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男少女的孤独苦闷的感觉,往往是青春(挫折)综合征的表现。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其表现可因人而异,其中普遍的、突出的表现为: 青春烦恼 是情绪上的烦躁不安,并感到寂寞、孤独、忧虑和苦闷。 青春抑郁 是心境恶劣,意志消沉,常处于郁郁寡欢的心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李国民 《长寿》2007,(11):24-24
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专家在调查后发现,40%的城市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对于老年人的这种心态.有人称之为“老年空巢孤独症”。但是,“空巢”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决定了老人的孤独感,这里也有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如果我们需要的亲密没有满足,我们会经常感觉到孤独。这种孤独感,是对期望和交往的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别的一种反应。 更令人心烦的是,通常会让人感觉到,不能和他人分担这种孤独的烦恼。当面对单身者,人们会寄予同情,而一旦有了情侣,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孤独感会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4.
方萍丽  陈红新 《中国校医》2007,21(2):242-244
孤独感是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状态,是由于社会交往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而导致的一种心态。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可致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也可诱发某些疾病。职业中专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与其他高中学生相比,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为了了解职业中专学生的孤独感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浙江金华某职业中专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中专生情绪孤独现象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中专生的心理保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闲话寂寞     
陈关仁 《长寿》2004,(4):20-20
近来全国许多报刊都在关注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孤独无依、寂寞难耐的话题。我作为老年人,也属空巢家庭,感触颇深,很理解老年人孤独寂寞的心态,为此,我也在努力寻找抗拒孤独、排遣寂寞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走出孤独感     
《长寿》1998,(6)
写下这个题目,首先需要辨析的是,孤独与孤独感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孤独是外在的,孤独感却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感觉。也就是说,一个孤独的人,不一定有孤独感;一个不孤独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孤独感。我读到这几篇文章,其中有《享受孤独》、《拥有孤独》、《甘愿孤独》、《孤独的奥妙》等,其感受是真切的。也很有启示,但有一点,就是混淆了孤独与孤独感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产生孤独感的心理原因 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而在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表现为较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独感在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173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症状与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孤独呈正相关(r=0. 376、0. 369、0. 422,P均0. 01),社交焦虑与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孤独呈正相关(r=0. 237、0. 285、0. 245,P均0. 01),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 411,P 0. 01)。在中介模型里,社交焦虑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 34,P 0. 01),对孤独感中的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 22,0. 29,0. 24,P均0. 01)。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 28,0. 06,0. 22,P均0. 05)。结论中学生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集体关系孤独的中介作用最大。减少孤独感体验有助于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总有一些原因,让我们选择了两地分居,于是缠绵的小日子变成了孤独的期盼。不经意间,分居两地的爱侣们,总会感到孤独、寂寞和无奈,甚至悄悄担心彼此的爱情是否经得起分别的考验,于是烦恼来了,心情乱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并分析孤独感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UCLA孤独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问题指数量表(PSQI)对96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23.6%的贫困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16.2%的贫困大学生有睡眠问题;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睡眠问题[β=0.35(0.29~0.41)],也可分别经孤独感[β=0.056(0.015~0.088)]和抑郁[β=0.142(0.088~0.198)]的中介正向预测睡眠问题,还可以经孤独感和抑郁的链式中介正向预测睡眠问题[β=0.065(0.037~0.093)]。结论歧视知觉是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歧视知觉可以通过提高孤独感和抑郁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睡眠问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感和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农民工子女孤独,抑郁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21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①农民工子女抑郁量表得分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农民工子女中,男性孤独感量表得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男性被试中,农民工子女孤独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均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和父亲拒绝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⑤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拒绝因子对子女抑郁有重要影响.结论 民工子女较非农民工子女更易于抑郁;农民工子女中,男性的孤独和抑郁体验较女性更甚;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的抑郁、孤独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产生孤独感的心理原因 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而在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从而表现出较复杂的心态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正>孤独感是老年期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它反映的是寂寞、冷落甚至被遗弃的体验。孤独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情感依托缺失引起的,称之为情感性孤独,比如与配偶或子女分离带来的孤独;另一种是社会性孤独,经常发生于社会联系缺失时,比如没有朋友或熟人时的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缩减那些不重要的外围社交关系,而保持与亲朋好友的交往,其中最密切的就是配偶和子女。然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北京、上海等大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67岁的空巢老人走进心理诊所,说她"心里太憋闷了"。常常,她会坐上公交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连坐了几圈也不下车,"实在很孤独,出来透透气"。空巢老人孤独感应该引起重视。俗话说,不怕少时孤,就怕老来独。子女成年离开家庭之后,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在心理上往往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失落等问题。上海有关部门调查发现,60~70岁的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一些空巢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  相似文献   

15.
战胜孤独     
王伟 《现代养生》2010,(10):42-42
孤独是一杯难咽的苦酒,但不管怎样,人人都须时时品尝它。孤独并不单纯是指独自生活,也并非意味着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并不一定会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未必就没有孤独感的产生。事实上,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只要你和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两个孩子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我又不愿意去他们家,我很寂寞和孤独,怎样才能摆脱孤独感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04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有29.56%的流动儿童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不同性别和流动时间的流动儿童在受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39(0.33(0.4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0.05(0.02(0.08)、β=0.08(0.05(0.11)、β=-0.03(-0.01(-0.05)]。结论受歧视知觉是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受歧视知觉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并增加孤独感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抑郁风险。  相似文献   

18.
人到了老年,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不良情绪随之产生。由于老人的社会交往日趋减少,儿女长大远走高飞,老年人便会有一种被疏忽、被遗忘甚至被遗弃的抑郁;特别是退休在家,凡事不再过问,终日百无聊赖,或因年老力衰,便会有一种落伍者跻身世外的惆怅,寂寞、凄凉的孤独感随之而来。孤寂往往会引起睡眠不宁、血压波动、食欲下降和疲倦不适等,严重的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及溃疡等。老人久居室内缺少说话的机会,还会引起喉腔周围肌肉以及语言中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加快衰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孤独感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为其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甘肃省10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孤独感量表和人际关系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中较孤独者和严重孤独者的发生率为52.33%;孤独感是人际关系敏感的危险因素,在女生、大四年级、文科专业、城市生源和独生子女维度上孤独感是引起人际关系敏感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体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敏感。  相似文献   

20.
儿童问题不合群是指儿童在同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有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