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为论证FPG受损(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依据.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成功接受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69例,按照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组1:FPG<5.6mmol/L;组2:5.6 mmol/L≤FPG<6.1 mmol/L;组3:6.1 mmol/L≤FPG<7.0 mmoL/L;组4:FPG≥7.0mmol/L),随访时间为5年,进行PCI术后再狭窄、复发性心脏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5年随访结束后5.6 mmol/L≤FPG<6.1 mmol/L人群总心脏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绞痛复发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FPG<5.6 mmol/L的人群(P均<0.05),而与6.1 mmol/L≤FPG<7.0 mmol/L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束组2、3、4的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组1(P均<0.05),组2、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显示,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FPG 5.6 mmol/L以上的老年冠心病人群PCI术后5年冠状动脉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已开始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从改善心血管预后角度看,将IFG的下限调整到5.6 mmol/L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入院72 h平均空腹血糖(FPG)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5例AMI住院患者按72 h平均FPG水平,分为FPG5.6 mmol/L(A组)、5.6 mmol/L≤FPG≤6.9 mmol/L(B组)、7.0 mmol/L≤FPG≤9.0 mmol/L(C组)及FPG9.0 mmol/L(D组),分析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与入院72 h平均FPG水平关系。结果各组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D组各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C组各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及B组,B组各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线性回归分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72 h平均FPG水平与AMI患者住院预后密切相关,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其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4-01至2015-10期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585例,所有患者均不合并糖尿病。依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入院血糖≥7.0 mmol/L组(n=133)和入院血糖7.0 mmol/L组(n=452)。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案等资料,并进行随访评估预后。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50天,与入院血糖7.0 mmol/L组相比,入院血糖≥7.0 mmol/L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2.4%vs 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血糖≥7.0 mmol/L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PCI并发症、复发心绞痛、因心脏事件再入院率均高于血糖7.0 mmol/L组(P均0.05)。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显示,除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恶性心律失常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危险比(HR)分别为2.106、3.028、2.293],入院血糖≥7.0 mmol/L也是ACS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98)。结论: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入院血糖≥7.0 mmol/L预示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方法收集年龄≥6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入院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高血压患者388例,以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为FPG≥5.6mmol/L,分为A组260例(FPG<5.6mmol/L)、B组65例(5.6mmol/L≤FPG<6.1mmol/L)及C组63例(6.1mmol/L≤FPG<7mmol/L),比较3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338例患者中,IFG患病率33.0%。与A组比较,B组和C组高血压≥2级或高血压高危、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颈动脉增厚比例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尽管未发现IFG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糖代谢异常在此类患者中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13~15岁人群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测量1665名13~15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腰嗣、臀同、血压、FPG、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具有超重、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中2项或以上者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结果 (1)人群按FPG分为<4.4(n=176),4.4~4.9(n=740),5.0~5.5(n=650),5.6~6.0(n=91)和≥6.1 mmol/L(n=8)5组.可见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随FPG升高逐步上升,分别为7.4%,5.9%,8.8%,15.4%和37.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性别、年龄后,5.6~6.0 mmol/L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已明显升高,为FPG<4.4 mmol/L组的2.365倍(95%CI:1.005~5.564,P=0.049).(2)以FPG 5.6 mmol/L为切点分为FPG正常组(FPG<5.6 mmol/L,n=1566)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组(FPG 5.6~7.0 mmol/L,n=99),IFG组体重指数[(21.4±4.2)kg/m2 υs. (20.3 4±3.9)ks/m2]、腰围[(70.4 4-10.7)cm υs.(67.0±9.6)am]、收缩压(109.4±13.8)mm Hg υs.(106.4±12.9)mm Hg,1 mm Hg=0.133 kPa J均高于FPG正常组,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PG超过5.6 mmol/L的13~15岁青少年已存在心血管危险凶素聚集,应该蕈视对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11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FPG水平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表示)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与FPG<5.6mmol/L组比较,FPG 5.6~6.0mmol/L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 6.1~6.9mmol/L组无论在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还是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按FPG间隔分组,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随着FPG升高逐步上升;除血脂紊乱比率自5.0~5.6mmol/L组开始明显升高外,肥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自5.6~6.0mmol/L组开始显著上升(P<0.05);FPG≥5.6mmoL/L时心血管危险因素开始明显聚集.结论 (1)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即使在糖尿病前期已随着FPG升高逐步加重,FPG 5.6mmol/L以上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已开始增加,6.1mmol/L以上更为明显.(2)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已开始随FPG增高而逐步上升,自FPG 5.6mmol/L以上开始出现明显聚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106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FPG水平分为三组:正常空腹血糖(NFG)组60例,FPG<5.6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6例,FPG5.6~7.0mmol/L;糖尿病(DM)组30例,FPG>7.0mmol/L.