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脊液中各种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采用丹酰氯—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儿童及12例SPR术后脑瘫患儿脊液中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水平。采用改良的Ellman法测定脑脊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水平。结果SPR术前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GABA)、AchE低于对照组(P<0.01),谷氨酸(GA)和天冬氨酸(Asp)高于对照组(P<0.01)。SPR术后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Gly)高于对照组(P<0.05),谷氨酸低于对照组(P<0.01),AhcESPR术后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SPR术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下降,抑制性氨基酸上升及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增强与肌痉挛解除和全身症状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凤莲  李晶  钱惠茵  郭学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41-8341,8347
目的脑性瘫痪患儿存在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肌肉的兴奋与抑制失调,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参与调节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平衡。探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的变化,为痉挛型脑瘫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01/2004-05按照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修订的标准,选择在本院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以同期住院的、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作对照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脊液中的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的含量108.67&;#177;8.96)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79.58&;#177;6.95)μmol/L(P&;lt;0.01),γ-氨基丁酸的含量(51.04&;#177;7.8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8.21&;#177;7.26)μmol/L(P&;lt;0.01)。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失衡,为研究药物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脑性瘫痪患儿存在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肌肉的兴奋与抑制失调,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参与调节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平衡。探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的变化,为痉挛型脑瘫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01/2004-05按照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修订的标准,选择在本院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以同期住院的、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作对照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脊液中的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的含量108.67±8.96)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79.58±6.95)μmol/L(P<0.01),γ-氨基丁酸的含量(51.04±7.8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8.21±7.26)μmol/L(P<0.01)。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失衡,为研究药物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患儿钙、磷营养状况及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脑性瘫痪(脑瘫)患儿钙,磷代谢平衡及测定有关评价指标,及相互关系。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儿测量Ca,P代谢平衡指标及血清Ca,P,骨钙素(ALP),BGP有度和骨密度(BMD).结果 脑瘫患儿Ca,P代谢为正平衡,但每日骨Ca沉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瘫患儿净Ca,P沉积量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脑瘫患儿血Ca,P与对照组比较无区别(P>0.05),血清ALP,BGP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年龄段CP患儿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瘫患儿每日Ca,P沉积不足,骨密度减低,血ALP,BGP升高说明骨矿化不足,丹形成旺盛,骨重建活跃。  相似文献   

5.
脑瘫患儿血骨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血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的含量变化,分析它们与脑瘫病情、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脑瘫患儿和28例正常儿血清中的BGP、PTH、CT浓度。结果脑瘫组血清BG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重度脑瘫患儿PTH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而CT则低于正常组(P<0.05);同时发现痉挛型脑瘫患儿PTH含量高于手足徐动型,而CT则低于手足徐动型(P<0.05)。结论:脑瘫患儿血清PTH、CT异常,其异常程度与脑瘫类型、病情轻重有关;血清BGP升高提示脑瘫患儿骨形成活跃。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针刺对小儿脑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收集脑瘫患儿资料195例,年龄3个月~11岁,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予针刺、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不予针刺,其余相同,并对部分患儿进行了血流流变学和脑SPECF检查。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3.95%,对照组为58.24%(标准化后),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而且年龄、治疗时间和脑瘫类型不同对疗效有影响。血液流变学和脑SPECT检查结果也支持针刺对本病的治疗作用(P<0.05或0.01)。提示脑瘫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现代系统论观点出发,针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等系统,改善了患儿脑部病灶的血供和营养,促进了脑瘫尤其是痉挛型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脑脊液乳酸水平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其中感染组46例,非感染组80例,选择未手术的非神经系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126例手术患者在术后7 d分别测定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脑脊液乳酸(csf-LA )、脑脊液糖(csf-GLU )、脑脊液蛋白(csf-Pro )、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 )。将感染组按预后分为良好组、不良组和死亡组,分别在术后7、9、11、15 d时检测其csf-L A的水平。结果感染组csf-L 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感染组;非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不同时相的csf-LA与csf-Pro及csf-WBC显著相关(r=0.721,P<0.01;r=0.654,P<0.05),与csf-GLU不相关(r=0.125,P>0.05)。良好组不同时相的csf-LA明显低于不良组和死亡组(P<0.05),不良组在不同时相的csf-LA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结论脑脊液乳酸水平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诊断、疗效和预后中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磁脉冲对大鼠脑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电磁脉冲是一种高能非电离辐射,它涵盖的频谱极宽,对电子仪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损伤效应。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电磁脉冲可造成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并且影响其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形成。目的:观察电磁脉冲照射对大鼠海马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电磁脉冲组26只和对照组6只。方法:电磁脉冲组大鼠经电磁脉冲照射(6&;#215;10^4V/m,脉冲上升时间20ns,脉宽30μs,频率2.5脉冲/min,作用2min)后即刻,3,6,24,48h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剥离海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并以3^H标记的谷氨酸为配基进行放射性配基一受体结合实验。对照组麻醉处死前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②各组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和平衡解离常数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3h、6h可见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峰值(17.25&;#177;1.6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6&;#177;1.5)μmol/L,P〈0.05],谷氨酸含量也于上述3个时间点升高[峰值(13.67&;#177;O.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94&;#177;1.1)μmol/L,P〈0.05],两者含量均于照射后24h渐趋恢复,48h接近正常水平。3种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牛磺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也于电磁脉冲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升高,并于48h恢复。