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尼莫地平 (ND)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90只Wistar大鼠半切洞脊髓损伤后 ,随机分为 3组 :(1)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 (A组 ) ,(2 )移植 NGF组 (B组 ) ,(3)移植 NGF ND组 (C组 )。观察组织形态学、运动诱发电位及行为学变化。结果 :C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在早期比A组、B组皆有明显缩短 (P <0 0 5 )。以后肢运动功能的Tarlov评分看 ,B组和C组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A组 (P <0 0 5 )。病理观察显示 ,移植的胚胎脊髓可在宿主内分化、发育 ,并可挽救损伤神经元 ,同时可与宿主脊髓结构连接。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与NGF、ND合用 ,可能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3.
胚胎脊髓组织移植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组织移植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移植胚胎大鼠脊髓组织,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计分(CBS)、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性行为及生育机能检查。结果 移植组CBS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移植术后4周以内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移植组SEP、MEP早期反应的峰潜伏时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75%的雌鼠阴道涂片检出精子并能正常生育。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能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大鼠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体损伤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体损伤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效应,取妊娠14天胚胎大鼠脊髓组织,移植到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记分(CB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发现,移植组CBS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移植术后4周以内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移植组MEP早期反应(P1,N1)的峰潜伏时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对成年宿主损伤脊髓的功能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胚胎脊髓组织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或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MP)对脊髓爆震性损伤早期救治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家兔36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损伤组和MP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两组建立局限性脊髓爆震性损伤模型,损伤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MP组致伤后立即给予MP治疗。于伤后6、12、24h取血液标本和损伤段脊髓标本,测定血液和脊髓组织中SOD、MDA和Ca^+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损伤段脊髓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损伤组血液标本和脊髓组织中MDA、Ca^+升高,SOD浓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损伤组比较,MP组能明显降低脊髓爆震伤后血液标本和损伤脊髓中MDA、Ca^+含量,防止SOD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可见损伤组伤后6h脊髓组织出现轻微坏死,24h出现不可逆性损伤,MP组脊髓组织坏死性改变较轻。结论急性脊髓爆震伤后立即应用MP冲击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清和脊髓组织中MDA、Ca^+含量,提高SOD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继发性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表达变化,探讨BMSCs的最佳移植时间。方法:8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损伤组,暴露胸10段脊髓但不造成冲击伤,B、C、D、E、F、G、H组以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H组分别于损伤后0h、6h、24h、3d、5d和7d,将lxl0。体外培养的BMSCs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于脊髓损伤局部,B组为单纯造模组,用等量细胞培养液代替。各组分别于损伤后1、2、4周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学评分;分别取各组脊髓损伤组织0.5cm,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BDNF和NGF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1、2、4周大鼠脊髓功能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7组(P〈0.01);术后l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4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损伤后2周BBB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F、E、G、D、H、C组,但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BBB评分,F组与其余5组(C,D,E,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5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EUSA检测结果显示,F组BDNF和NGF含量均高于其他7组(P〈0.05)。大鼠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清楚,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余7组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灰白质交界处模糊,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同种异体BMSCs移植对脊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损伤后3d可能是BMSCs最佳移植时间。  相似文献   

7.
汉防己甲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81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生盐水对照组(NS组)、汉防己甲素治疗组(Tet组)和甲基强松龙治疗组(MP组),每组27只,用加速型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监测大鼠ASCI后及用药后的血压变化,测定损伤区脊髓Ca^2 、MDA含量;采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伤区血流量(SCBF)的变化;连续观测6周ASCI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ASCI后4h,8h、6周取伤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ASCI后10s各组动物的MABP显著升高,1min内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之后Tet组舒张压,平均动脉明显降低(P<0.05),而收缩压降低不明显(P>0.05);ASCI后SCBF下降,但Tet组和MP组的SCBF较NS组高(P<0.05);损伤区Ca^2 及MDA含量Tet组和MP组均较NS组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NS组高。结论:Tet能改善微循环,防止SCBF的减少;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减轻Ca^2 的局部积聚,防止钙超载,阻断继发性损伤的链式反应,减轻组织继发性损伤。对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CD-95和p75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3d、1、2、4周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Tunel(凋亡测定)标记、电镜方法观察CD-95、p75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后1、3d、1、2、4周,脊髓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比较,CD95(P〈0.05);p75,P〈0.01。Tunel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凋亡现象,细胞移植后1周,损伤对照组电镜下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凋亡小体。细胞移植组未见凋亡小体。结论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减少了CD-95和p75的表达,也减少了凋亡,说明移植促进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抑制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体损伤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效应,取妊娠14天胚胎大鼠脊髓组织,移植到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记分(CB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发现,移植组CBS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移植术后4周以内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移植组MEP早期反应(P1,N1)的峰潜代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对成年宿主损伤  相似文献   

10.
