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为一种新药已应用于临床,但在椎间盘内诱导成骨的研究报道很少。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兔椎体间融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多水平评估,于2003-02/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 材料:24只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分离暴露L4~5、L5~6椎间盘;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1 mg/支,纯度≥95%,无菌包装,购自北京市百灵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方法:24只大白兔随机投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向L4~5椎间盘的髓核中注射含200 μ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理盐水溶液20 μL;向L5~6的髓核中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自身对照;对照组动物L4~5椎间盘的髓核中注射生理盐水20 μL。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0,30,60,90 d应用手法检查、组织学和影像学观察注射节段的形态变化。 结果:纳入新西兰大白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10 d L4~5节段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30 d活动范围轻度受限;60 d 活动范围明显受限;90 d L4~5节段皆固定。作为自身对照的L5~6节段及对照组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10 d L4~5椎体间隙变窄;90 d L4~5椎间隙消失,椎体间形成骨性融合。对照组及作为自身对照的L5~6节段椎间隙透光度无明显改变。③实验组10 d髓核细胞逐渐变小,90 d部分软骨终板已转化为成熟的编织骨;纤维环的胶原纤维结构逐渐消失,10 d和30 d均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在纤维环外围聚集;90 d 纤维环靠近软骨终板处已形成成熟的编织骨。对照组各时间点组织学形态无明显变化。 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椎间盘成骨,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形成软骨和骨,从而导致新骨的形成。 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成骨的影响。 方法:选用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分别将空白胶原、1.5 mg和3.0 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固定、牵引0.4 mm/次,2次/d,共计5 d,总延长下颌骨4 mm。在稳定期第1,3,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中的新生骨组织较空白胶原对照组中多且成熟,3.0 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较1.5 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骨形成多且成熟。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的松质骨移植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用于大段骨缺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通过对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hBMP-2/bFGF)大段异种皮质骨成骨作用观察,探讨异种皮质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骨,经过钻孔、酶处理等方法处理后,再在真空、冻干、吸附基础上复合rhBMP-2/bFGF,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皮质管状骨。经复合后每根复合骨含40 U bFGF+10 mg聚乙烯吡咯酮+0.5 mg rhBMP-2。 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于兔左桡骨中段制成2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皮质管状骨、对照组植入单纯管状皮质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取材,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等指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皮质骨活化,术后8周移植皮质骨两端结合处愈合,术后12周骨缺损修复较满意;对照组修复缓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 结论:近交系管状猪皮质骨复合rhBMP-2/bF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已有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应用于骨再生及修复的报道,但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而导致诱导骨形成的能力受到限制。 目的:制备具有较好缓释效果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肝素-人工骨复合材料,并检测其缓释性能及骨诱导活性。 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肝素复合物对于酶解的保护作用。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肝素溶液混匀后复合于人工骨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其诱导成骨细胞的能力,应用小鼠体内实验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 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肝素-人工骨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诱导骨钙蛋白及异位骨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发现的一类惟一可独立诱导骨再生的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它们价格昂贵,限制了在中国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诱导活性及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通过电泳及质谱的方法检测其复性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纯度,通过C2C12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以动物骨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复合,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实验模型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结果与结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纯度≥95%,能明显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化早期大量表达碱性磷酸酶,分化末期形成大量的矿化小节,诱骨活性良好。在兔桡骨修复试验中,X射线影像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在2个月时形成大量骨痂,4~6个月时载体与自体骨融合,材料大量降解,修复效果良好;单纯骨填充材料组4~6个月时只有少量新生骨桥与自体骨连接,降解量极少;空白对照组损伤部位为纤维化组织所填充。结果提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修复作用明显,适合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自主生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型骨填充材料;桡骨缺损;骨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02  相似文献   

6.