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于照后即刻明显升高(P〈O.05),照后24h明显下降,48h恢复至接近对照组。②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开始下降,照后3h下降最显著(P〈0.05),6h渐有恢复,48h恢复至正常水平;受照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于照后3h和6h显著下降(P〈O.05),24h渐有恢复,照后48h明显升高,超过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导致大鼠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升高;同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亲和力升高及受体密度下降。提示实验动物认知障碍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 )GM FM‐B (53.5±9.4)分、GM FM‐C (30.1±10.5)分都高于对照组患儿GMFM‐B(46.2±7.3)分、GMFM‐C(25.6±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 FM )FM FM‐B (22.8±9.3)分、FM FM‐C (20.4±4.9)分、FM FM‐D (22.0±5.7)分都高于对照组患者FMFM‐B(17.6±7.4)分、FMFM‐C(16.1±5.2)分、FMFM‐D(18.4±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0.05)。观察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神经功能修复,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观察组为34例全麻下胆囊切除术病人,分别在术前、术后3d和术后7d采静脉血测红细胞受体花环(P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R)。对照组32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术后3d RFER、NTERT较术前上升,RFIR较术前降低(P<0.01),RICR上升(P<0.05);术后7d RFER较术后3d升高(P<0.001),RCR、NTERT较术后3d升高(P<0.05),RICR、RFIR较术后3d下降(P<0.05);术前与对照组各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01);术后7d与对照组的RFER比较P<0.001。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胆囊切除后7d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11.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安春梅  侯敏  高建华 《现代护理》2004,10(11):1066-1066,1068
目的 为了缩短脑瘫患儿的卧床时间 ,促进SPR术后肢体功能改善 ,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质量 ,使患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回归社会 ,独立生存于社会。方法 对采用SPR治疗的 5 0例患儿分组进行回顾性对比。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30例 ,采用SPR术后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同步进行 ;对照组 2 0例 ,采用单纯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性别、年龄、病例数、肌张力痉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经过 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肌张力痉挛程度两组间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儿术后坚持训练的主动性比较P <0 .0 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患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 ,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针灸配合上田法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探索针灸配合上田法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运用针灸及上田法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上田法进行治疗,效果应用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经90d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和73.08%,观察组 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9,P<0.05),且两组治疗后综合评估分值对比差异有显性(t=2.15,P<0.05)。结论:针灸与上田法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缩短脑瘫患儿的卧床时间,促进SPR术后肢体功能改善,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质量,使患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方法对采用SPR治疗的50例患儿分组进行回顾性对比.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SPR术后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同步进行;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结果两组病人术前性别、年龄、病例数、肌张力痉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肌张力痉挛程度两组间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儿术后坚持训练的主动性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患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社区进一步康复的模式和途径。方法:45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GMFM和WeeFIM 评分均较干预3个月末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2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较干预3个月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dorsal rhizotomy , SPR)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对本院采用SPR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痪患儿51例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予以完美的术中配合,加上精心的术后护理,耐心指导,功能训练等。【结果】经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本组51例脑瘫患儿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As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临床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1例。【结论】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有效的康复训练与康复护理有利于SPR手术效果的巩固,是治疗脑瘫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以及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后对癫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脑瘫中心收治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32例,分为痉挛型脑瘫组(n=285)和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n=47),收集患儿围产期资料、头部磁共振检查,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寻找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及评估最常见癫痫发作类型。此外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按照患儿监护人意愿和脑瘫治疗团队建议分康复治疗+抗癫痫药物组(PT组) 23例、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抗癫痫药物组(SPR组) 24例,随访6月,按照恩格尔分级评定癫痫效果。测试患者术前,术后6月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结果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与痉挛型脑瘫组在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MRI检查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59. 6%); SPR组与PT组治疗6月后癫痫效果Engel分级及癫痫无发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R组智力评分高于PT组(P 0. 05)。结论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磁共振提示脑发育不良发生痉挛性脑瘫伴癫痫的可能性更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有治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儿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肉毒毒素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效果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脑瘫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采用BTX-A神经阻滞治疗肌痉挛,剂量为2-3IU/kg;对照组14例,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评定方法包括综合疗效分析,马若飞法,Ashowrth量表测定法,关节活动度测量和步态分析。结果:按马若飞标准评估, 治疗组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64.3%),前的Ashowrth分级和关节活动度也显优于后(P均<0.05)。步态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上肢肌群姿势及下肢步态明显改善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BTX-A肌肉注射疗法能有效地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肉痉挛,改善四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已在我国开展,为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开辟了途径。从1997~2000年对78例行SPR术后患儿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全组78例患儿,男50例,女28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8.4岁。其中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支气管痉挛1例,高热1例,腹胀、腹痛10例,尿潴留10例,下肢痛、无力50例,癫痫1例。方法:(1)脑脊液漏的护理:患者术后第一二天出现头晕、呕吐胃内容物,及时报告医生,拆开伤口后发现有脑脊液渗出,即采取头低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