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13-41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并发心律失常者归为A组,没有并发心律失常者归为B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①200例患者中有73%的患者即146例并发心律失常;②A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CK、CK—MB、HBDH、LDH、AST等与B组对照,差异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③所有患者cTnI定性均为阳性,且A、B2组cTnI阳性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同时合并多种心律失常。结论合并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合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关系密切,但临床特征不典型,心肌酶学指标、cTnI定性与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差异不明显,不能直接根据上述指标诊断其是否有并发心律失常,ECG检查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无合并心律失常及其合并类型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隐匿,并发症严重,给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将我院1998~2003年间糖尿病合并AMI的患者与同期AMI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心血管内科及老年病科常见的急危病症 ,且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 ,往往漏诊或误诊。本文就我院近 8年收治的 4 8例老年人AMI及 36例非老年组AMI相关项目进行比较分析 ,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3年 2月至 2 0 0 1年 12月出院时确诊为AMI的老年组 (年龄 >6 0岁 ) 4 8例 ,男 32例 ,女16例 ;年龄 6 1~ 83岁 ,平均 6 8 8岁。对照组 (年龄 <6 0岁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2 4~ 5 9岁 ,平均 5 0 2岁。1 2 方法 将两组首发症状、就诊时的首次心电图表现、就诊后首次心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AMI(急性心肌梗死)合并DM(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AMI并DM患者(研究组)以及80例AMI患者(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积极治疗,并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并发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血脂、血糖和CK-MB、AST与LDH几项指标的监测水平。结果研究组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降低、意识异常以及肺部湿啰音等症状的概率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更高;研究组血脂和血糖异常情况均更明显,且CK-MB、AST与LDH水平均显著要高(P<0.05)。结论应根据AMI并DM后的主要临床特点,及早对AMI并DM患者进行诊治,以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35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无典型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肺部感染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化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与92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合并症、病死率和住院后血糖、心肌酶、梗死部位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死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症状不典型,无痛性梗死多,并发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对减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而老年人(≥60岁)作为一个相当大的发病人群。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均与中青年不尽相同,严重并发症多,预后较差。为了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现对7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54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无痛型心肌梗死、出汗、双肺啰音、心悸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且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因此,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患者血糖,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无痛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梗死部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典型症状,患者伴有多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时明确临床特点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风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吴士彬  李广平  庄振云 《天津医药》2000,28(10):594-59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AMI患者中21例有U波倒置的进行分析。结果:有U波倒置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为76.2%(16/21例),高于无U波倒置者的33.3%(43/129例)(P〈0.01)。U波倒置常提示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本组5例U波倒置冠状动脉造影均有左前降支病变(100%),无U波倒置1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11例(57.9%)有左前降支病变(=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8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S)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S〈7.0mmol/L。n=112)、血糖轻度升高组(7.0mmol/L≤FBS〈11.1mmol/L,n=82)和血糖高度升高组(FBS≥11.1mmol/L,n=64),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病死率、梗死面积、心肌酶及心功能状况。结果:血糖增高组患者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复合壁梗死发生率及心肌酶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而在心功能方面,血糖增高组低于血糖正常组(P〈0.01),血糖升高程度与以上各项指标均有关。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血糖非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征。方法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STEMI组中吸烟、持续性胸痛及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NSTEMI组多;NSTE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和糖尿病并发率均明显高于STEMI组;STEMI组血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造影显示冠脉单支病变NSTEMI组明显较少,而三支病变则多于STEMI组;冠脉狭窄程度≤90%的患者NSTEMI组较多,而狭窄>90%者STEMI组更多;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患者年龄偏大,且好发于女性,临床症状较轻,化验检测结果严重程度低,且造影显示冠脉病变程度低,但有基础TIMI血流3级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任美书  肖广辉 《天津医药》1999,27(11):658-659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采用血小板表面抗人活化型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的单克隆抗体,以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将其与25例正常对照者对比,并分别与心肌酶及血栓素(TXB_2)作相关分析。结果AMI组血小板GMP-140、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同时显示GMP-140和GPⅡb·Ⅲa增高均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TXB_2呈正相关(均P<0.01)。表明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AMI的诊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庆义  刘刚 《天津医药》2000,28(12):707-710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累及邻近部位时,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首次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IMI时心电图下壁各导联(Ⅱ、Ⅲ和aVF)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均P<0.01)。(2)累及右室(16例)的患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幅度[V2(0.63±1.8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84±1.61),均高于64例单纯下壁梗死组[V2(0.35±1.65)mm,V2/aVF0.29±1.28];差异尚无显著性(均P>0.05)。(3)累及侧后壁的患者(38例)胸前对应导联ST段压低幅度[V2(-1.20±1.5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33±1.15)mm]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4)在除去累及邻近部位梗死的病例,单纯AIMI心电图下壁导联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797,P<0.01)。结论当AIMI累及右室时可使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累及侧后壁时则使胸前对应导联ST段进一步降低,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方向与AIMI累及邻近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泵功能评估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霞  贾文军 《天津医药》1998,26(10):598-599
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泵功能数学模型,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血压,双肺罗音,心音,奔马律,并发症等5项显性指标,代入回归方程Y=-0.0595_0.5577X8+1.6280X9+0.2959X10+0.7456X11+0.1709X13。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泵功能估计的符合率为84.9%,正常泵功能符合率84.25,泵衰竭估计符合率8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用体表心电图同步12导联测量64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小时的QTcd,并对 出现与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者的QTcd进行比较。设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取其QTcd作为参考值。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再通组QTcd时限缩短,而未通组QTcd时限无明显变化,两者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cd长于不出现者。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cd缩短,亦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阶段的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AMI后成功静脉溶栓者38例,与AMI后因故未能溶栓者42例进行对照。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测量两组病人的QT离散度,并进行对照。结果:QT离散度于入院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溶栓组与未溶栓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减小AMI病人的QT离散度,此结果可持续至病人出院。  相似文献   

20.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11):713-7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男女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了536例A MI患者 (男379例 ,女157例 )的一般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院内病死率。结果 :⑴平均年龄女性较男性大 ;合并糖尿病(DM )及高血压者女性较男性多 ;吸烟者男性较女性多 ;发病<6h就诊率及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或直接PTCA)率女性较男性低 ;院内病死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分别为14.01%及8.18%。⑵70岁以下组男女患者上述各项比较同上。⑶70岁及以上组高血压发生率女性仍高于男性 ,吸烟者男性仍高于女性 ,但DM发生率、发病<6h就诊率及再灌注治疗率及院内病死率间比较 ,男女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者较男性平均年龄大 ;70岁以下女性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 ,70岁及以上两性院内病死率相似 ;DM、就诊迟及再灌注治疗率低可能是70岁以下女性院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