背景:纳米骨浆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仅起支架和骨传导作用,不具备骨诱导能力。 目的: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hBMP-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和修复骨缺损效果。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分子生物中心实验室和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纳米骨浆与hBMP-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相复合,形成hBMP-2基因局部释放系统。 方法:实验一:昆明种小鼠24只右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hBMP-2质粒作为实验侧,其中12只小鼠左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空白质粒为对照侧1,另12只左侧注射纳米骨浆为对照侧2。实验二:新西兰白兔54只,其中6只作左桡骨中段骨缺损,不植入材料,为空白对照;另48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缺损处分别植入 hBMP-2+纳米骨浆、空白质粒+纳米骨浆、纳米骨。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一:采用放射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检测成骨基因hBMP-2表达和诱导成骨效应。②实验二:取桡骨标本作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实验一:小鼠术后2,4周实验侧有hBMP-2表达。实验侧术后2周出现大量软骨组织和呈岛状散在分布的骨组织,术后4周可见大量成骨组织,新生骨相互融合生长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板层骨和骨小梁结构;对照侧未见骨组织形成。实验侧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侧(P < 0.01)。实验二: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愈合,其余3组骨缺损均修复。植入hBMP-2+纳米骨浆组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成骨速度及新生骨力学强度均明显优于植入空白质粒+纳米骨浆或纳米骨组(P < 0.05)。 结论:经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的综合检测验证,纳米骨浆复合hBMP-2质粒后,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植入体内后成骨速度、质量及力学强度较单纯的纳米骨浆明显增强,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 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 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 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 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 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 < 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骨缺损发生后,骨的生理连续遭严重破坏,在利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时,必须有适合的载体,通过该载体将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它生长因子释放到骨质缺损部位,诱导新骨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包括无机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生物性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物,但各有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更有利于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诱骨活性。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治疗骨缺损已经应用于多种实验动物模型。作者前期实验在兔自体髂骨与骨痂骨等长骨骨折治疗中应用,已取得满意效果。 目的:验证采用骨折断端周围晚期自体骨痂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移植治疗骨缺损效果,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8-08/2009-01在本溪市中心医院科研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2.0~2.5 kg的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 方法:将兔行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12周后观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Ⅰ组10只,实验Ⅱ组10只。在原骨折部位手术,切除骨痂备用,同时切除骨折端使之缺损1.5 cm,实验Ⅰ组,左桡骨移植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为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右桡骨移植髂骨为移植自体髂骨组,实验Ⅱ组,左桡骨移植晚期自体骨痂为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右桡骨空白对照为空白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4 d取标本检测各组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 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移植髂骨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空白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未见明显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移植髂骨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骨折断端周围晚期自体骨痂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对促进骨缺损愈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材料内部的多孔结构和孔径也能满足于细胞长入和骨的再生,但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证明能否体内成骨。 目的:构建壳聚糖-磷酸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复合材料,并观察其植入兔肌袋模型后的异位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6/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及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固相的磷酸三钙粉末及液相的壳聚糖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再将壳聚糖-磷酸钙支架放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中浸泡,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方法:测量改良后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20只新西兰大白兔局部麻醉后在左后肢大腿外侧切口,暴露大腿肌肉,分离形成肌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5只不植入材料,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5只、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10只分别植入壳聚糖-磷酸钙材料、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后4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测其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及生物反应性。 结果:制备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的孔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径超过100 μm。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肌肉纤维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与周围肌肉连接松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植入区为圆形空腔。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中间可见空洞,有降解现象及少量淡红色纤维样结构长入,X射线示左大腿内材料高密度影无明显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少量血管样组织长入,Masson三色染色可见编制骨岛中有胶原纤维形成。 结论: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超微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在兔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被稀释代谢的问题,探讨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rhBMP-2微球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载药、释药特性。 方法:①采用W/O/W型复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rhBMP-2/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和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质进行测定。②异位成骨实验:昆明小鼠12只,在右侧大腿股内侧肌袋内植入含rhBMP-2的50 mg PLGA微球,4周后取材,观察成骨情况以初步检测微球中的蛋白质活性。 结果:①rhBMP-2/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主要集中在50~60 μm,包封率为(37.52±4.31)%,载药率为(5.12±1.32)%。②微球的释放存在突释,7 d内释放的药物量超过40%,大约90%的药物量于42 d内释放完全。③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 结论: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可以缓慢释放有活性的rhBMP-2,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报道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较复杂,构建周期长,导致重组腺病毒构建的成功率较低。