的两组病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功能和血流变检测。结果: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流变参数治疗前及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轻于对照组(P〈0.05);血流变参数治疗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及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延长(P〉0.05)。结论:奥扎格雷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效果较好,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100例,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变和血脂等指标。结果:灯盏花组临床总有效率(92.0%)及总显效率(44.0%)明显优于对照组(75.8%,29.0%,P<0.01),灯盏花组72例高黏滞血症和76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善;灯盏花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值及治疗后梗死灶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灯盏花组在用药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71-7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变)及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代谢,改善神经缺损评分,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罗建宁  阎博强 《华夏医学》2009,22(5):838-840
目的:探讨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采用共同入选条件。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康复组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康复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来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半个月左右,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少,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脉络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疗程为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 《中外医疗》2010,29(12):23-24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7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天与第l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降压组与未降压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第14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评估入院第14天时日常生活依赖指数.结果:入第院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均呈降低趋势(P<0.05),但降压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日常生活能力优于未降压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及对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心理干预组(46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综合心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心理疗法不仅有助于卒中后高血压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可提高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脑出血急性期强化降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62例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强化降压,24小时内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治疗14天时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规范血压管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血压管理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规范血压管理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周C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个月的C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CCSS评分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对照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进行合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郑冬香  彭扬  徐安定 《广东医学》2003,24(2):171-172
目的:观察系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在病一1周内开始系统康复训练,疗程1个月。分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恢复程度更加明显(P<0.01)。结论:早期系统康复训练能减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盐酸法舒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血流变及hs—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血流变及hs—CRP,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显著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及hs—CRP,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 P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10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SSS)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SSS分值均明显降低,ADL分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变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西汀能缓解老年急性缺血性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