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 (CML -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例经α -干扰素、羟基脲联合治疗 (部分结合阿糖胞苷 )发生急变的CML患者 ,口服伊马替尼 2 0 0~ 30 0mg·d-1,维持治疗 18~ 94周。结果 血液学完全缓解 4例 ,部分缓解 2例。细胞遗传学主要缓解 2例 ,改善 2例。不良反应少且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伊马替尼对α-干扰素、羟基脲等联合治疗失败的CML -BC具有较好的近期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和耐药情况,研究改善伊马替尼耐药的方法。方法:32例Ph阳性进展期CML病人,其中加速期12例,急变期20例,每日口服伊马替尼600或800mg,持续3~9mo。结果:CML加速期病人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和83%,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25%,持续完全血液学缓解病例占25%。CML急变期各类型病人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0%和55%,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15%,持续完全血液学缓解病例占10%。CML急变期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分别为45%和20%,联合化疗与暂停伊马替尼对继发耐药可暂时改善其耐药性,但药物有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伊马替尼对初治或复治的CML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均有效,可作为非移植CML治疗的标准一线方案,伊马替尼治疗CML急变期的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率较高,联合化疗和暂停伊马替尼可暂时改善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进展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 CML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95%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对 CML 进展期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ML患者16例,其中初诊CML即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7例,诊断CML超过12个月后再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9例,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qd。治疗后3个月通过检测所有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评估疗效,并观察外周血Bcr-Abl/Abl融合基因突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2例患者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 R),2例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2例患者无细胞遗传学缓解;15例患者Bcr-Abl/Abl转录水平<10%,仅1例>10%。16例患者均未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早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期67例,非慢性期23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9例),每天应用剂量分别为400,600mg。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结果:观察截止时,84例(93.3%)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68例可评价遗传学效应,35例(51.5%)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慢性期30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2例),其中31例(88.6%)为遗传学完全缓解(慢性期2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2例)。11例(12.2%)患者发生严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可获得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起效迅速,且不良反应较少,可耐受或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通过伊马替尼治疗.结果:治疗后,完全血液学缓解CHR、部分血液学缓解PHR、未缓解NR分别为90%、6.67%、3.33%;完全遗传学缓解CCR、部分遗传学缓解PCR、未缓解NR分别为83.33%、10%、6.67%.随访6个月,复发率3.33%(1/30).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伊马替尼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应结合病情变化、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便充分发挥伊马替尼的药效,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2例,均予口服尼洛替尼,每次400 mg,每天2次。结果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慢性期为93.75%,加速期为66.67%,急变期为37.50%;完全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58.06%,33.33%,25.00%;部分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80.66%,66.67%,37.50%。血液学不良反应中Ⅲ级血小板减少9例,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各6例,程度轻微,无Ⅲ级及以上贫血发生。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中大多数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控制。治疗过程中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程度较为轻微,患者可耐受,不影响后期治疗。结论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50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临床分期等情况给予不同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6.0%,对照组缓解率为76.0%,观察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下肢浮肿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商品名:Sprycel 开发与上市厂商 本品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于2006年2月首次在美国上市.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对包括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内的治疗方案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CML)所有病期(慢性期、加速期、淋巴细胞急变期和髓细胞急变期)的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伊马替尼400~600mg·d-1顿服治疗不同时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8例,评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CML患者中11例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占61.11%,2例患者血液学部分缓解,总体有效率达到72.22%,临床受益率达83.33%。所有患者均出现一种或多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16.67%)、胃肠道反应(38.89%)、全身水肿(27.78%)、肌肉疼痛或痉挛(33.33%)、低热(16.67%)、皮疹(11.11%)。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近期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轻,可作为无法接受骨髓移植治疗的CML患者的首选化疗药物,但其远期临床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1.