醒髓汤抑制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醒髓汤对于脊髓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诱发神经毒效应的抑制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AllenWD法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对照组(A组,18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不给药;模型(B组,26只)造模前后30min应用蒸馏水2ml灌胃,治疗组分成造模前30min给药组(C1组,18只)及30min后给药组(C2组,18只),按12.5g.kg^-1.d^-1剂量分2次给药。于用药后50min取伤段脊髓标本,纸上电泳法检测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于造模后24h取伤段脊髓标本,干湿重法测定水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离子含量;于造模后72h取脊髓标本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同A组比较,B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早期显著增高(P<0.05),而后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B组相比,C1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同B组相比,C1组脊须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水钠,钾,钙含量显著减少(P<0.01),钾,镁含量显著增高(P<0.01),脊髓组织变性坏死轻,同B组比较,C2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钠,钾,钙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其钾,镁含量显著增高(P<0.01),脊髓组织变性坏死程度重于C1组,但较B组为轻,结论:早期应用醒髓汤能够有效地抑制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防止成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成年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损伤组;C组为损伤+移植组;D组为损伤+移植+椎旁肌组;E组为损伤+移植+大网膜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均可以防止老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为E组>D组>C组>B组>A组,尤以E组效果最好,可以完全恢复损伤神经元的形态,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 鼠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甲基强的松龙预防牵张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甲基强的松龙(MP)对牵张性脊髓损伤的防治作用,选用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B)、实验组(C、D)。实验组于伤前30分钟一次静脉缓慢推注MP30mg/kg;伤后15分钟开始,每1小时静脉滴注MP5.4mg/kg,持续5小时。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治疗。采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CEP)监护、组织形态学、脊髓组织生化测定、运动功能评定等方法评价。结果表明,C组、D组较A组、B组SCEPP1波波幅恢复快速、稳定;伤后8小时及14天运动功能评定其障碍率低于A组、B组(P<0.05);脊髓前角灰质神经元体积密度及100μm白质范围内有髓神经纤维数高于A组、B组(P<0.05);丙二醛含量低于A组、B组,过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A组、B组(P<0.05);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变性、坏死,灰质出血范围及脊髓微血管痉挛程度明显轻于A组、B组。认为,在脊柱畸形矫正术前应用大剂量MP,具有预防牵张性脊髓损伤的作用;伤后及时给予MP,可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汉防己甲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ies,ASCI)的保护作用。方法 7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大鼠截瘫模型,造模前各组分别投给相应的药物,伤后1h、4h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汉防己甲素能明显降低组织钙总量和MDA含量,防止镁总量和SOD含量的下降,稳定6-Keto-PGFla/TXB2的比值,减轻组织病损。结论 Tet对ASCI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①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逆转ASCI后早期缺血倾向;②抗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稳定生物膜性结构;③减少ASCI后钙内流,从而阻断继发性损伤的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能显著减轻脑外伤及中风动物模型脑水肿,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探讨A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脊髓水肿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150只(体重230~255 g),分为对照组(A组,25只)、假损伤组(B组,25只)、SCI后未治疗组(C组,25只)和SCI后AG治疗组(75只);AG治疗组按给药剂量分为AG 75 mg/kg组(D组,25只)、AG 150 mg/kg组(E组,25只)和AG300 mg/kg组(F组,25只)。A组未行任何处理,B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但不治疗;C、D、E、F组制备静压型大鼠SCI模型后,C组腹腔注射5%DMSO,D、E、F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AG。于造模后0、12、24、48 h用干湿重法检测受损脊髓组织含水量以筛选最佳剂量,进一步用伊文思兰(Evans blue,EB)法评测血-脊髓屏障功能,用RT-PCR检测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 4,AQP4)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QP4蛋白表达。结果脊髓组织含水量检测示,E组在造膜后12、24、48 h对SCI后脊髓组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选择该剂量组用于后续实验。