测量血压和FPG、血脂、肌酐等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1)三组间年龄、冠心病病程、TC、TG、肌酐无统计学差异.自NFG、IFG到DM组,LDL-C逐渐上升,而HDL-C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FPG水平上升,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完全闭塞和弥漫性病变比例增高,T2DM冠心病组发生3支病变较多(P<0.05),发生率为40%.结论 随着FPG上升,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FPG水平升高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心血管危险因素看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探讨我国成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对1994年全国25岁以上22.4万人群糖尿病普查中15 564例经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将人群按空腹血糖(FPG)0.56 mmol/L间隔分组,BMI≥25 kg/m2、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随FPG逐渐上升,FPG 5.0~5.6 mmol/L组超重比率出现明显升高(P=0.001),FPG 5.6~6.1 mmol/L组其余各组分及代谢综合征比率均有明显升高(P<0.001).(2) 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时,FPG 5.6~6.1 mmol/L组与FPG<5.6 mmol/L组比较,BMI≥25 kg/m2、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升高25%,15%,46%;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增高.(3) 按照1999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及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将非糖尿病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GT),单纯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及IFG合并IGT(IFG+IGT)组.IFG诊断切点下调至5.6 mmol/L后,糖调节受损各组仍具有FPG 6.1 mmol/L为切点时临床特点.IFG+IGT组代谢异常较单纯IFG及单纯IGT为重.单纯IFG与单纯IGT组比较IFG组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多,相对肥胖,总代谢综合征比率高;IGT组收缩压、甘油三酯、餐后胰岛素水平高,女性比例高.结论 (1)糖尿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已开始随空腹血糖水平增高而增加,自FPG 5.6 mmol/L组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单组分比率均有显著升高.(2)以FPG≥5.6mmol/L为切点划分的新IFG人群表现为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高,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NGT及单纯IGT人群.FPG可能对年轻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传统危险因素与非传统危险因素特点及其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ACS患者216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统计分析2组危险因素个数分布特点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传统因素包括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非传统因素包括三酰甘油(TG)> 1.7 mmol/L、C反应蛋白(CRP) >2 mg/L、前驱糖尿病[空腹血糖5.6~7.0 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体质量指数(BMI) >25. 培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具有的危险因素个数增多(P<0.05),其中老年组中LDL-C> 1.8mmol/L、HDL-C< 1.0 mmol/L、高血压、糖尿病、CRP>2 mg/L、前驱糖尿病的比例较非老年组高(P<0.05);而吸烟、TG> 150 mg/dl、超重的发生率在非老年组较高(P<0.05);ACS老年患者6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多逐渐增高. 结论 老年ACS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个数多,且分布特点与非老年人群不同;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老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AMI病例563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空腹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 mmol/L,n=250)与对照组(空腹血糖<7 mmol/L,n=313),在不同的心功能Killip分级下比较两组房颤发生率的差异;分别比较两组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合并空腹高血糖或房颤,入选患者分既无高血糖亦无房颤亚组、合并高血糖亚组、合并房颤亚组、同时合并高血糖与房颤亚组4个亚组,比较4个亚组住院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在心功能Killip Ⅰ级、Ⅱ级时,空腹高血糖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4% vs 6.5%,P=0.005及21.4% vs 12.2%,P=0.037);在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时两组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1).Loge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95%CI 1.59~4.30).无论空腹高血糖组还是对照组,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6,0.441); 既无高血糖亦无房颤亚组住院死亡率0.4%,同时合并高血糖与房颤亚组住院死亡率31.5%,后者是前者的79倍.结论:AMI患者合并空腹高血糖住院期间房颤发生率增高,高血糖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无关;AMI同时合并空腹高血糖与房颤,住院死亡率进一步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平均空腹血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顶后的影响.方法 对357例发病3 d内入院的无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后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分为<5.6、5.6~7.0和>7.0 mmol/L 三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治疗经过和主要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平均空腹血糖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空腹血糖<5.6、5.6~7.0和>7.0 mmol/L的三组患者分别为165、122和70例,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分别占18.2%、29.5%和45.7%(P<0.05.各组患者在年龄、既往梗死史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心率、白细胞计数、CK-MB峰值随着平均空腹血糖升高而增加(P<0.05).随着血糖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10~1.57;P=0.003),其顶测住院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01),而单次入院随机血糖、空腹血糖预测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和0.717.结论 入院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STEMI住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价值高于单次的入院随机血糖或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306例糖尿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48.01 ±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脑梗死事件情况.分析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随访结束时,随着基线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逐渐增高[总胆固醇:(4.93±1.15,510±1.20,5.15± 1.28,5.33±1.35) mmol/L,甘油三酯:(1.70±1.26,1.83± 1.29,2.18±1.76,2.41±2.08)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的水平也增高(P<0.05).(2) 7.0 mmol/L≤空腹血糖<9.0mmol/L组累积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2.1%,P<0.01).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7.0 mmol/L≤空腹血糖<9.0 mmoL/L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和空腹血糖≥9 mmol/L两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危险(RR)各分别增加1.85倍(95%CI 1.09~3.15,P<0.05)、1.54倍(95%CI 1.16~2.05,P<0.01).