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绍茂  杨亚英  韩丹   《放射学实践》2010,25(8):896-899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CT灌注成像的表现。方法:33例正常前列腺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前列腺组织层面行MSCT定层连续扫描40次,将得到的160帧图像输入Functional CT软件内,根据同层参考动脉和前列腺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和各组织强化值计算各层面内每一像素的灌注指标,包括灌注值、TTP、PEI、BV。结果: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央带的灌注值、强化峰值(PEI)、达峰时间(TTP)及血容量(BV)分别为(20.93±6.57)ml/(min·mg)、(24.68±5.04)HU、(26.23±2.97)s、(345.62±93.38)ml/g;外周带的分别为(15.65±4.99)ml/(min·mg)、(18.17±4.01)HU、(25.43±2.64)s、(233.61±66.67)ml/g。中央带与外周带的TDC曲线为平坦型,未见明显上升支。双侧外周带TDC曲线对称,基本重合。结论:正常前列腺组织属于低血供器官,中央带的血流灌注值高于外周带,双侧外周带的血流灌注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损害的MS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损害的特点及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级和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将入院后48h内的6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症组(MAP)42例(CT分级为A级16例,B级9例,C级17例)和重症组(SAP)27例(CT分级为D级11例,E级16例),以12例无胰腺疾病的胸部CT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MSCT胰腺灌注扫描,测量参数包括胰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以及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急性胰腺炎时胰腺TDC上升斜率较小,峰值降低。正常胰腺、MAP和SAP三组中胰腺的BV值依次下降,且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SAP组胰腺BF、BV值均低于MAP组,MTT、PS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AP组中CT分级为A级者较正常胰腺组BF值增高,B、C级较正常胰腺组BF、BV减低,PS增高(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血流灌注状态与其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它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S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胰腺的微循环状况,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分级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肺癌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灌注扫描,对瘤体中心层面进行动态灌注扫描,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的变化,3个月后行常规CT检查观察肿瘤大小有无变化.结果 35例肺癌介入治疗后,肿瘤BF、BV降低,MTT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S 变化不明显(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缩小;15例肺癌BF、BV、MTT、PS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显示不同程度增大或无明显变化.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可早期判断和预测治疗肺癌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癌TNM分期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多层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灌注成像的肺癌患者2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鳞癌7例,腺癌11例,小细胞肺癌2例。使用GELight-speedPlus16层CT机行肺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2软件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20例肺癌病例的CT灌注图像均比较满意。CT灌注参数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3cm的肺癌(T1)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明显低于>3cm(T2)的PS值,有统计学意义。胸膜受累的肺癌较胸膜未受累的肺癌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PS值均增加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加快;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较无转移的BV增加和MTT加快,而BF和PS相差不大,但是,均缺乏统计学差异。有无远处转移对灌注参数影响不大。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癌的灌注特点,以期了解肺癌不同组织类型血供情况和提高肺癌组织类型的预判力.方法 对临床怀疑肺癌患者37例行胸部常规加灌注扫描,数据经灌注软件处理,输出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灌注参数及对应伪彩图.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例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鳞癌16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6例.强化峰值 (peak enhancement,PE):腺癌(29.61 HU±10.34 HU)>鳞癌(21.84 HU±7.57 HU)>小细胞肺癌(18.60 HU±12.19 HU)(F=3.912,P=0.030<0.05),两两比较(SNK)结果为小细胞肺癌与腺癌间有统计学差异,鳞癌与腺癌、小细胞肺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病理类型的灌注值(perfusion value)、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 (time to peak,TTP)、血容量 (blood volume,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区组比较鳞癌和腺癌,结果为鳞癌和腺癌间P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6,P=0.026<0.05).结论 CT灌注能反映肺癌组织类型间的差异,有助于对肺癌病理类型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8.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24-12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方法:对129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高、中和低分化肿瘤的血流量(BF)值分别为(58.3±20.5)、(38.5±15.7)和(30.3±6.7)ml/(100g·min),强化峰值(PEI)分别为(26.1±11.7)、(23.6±6.9)和(16.2±4.9)HU,血流量和强化峰值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和0.023);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28.4±9.8)ml/100g·min)]和PEI[(10.9±8.4)HU]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7.3±16.5)ml/(100g·min)和(24.0±8.7)HU],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2);术后转移组BF值[(22.6±3.2)ml/(100g·min)]明显低于未转移组[(45.0±16.4)ml/(100g·min)].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评价肾脏血流灌注的方法和价值,研究早期肝硬化时肾脏血流灌注的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B超、CT、血生化检验、肝穿刺等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硬化组)及17名体检者(正常组)行MSCT灌注扫描,描出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并对比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I)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等灌注参数. 结果各病例CT灌注的TDC合乎数据分析要求,正常组的左肾皮质TDC呈迅速上升阶段、峰值、迅速下降阶段和相对缓慢下降或近似平衡期阶段,左肾皮质平均峰值达148.70 HU,到达峰值时间平均为10.53 s.左肾皮质BF为(367.77±39.50)ml·min-1·100 g-1,BV为(21.91±9.82)ml/100g,M1Tr为(3.91±0.72)s,TPP为(10.53±3.98)s.