造模后12、24、48 h,E组EB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RT-PCR检测结果示造模后12、24、48 h,B、E组AQP4 mRNA表达明显低于C组;Western blot检测示造模后24、48 h,B、E组AQP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造模后48 h,B、E组AQP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指标各时间点B、E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CI后大鼠经150 mg/kg AG治疗后,能降低AQP4表达,改善脊髓水肿,减轻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肌肉组织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中枢运动神经元,靶器官的功能改变可能对神经再生产生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损伤术后1天,1,4,8和12周共六组,损伤组均从前路造成臂丛颈5,6,7神经根性撕脱伤,按各组所示时间取脊髓及肌肉分别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及mRNA,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中bFGF蛋白及mRNA,NGF蛋白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肱二头肌内NGF蛋白表达增高,1天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3个月时仍高于对照组,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伤后亦升高,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3个月时下降到稍低于正常水平,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元及靶器官内表达增高,可能起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自行设计一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以一恒定的外力和打击时间,以观察35只大鼠在不同的打击深度下的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深度为0.5mm时,动物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度为0.8mm 时,动物出现不瘫,数天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较轻;打击深度为1.0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打击深度为1.5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严重。结论:以打击深度为参数建立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重复性好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对脊髓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选34 只 S 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 Allen 氏技术,以10 g×2.5 cm 致伤力造成大鼠 T8 急性脊髓损伤,并于损伤平面以下蛛网膜下腔置入细塑料管,治疗组给予b F G F治疗,对照组同时注入生理盐水。术后切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受损伤段脊髓组织水含量增多,钙离子水平升高,镁离子水平下降,白质内髓鞘结构紊乱,囊性变严重,而b F G F可明显改变上述变化。结论 b F G F对脊髓损伤早期的继发性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自由基变化及丹参对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翔  江曙 《中国骨伤》1999,12(5):16-18
目的 了解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自由基的变化及丹参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选用家兔 3 5只 ,分为正常组、损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丹参治疗组 A和 B等 5组 ,后 4组按 Allen氏法致伤造成脊髓损伤模型 ,后 3组术后分别立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 2小时后取血液和脊髓组织测丙二醛 (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并观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 MDA升高 ,SOD下降 ,使用丹参后可使 MDA降低 ,SOD升高。结论 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升高 ,丹参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 ,两个丹参治疗组之间的抗自由基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突触发育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分析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损伤脊髓移植区中的突触发育过程。 方法 对 4 2只 Wistar成年大鼠以改良 Allen法 (10 g× 5 cm)打击脊髓 ,3天后将孕 14天 (E14 ) 5只胚胎脊髓细胞悬液 (FSCS) 2 0 μl植入损伤空腔 ,移植后 2、4、6、8、10和 12周 ,以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物成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关系。 结果 移植区成神经细胞最先展示了胞质突起 ,随之出现了低电子密度的突触前后膜 ,突触前、后膜电子密度逐渐增高形成良好的致密突起。突触小泡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 ,突触小泡有圆形清亮小泡、椭圆形小泡、颗粒状小泡和扁平小泡 - f型。突触的连接方式由单个的胞体 -树突突触 ,出现多个的胞体 -树突和树突 -树突突触。同时 ,移植成神经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及成星形细胞的细胞器日渐完善 ,细胞功能活跃。血脑屏障也随之出现。移植区可见神经微丝 (NF)、组织胺 (5 - 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纤维。 结论 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内可发育为成熟的突触 ,显示了 FSCS与宿主脊髓重建突触方式的信息交换的潜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移行机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SCI已有很大进展,移植治疗后,移植细胞能向损伤部位移行,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和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结论MSCs移植治疗S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