结论 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控制在7.0 ~9.0 mmol/L水平者似新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08至2009-04初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且在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29例非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121)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208)两组,随访50天,进行应激性高血糖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死亡发生风险的Cox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36.8%(121/329),50天内总病死率是8.5%(28/329).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P<0.001]、女性患者较多(33.1%vs 13.9%,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2.9%vs 15.9%,P<0.001),血糖浓度较高[(9.1±3.3)mmol/L vs(5.4±0.4)mmol/L,P<0.001],病死率较高(16.5%vs 3.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高龄[比值比(OR)1.024,95%可信区间(CI)1.001 to 1.047,P=0.043],女性[OR 3.013,95%CI 1.617 to5.616,P=0.001]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OR 2.161,95%CI 1.532 to 3.048,P<0.001]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50天内发生的死亡进行分析,提示应激性高血糖是死亡[OR 2.459,95%CI 1.022 to 5.921,P=0.045]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龄、女性、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老年女性心功能愈差愈容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空腹血糖截断点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科在2007年8~12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地区≥18岁的男性1218人,女性2213人。分成FPG≤5.6、5.6、≥6.1、≥7.0mmol/L四组,调查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1)FPG≤5.6mmol/L组,已经看到血压、血脂、腹围等危险因素有不同程度升高;(2)≥5.6mmol/L组,男性PPG、WC呈有意义升高(P0.05));女性≥7.8mmol/L、≥11.1mmol/L组PPG、SBP、TG、TC、WC呈有意义升高;(3)≥6.1mmol/L后,几乎全部危险因素呈有意义升高(P0.05、0.01)。ECG异常率随FPG升高而增多,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FPG≤5.6mmol/L人群应定为低危的血糖水平,FPG同样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6例,根据其空腹血糖进行分组:正常组(空腹血糖6 mmol/L)34例、糖耐量受损组(空腹血糖为6~7 mmol/L)37例、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 mmol/L)3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并比较各组影响因素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与载脂蛋白B、TC、空腹血糖、LDL存在相关性(P0.05)。糖耐量受损组患者LDL和TC水平高于正常组,高血糖组患者LDL和TC水平高于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组(P0.05)。高血糖组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伴随空腹血糖升高冠心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脂血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应注意对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祝恒山  方汉军  漆秦  席晓 《心脏杂志》2016,28(3):302-304
目的 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对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来咸阳医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按患者血糖水平,将其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7.0 mmol/L,n=30〕、糖尿病低血糖组(8.0 mmol/L>FPG≥7.0 mmol/L,n=50)和糖尿病高血糖组(FPG≥8.0 mmol/L,n=40)。记录临床资料以及分析生化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水平、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尿酸(UA)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组TC、LDL-C、载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水平分别为(4.9±1.4)mmol/L、(3.3±0.9)mmol/L、(1.6±0.5)mmol/L和(55±7)mm,显著高于糖尿病低血糖组的(4.1±0.8)mmol/L、(2.7±0.5)mmol/L、(1.1±0.4)mmol/L、(51±8)mm (均P<0.05),糖尿病低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3.7±1.2)mmol/L、(2.2±0.6)mmol/L、(0.7±0.1)mmol/L和(44±7)mm(均P<0.05)。3组TG、Fib以及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AMI并发心衰以及病死率分别为:13%、10%、10%和3%;糖尿病低血糖组为:24%、26%、24%和8%。糖尿病高血糖组为30%、32%、30%和12%。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低血糖组和糖尿病高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糖尿病高血糖组指标水平较糖尿病低血糖组高(均P<0.05)。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血糖的OR值(95%CI)为4.6(0.8~21.7),P<0.05,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他汀能够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增加了新发糖尿病(NOD)的风险。预测NOD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空腹血糖>100mg/dl(1mg/dl=0.0555mmol/L)、空腹甘油三酯>150mg/dl(1mg/dl=0.0113mmol/L)、体重指数>30以及既往高血压史。为了比较不同NOD危险度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他汀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作者汇总分析了TNT和IDEAL试验中基线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空腹血糖及近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6.1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升高(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亦升高(P<0.05)。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8.0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近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表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6.1mmol/L,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8.0mmol/L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压氧辅助治疗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的影响。方法观察9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7)接受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1次/d),B组(n=44)接受基础治疗,另外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A组分为FPG≥6 mmol/L且10 mmol/L(C)组(n=23)及FPG 10~13 mmol/L(D)组(n=24)。2 w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监测血压、FPG及餐后2 h血糖(PG)水平,观察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B组FPG及2 h PG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A组(P0.05)。A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经2 w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高压氧治疗可增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高压氧治疗在空腹血糖水平偏低的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容易导致低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