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有八髎穴,分别对应着八个骶后孔。八髎穴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妇科疾病方面被广泛运用,骶后孔在骶后神经阻滞和骶管硬膜外麻醉方面也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的进展通常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然而,如何在活体大鼠身上准确定位八髎穴,文献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大鼠“次”穴的定位及其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选取6只250 g左右的雌性SD大鼠(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以10%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3·75 mL/kg)后,将其俯卧位固定于平板上,在骶部正中皮肤处沿脊柱两侧分别做一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在10倍的显微镜…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鼠“神阙”穴的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神阙之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历代文献又称为脐中、脐孔、气舍、维会、命蒂等。因神阙穴具有调理先后天之气进而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的特殊作用,历代医家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多种疾患。同时现代研究发现:神阙穴施术可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进而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因此,神阙穴也被人们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大鼠模型的研究中;另外,神阙穴还经常被作为一个体表解剖标志以定取大鼠其它经脉上的其它穴位。然而,大鼠为无脐动物,所以现在对此穴位的选取还存在一些不当和混乱之处。就实验针灸学的教材而言,从邓春雷、殷克敬…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应用的次髎穴定位取穴及针刺操作方法及先进的测量研究手段。方法: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髂间距与孔间距存在直线相关性,骶髂距与孔髂距存在直线相关性,据此确定次髎穴的坐标定位点。体重与直刺深度存在直线相关性,根据体重可得出直刺深度。第2骶孔倾斜角度为(30.08±4.26)°,孔深距为(20.13±2.11)mm,从而提出次髎穴斜刺法。结论:CT三维重建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应用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18例。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未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阳陵泉穴的局部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针刺和穴位注射时掌握正确的进针方位,避免对神经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4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阳陵泉穴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神经.结果:阳陵泉穴区可见扇形分布的腓总神经胫骨前肌支和膝关节支。此穴后下方为腓深神经肌腓骨管段和腓浅神经.结论:阳陵泉穴与腓总神经分支关系密切,探讨了该穴位的主治作用机理及进针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8.
“四字结构”在中医文献中出现频繁,构成了中医英译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章提出翻译中医“四字结构”应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1)对两种语言主要差异的理解与掌握;(2)对源语言深层结构的准确把握;(3)对目的语语言结构及文化因素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针刺人体的穴位后,在人体各部位、各系统产生反应;针刺人体的不同部位,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已被医学界肯定,如针刺胃俞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神道、心俞对心脏活动有作用等等.这种特殊的反应和影响是怎样产生和引起的[1].笔者在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通过对背部经穴的解剖学观察,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次髎穴的临床运用举隅刘百生(江西省余江县黄庄医院针灸科335204)关键词次穴,临床应用,急性腹痛,痛经,夜尿症,阳痿,腰痛,针刺治疗次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穴位在第19椎下,于第2骶后孔中取穴。余运用该穴治疗某些疾病收到了显著效果,兹报道于下。1急...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解剖结构定位法指导电针取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本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解剖结构定位取穴方式,在掌长肌腱两侧与掌侧腕横纹交点取穴,每次治疗30 min,1d1次.治疗组给予解剖结构定位取穴方式,1次治疗30 min,1d1次.两组均以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50%.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结构定位法指导电针取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秩边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骶管裂孔旁开三寸。是膀胱经正当背部最下边。故名:"秩边"。《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少腹控睾第八》曰:"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下重(指阴器疼痛下坠)不得小便,秩边穴主之"。因此在临床上多应用于治疗腰及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具有壮腰补肾、益肾固精、疏通经络、赔补元气的功效。临床上的病种主要涉及腰骶痛、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痛、阳痿、痛经、痔疮、前列腺炎等。 相似文献
16.
17.
生物全息论认为 ,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征与整体相似 ,它贮存着整体信息 ,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提出一维 (线性 )穴位系统。并认为全息论与经络理论不相违背。笔者认为 ,全息信息点应是三维分布的 ,其位于经络与张氏一维穴位点处横断面交叉点 ,全息穴也应是这些信息点在离人体体表最近的投影点。从全息信息点与全息穴的关系 ,可以总结出针灸穴位的普遍作用及特殊作用 ;若把经络及其相对位置作参照物就可根据需要找出所谓“经验穴”。针刺深度应根据病位在人体的比例而定 ,使针通过全息穴到达全息信息点位置。治疗内科疾病应相对深刺 ,外伤则浅刺 ;多针全息穴能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太白穴的定位最早见于《灵枢经》,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对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然太白穴的古今定位存在差异。从临床应用来看,依据《灵枢经》所述定位,公孙穴其单穴主治与原文所述主治契合;太白穴的应用以个案报道居多,从中可见其功效与原文有相似之处。对于大都穴,可从现代太白穴定位治疗临床热证的报道中推测,针刺本节后陷中可能是发挥了大都穴的功效。但无论何种定位,大都穴单用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稀少,证据略有不足。结合文献对"核骨"的解释以及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的临床应用,使得太白穴位于足第一跖骨底部粗隆下陷中,更有说服力。但由于时代及医疗实践差异,难免造成考证上的谬误。因此,期待能发掘出更多两汉、魏晋及以前的相关针灸文献,仔细求证,并结合临床进一步核实太白穴的定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