林友 《黑龙江医药》2010,23(6):962-964
目的:观察格列卫治疗对干扰素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慢性期CML给予格列卫400mg/d口服,30d为一疗程,同时以同期住院接受传统方法治疗的CML患者为对照,观察格列卫对CML患者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有4例(26.7%)获得CHR;3例(20%)获得PHR;3例(20%)缓解后复发;5例(33.3%)无缓解。15例患者中3例(20%)获得遗传学完全缓解;4例(26.7%)获主要遗传学缓解,其中1例(6.7%)在3个月后复发。15例CML患者随访中位数时间3个月的总生存率为98%,随访中位数时间12个月的总生存率4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格列卫对传统药物治疗失败的慢粒患者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不同时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8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参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3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预激方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7%比42.1%,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脱发、肝功能损伤、肺部感染、血尿、心功能不足发生率分别为26.3%、15.8%、36.8%、15.8%、31.6%、5.3%、10.5%,与对照组(15.8%、10.5%、26.3%、10.5%、10.5%、0.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同时不会增加过多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非Abl-T315I突变进展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榆林市第二医院自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非T315I突变进展期CML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2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持续滴注7~11 d为1个治疗周期,每个月治疗1个周期,直至血液学指标缓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遗传学变化和血液学改变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指标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遗传细胞学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三尖杉酯碱的毒性小,对CML患者而言长期使用对血液学毒副作用较小,同时能够提升CML患者个细胞遗传学的缓解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联合化疗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与单药口服化疗(羟基脲,马利兰)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结果分析,探索适合老年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方法将25例CML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化疗组13例,单药口服化疗组12例),分别应用以上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长期存活状况。结果联合化疗组及单药口服化疗组首次血液学完全缓解(CR)分别为9例(占81.82%)、7例(占58.33%),部分缓解(PR)2例(占18.18%)、5例(占41.67%)。两组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骨髓抑制,但联合化疗组出现的早,持续时间长且较严重,联合化疗组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严重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单药口服化疗组无死亡病例,费用也与联合化疗组相差悬殊。结论虽联合标准化疗治疗(也就是所说的慢粒急治)使老年CML患者获得首次化疗缓解率比单药化疗高,但单药化疗患者病情变化较平稳,化疗不良反应较少,从而对症、支持治疗少,花费明显较低,对于基层医院及老年患者来说仍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血液病的不良反应,探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Release Syndrome CRS)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例复发难治急性B细胞白血病病人应用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时因细胞因子释放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观察及统计。结果 2例病人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并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后,经过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积极的治疗,全方位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病人症状均缓解,且白血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完全缓解。结论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CAR-T治疗中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经过临床积极干预和护理后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Imatinib mesylate (STI 571; Gleevec; 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Basel, Switzerland) is an orally availabl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hat targets a constitutively activated BCR-ABL tyrosine kinase with additional inhibitory effects on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receptors alpha and beta, and KIT. I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treatment of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and is also FDA-approved for KIT-positive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tumor (GIST) and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A wide spectrum of dermatologic toxiciti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is agent, among which a maculopapular rash is the most common event. In addition, a variety of pigmentary abnormalities of the skin and mucosal surfaces have been reported. Hypopigmentation is a well-recognized adverse effect. In contrast, paradoxical hyperpigmentation has only rarely been documented.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imatinib-induced cutaneous hyperpigmentation and graying of hair occurring in the same patient with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treated with imatinib.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供体白细胞输注 (DL I)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 ) 7例 ,慢性期 (CML - CP) 5例 ,加速期 (CML - AP)和急性变 (CML - BP)各 1例 ,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 m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 L L )和多发性骨髓瘤 (MM)各 2例。预处理方案用去髓性和非去髓性两种。供体白细胞采用 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回输的细胞数 (CD3 +)细胞为 (0 .6~ 3.4)× 10 7/ kg,平均细胞数 1.7× 10 7/ kg,DL I前停用免疫抑制剂。非去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NST)患者通常在移植后每月输注 1次 ,连续 1~ 4次。对移植后或化疗、放疗后复发的患者 ,在复发的早期每月输注 1次 ,也连续 1~ 4次。结果  4例 NST后的 CML- CP患者 DL I2次后嵌合体逐渐形成 ,其中 1例发生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不良 ,经对症治疗后获得CR。 1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 (allo- BMT)复发的 CML- CP患者在 DL I1次后发生严重再障 ,经抢救后恢复并获CR2 ,长期生存。 1例 CML- AP及 1例 CML- BP患者 NST后虽然联合 DL I2次 ,嵌合体也未出现。 2例 NST后的A ML 患者在 DL I1次后混合嵌合体出现 ,现仍在随访中。 2例 DL I各 1次的 AL L 复发患者 (allo- BMT1例 ) (化疗及交替半身照射后复发 1例 )分别?  相似文献   

19.
李亚琼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22-423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羟基脲(Hu)治疗为基础,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20.0×109/L时,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干扰素单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遗传学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45.5%(P<0.05)。治疗组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率、细胞遗传学缓解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