GatewayTM技术是基于λ噬菌体的位点特异性高效重组系统,其构建重组病毒载体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 目的:构建含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 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8-02/06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pOTB7-BMP-2 质粒、HEK293为ATTC产品;BLOCK-iTTM Adenovirus Expression System为Invitrogen产品;大肠杆菌DH5α为Biontex产品。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骨形态发生蛋白2 目的基因,并插入载体pMD19-T Simple Vector中进行测序分析。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 基因亚克隆到穿梭载体pEC3.1(+)中,构建pEC3.1-BMP-2 穿梭质粒,再将其中的表达盒通过重组克隆到pAd/BLOCK-iT™-DEST腺病毒载体中,线性化后转293 细胞进行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rAd-BMP2。 主要观察指标:①目的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 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②重组质粒TS-BMP2 的构建。③重组pEC3.1-BMP2 的构建。④重组pAd-BMP2 的构建。⑤重组腺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结果:正确扩增长约1.2 kb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 cDNA,并成功地构建其腺病毒载体,经线性化的pAd-BMP2 DNA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扩增后得到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重组腺病毒(rAd-BMP2),其滴度约为1×1010 PFU/mL,该滴度可满足进一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作用的研究。 结论:成功地构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rhBMP-2/PLGA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BMP缓释体系。 方法:实验于2005-01/2008-04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PLGA)缓释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rhBMP-2/PLGA/FS复合材料,探讨了材料的特性,包括复合材料凝固时间、体外释放性质、能谱分析及体外降解PH。 结果:①与纤维蛋白胶相比,复合材料的固化时间少量增加。②复合材料的释放存在突释,2dBMP释放量达到16.76%, 42天释放BMP量达到76.75%。③能谱分析显示微球混入纤维蛋白胶后优化了释放过程,延长了其释放时间。④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介于微球组与纤维蛋白胶组之间。 结论:rhBMP-2/PLGA/F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具有可注射性,既可以降低局部的酸环境,又可以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关键词:微球;rhBMP-2;纤维蛋白胶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肌腱结合结构的重建可能类似于软骨内成骨,只有形成坚固的止点,重建的韧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生理功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可使未分化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及骨髓的基质细胞逆转分化为骨系细胞。 目的:观察rhBMP-2和制动因素对肌腱止点结构重建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白兔建立肌腱止点结构重建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向rhBMP-2短期制动组和rhBMP-2长期制动组实验兔靠近胫骨隧道入口的屈趾总腱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20 µL,模型组不予注射。术后rhBMP-2短期制动组术肢石膏固定1周后拆除;rhBMP-2长期制动组和模型组兔术肢全程石膏固定。各组分别于手术后2,4,8周通过免疫组化法和RT-PCR测定隧道入口部肌腱中的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hBMP-2可使肌腱止点结构重建兔Ⅰ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表达水平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Ⅱ型胶原在术后增加至4周时表达至峰值,8周表达有所下降。注射rhBMP-2未对腱重建兔Ⅰ型胶原mRNA表达产生明显变化;而注射rhBMP-2可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减少制动时间也能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rhBMP-2能促进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并具有诱导肌腱内异位软骨成骨的作用,使肌腱端结构重建成为可能;长时间制动阻碍肌腱附着点的重建。 关键词:肌腱止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肌肉肌腱;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牙槽骨骨量需要扩增的患者而言,固态的支架材料并不太适用。寻找具有流动性和黏附能力、不占体积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rhBMP-2)注射剂对兔下颌骨量的扩增作用。方法:60只兔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rhBMP-2-SH组、rhBMP-2组、SH组分别于双侧下颌骨膜下置入rhBMP-2-SH复合物0.2 mL、rhBMP-2 0.5 mg、SH 0.2 mL。空白对照组双侧均切开后不作处理即关闭伤口。术后第2,4,8周分批处死动物。处死前作99Tcm-MDP骨显像;处死后切取标本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胶原I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与结论:①rhBMP-2-SH组99Tcm-MDP骨显像下颌骨感兴趣区计数比值于2,8周时高于其他各组(P < 0.05),4周时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 0.01)。②组织学观察rhBMP-2-SH组于术后2周即有新生骨小梁生成,至8周钙化成板层骨块,并且4周时可见透明软骨细胞出现,胶原Ⅰ免疫组化只在2周骨基质中呈强阳性表达。③rhBMP-2-SH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 0.01);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P < 0.01)。④rhBMP-2-SH组骨钙素含量于4周及8周时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 0.01),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P < 0.01)。提示rhBMP-2-SH注射剂能于兔下颌骨表面稳定地形成新骨从而达到骨量扩增效应。成骨方式为混合型成骨方式,以膜内成骨为主。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透明质酸钠;注射型;载体;骨量扩增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05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月骨摘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月骨替代物填充遗留的空隙,是维护腕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良好功能的关键。目的:探讨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与松质骨匀浆植入自体关节腔后的成骨和骨化机制,以及作为月骨替代物重建月骨的可行性。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45只新西兰白兔分成3组:骨膜包裹肌腱组、rhBMP-2组、单纯肌腱球对照组。分别以骨膜包绕肌腱团,1 mg rhBMP-2与游离肌腱、肌腱团块置入兔髌上囊。置入后3,6和9周取材,测量定量CT骨密度值,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光镜下观察rhBMP-2分布。结果与结论:移植物植入后,早期骨膜包裹肌腱组rhBMP-2染色阴性,9周时阳性,之后呈阴性,表明其骨化形成主要是在骨膜成软骨作用基础上的成骨过程,而无rhBMP-2的作用;rhBMP组显示rhBMP-2分布及骨化明显强于骨膜包裹肌腱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强,9周时呈强阳性,主要分布于新生骨细胞簇和新生软骨细胞簇及周围,之后随骨细胞成熟量增多而逐渐减弱。单纯肌腱球对照组玻璃样变,最终呈胶原状rhBMP-2染色始终阴性。各组各时间点定量CT骨密度值经统计学分析,除3周时骨膜包裹肌腱组、单纯肌腱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rhBMP-2及松质骨匀浆植入物在骨rhBMP-2及松质骨匀浆中rhBMP-2的诱导作用下可形成大量骨和软骨,有较强支撑作用,为其用作月骨替代物提供实验依据。关键词:月骨;骨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松质骨匀浆;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背景:目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否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活性,从而抑制溶骨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在大鼠皮下气囊中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骨溶解生物活性的可能机制。 方法:于鼠背部皮下注射过滤后的空气3 mL,每2 d 1次,共6次。1周后,20只SD大鼠按注射成分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于囊腔内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悬液(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1,2周后取囊腔组织进行光镜下观察,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EMMPRIN的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囊腔组织均未见明显组织细胞反应。实验组第1周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实验组第2周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第2周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EMMPRIN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第2周小于第1周。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体抑制了溶骨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活性,从而抑制溶骨反应。 关键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动物模型;骨溶解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