早期肝硬化组的左肾皮质TDC形态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但TDC上升速度相对缓慢,波峰高度有所下降,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F值均低于正常组,其中皮质的BF下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质的BF下降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V与正常组对比略有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对比,早期肝硬化组皮质、髓质的MTT和TPP略有延长,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可正确评价肾组织血流灌注变化,MSCT灌注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硬化时肾脏的血液动力学及血流灌注的改变特点,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肾损害信息,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临床怀疑肺部疾病的连续54例患者行肺部增强双能量扫描,按照肺部不同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渗出性病变组、肿块性病变组和肺栓塞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双能量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正常组14例,肺部双能量灌注成像表现双侧肺部灌注对称,未见明显差异.渗出性病变组10例,表现为局部灌注量降低;肿块性病变组27例,因为发生位置不同肺部灌注成像表现各异,外周性肿块表现为局部肿块区域的灌注缺损,而中央型肿块因为累及肺门血管而表现为肺段性灌注降低区或缺损区.肺栓塞组3例,表现为肺栓塞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稀疏.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观察肺的灌注状态,尤其有利于评价中央型肺癌和肺栓塞患者肺灌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ISCT)灌注成像在定量评价软组织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和介入治疗后早期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只成功种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于肿瘤种植后第14天、介入治疗后第3天行常规CT平扫和灌注扫描,计算肿瘤组织和正常肌肉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并将各灌注参数分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I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平均吸光度(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种植后第14天,介入组肿瘤BF、BV、MTT、PS值分别为(303.3±69.9)ml·100g^-1·min^-1、(7.02±3.10)ml/100g、(1.99±0.28)s、(65.9±9.4)ml·100g^-1·min^-1,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分别为(11.8±5.0)ml·100g^-1·min^-1、(1.04±0.47)ml/100g、(17.92±7.19)s、(13.1±6.4)ml·100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85.82、1867.46、413.04、698.42,P〈0.01);与对照组肿瘤的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7、2.03、0.02、0.53,P〉0.05)。介入组肿瘤IVD值和VEGF平均A值分别为(50.1±4.1)个/高倍视野、0.352±0.011,与对照组肿瘤[分别为(50.2±3.7)个/高倍视野、0.352±0.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2、0.19,P〉0.05)。介入治疗后第3天(即种植后第18天),介入组肿瘤BF、BY、MTT、PS、MYD值和YEGF平均A值分别为(7.5±24)ml·100g^-1·min^-1、(1.20±0.23)ml/100g、(3.29±0.57)s,(40±1.5)ml·100g^-1·min^-1、(16.0±2.4)个/高倍视野、0.215±0.008,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390.2±116.3)ml·100g^-1·min^-1、(8.47±2.53)ml/100g、(1.88±0.34)s、(76.9±11.3)ml·100g^-1·min^-1、(84.8±5.6)个/高倍视野、0.366±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66.91、1310.19、272.84、1649.80、1239.72、4168.91,P〈0.01);与介入治疗前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4.53.49.62、-16.82、35.36、50.41、65.64,P〈0.01)。、肿瘤BF、BV、PS值与IVD值和VEGF平均A值呈正相关(r值均〉0.7,P〈0.05);MTT值与VEGF平均A值呈负相关(r=-0.78,P〈0.05),而与肿瘤IVD值无明显相关性(r=-0.315,P〉0.05)。结论 N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功能成像方法,可以无创、准确地对肿瘤介入治疗早期疗效进行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CT灌注特点及具体灌注参数值和CT灌注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病理确诊的50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对照组)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对所得容积数据采用CT灌注软件包的腹部肿瘤灌注协议(去卷积法)进行计算、制图和分析,分别测取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四个参数值,然后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胃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75.0717.08ml/(min.100g)、7.951.81ml/100g、16.672.40s和7.981.30ml/(min.100g);胃癌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101.2848.01ml/(min.100g)、16.096.23ml/100g、9.574.99s和33.0023.27ml/(min.100g);两组比较,胃癌BF、BV、PS值升高,而MTT值下降,四个灌注参数值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胃癌的临床诊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放疗前和放疗中血流灌注特点的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放疗中的实用性。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放疗的51例肺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其中,22例于放疗前、放疗中,29例于放疗前进行CT灌注扫描。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采用电影扫描方式,快速动态扫描,选定CT平扫所示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在CT灌注原始图的相应部位画出感兴趣区,记录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于治疗结束后2~4周复查CT,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51例患者放疗前平均血容量为13.6 ml/100 g, 血流量129.5 ml ·min-1 ·100 g-1,MTT 9.1 s, PS 10.0 ml ·min-1 ·100 g-1。22例患者放疗前和放疗中灌注CT的血容量分别为11.2和7.6 ml/100 g(t=1.28, P>0.05), 血流量分别为108.7和97.8 ml ·min-1 ·100 g-1(t=0.40, P>0.05),MTT分别为7.2和8.9 s (t=-1.15, P>0.05),PS分别为6.8和7.8 ml ·min-1 ·100 g-1(t=-0.57, P>0.05),肿瘤面积分别为1920.3和1189.6 mm2(t=3.98, P<0.05)。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MTT分别为12.9和6.5 s(t=2.54, P<0.05)。肿瘤面积≤10 cm2与>10 cm2患者的MTT分别为11.2和5.8 s(t=2.59, P<0.05)。近期疗效缓解与未缓解患者的血容量分别为19.2和4.6 ml/100 g(t=3.62, P<0.05 )。疾病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与>10个月患者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对于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形态学特征与CT灌注参数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4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形态学特征(包括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及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分析各征象与CT灌注参数及MVD的相关性。结果: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有无与CT灌注参数及MVD有密切的关系。有分叶征、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及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组的BF、PS及MVD均高于无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组及阻塞性改变组。结论:周围型小肺癌形态学特征与CT灌注参数及MVD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不典型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不典型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典型周围型肺癌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影像表现。结果12例周围型肺癌表现不典型,主要有3种情况:a)周围型肺癌合并肺结核见于4例;b)直径小于3cm非实质性结节灶见于6例;c)单发小片状病灶见于2例。结论周围型肺癌可出现多种不典型征象,认识这些征象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