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小球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8例成人肾脏的300个肾小球。1、存在长输入小动脉型和短输入小动脉型两类肾单位。长输入小动脉长度为851.29±167.26μm,直径29.68±1.61μm,其输出小动脉直径21.08±1.06μm,输入和输出小动脉直径比1.41:1;短输入小动脉长度为196.43±69.29μm,直径27.63±1.06μm,输出小动脉直径18.24±0.88μm,直径比为1.51:1。2,肾小球是由小球内小叶微动脉、毛细血管两小叶、小叶间交通支和小叶输出血管构成的球形体。小叶可区分出亚单位。3,所观察的300个肾小球中,仅1个为一支输入小动脉和两支输出小动脉。  相似文献   

2.
成人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死后48小时以上的两个成人肾脏,用ABS的丁酮溶液灌注。于不同部位取下数小块肾组织(约为0.3×0.5×1cm~3),置20%的盐酸和10%的胃蛋白酶中腐蚀消化。在解剖镜下选择有完整肾小球的分支,经脱水或自然干燥后,切取2~3mm的小分支,粘在小铜片上,经真空喷镀仪镀金后,用日立-500型电子显微镜的扫描附件进行观察。观察到两种毛细血管类型的肾小球:第一种是由多数有吻合的毛细血管袢组成的球状肾小球;第二种是由多数长短不等、粗细不同有轻度弯曲的毛细血管分支组成的菊花状肾小球。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脉各为一支,未曾发现一个肾小球有双支输入小动脉者。也未见到二支或二支以上输出小动脉的肾小球。输入、输出小动脉绝大多数自小球门出入,只见个别肾小球,其输出小动脉自小球门的对侧离开肾小球。在输入小动脉与输出小动脉之间未发现有吻合支存在。除少数输入小动脉的起始处外,大部分输入小动脉的起始处和入球处未见明显的狭窄现象。  相似文献   

3.
绵羊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只绵羊的左右肾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绵羊肾小球血管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和混合型。极少数肾小球上有两支出球小动脉。在两支出球小动脉之间偶见血管样。有出球小动脉有分支。在肾小球的血管极处,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网孔小且密集。  相似文献   

4.
犬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6只犬的左、右肾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肾小球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菊花型和混合型。在有的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或邻近的两出球小动脉之间,有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血管吻合支存在。在肾小球的血管极处,即肾小球旁器所在部位,非血管成分被腐蚀,但清楚地显示出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立体构型,表现为管径粗、网孔小、网眼密,血管分布近似三角形。这种构型特点,与该部位血流速率快、流量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酯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研究了兔和大鼠眼睫状突血管丛构筑,初步结果如下:1.兔睫状突血管丛有大、中、小3种类型。3个1组,每眼有21~23组。大睫状突血管的长度约为2,000~2,100μm、宽100~150μm、厚350~400μm;中等的长1,200~1,300μm、宽50~70μm、厚300~350μm;小的长850~900μm、宽30~50μm、厚150~200μm。2.兔睫状突血管丛由输入小动脉、毛细血管丛和输出小静脉构成。输入小动脉有多支,起于睫状动脉,从睫状突虹膜面进入睫状突血管丛,分支成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直径约  相似文献   

6.
猪肾出球小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个猪肾血管ABS铸型标本中,观察了900个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具一支出球小动脉者占94.7%,有2-3支者占5.3%。所有出球小动脉均由肾小球血管极穿出,出球后的走向与皮质层次有关。由浅层皮质至髓旁皮质,出球小动脉的内径逐渐增大,各层之间有显著差异。在髓旁皮质中,有18%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大于其入球小动脉。  相似文献   

7.
成人小肠绒毛血管构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鲁宏  许新复 《解剖学杂志》1997,20(3):218-221
用ABS血管铸型剂对4例正常成人新鲜小肠标本作血管腐蚀性铸型,进行双目立体解剖显微镜及电镜观测,结果显示:成人小肠绒毛血管丛构型不同于传统理论,它由输入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及输出小静脉组成。输入小动脉既可从肠腺周围血管丛发生,也可直接由粘膜下动脉发出,输入小动脉呈现直小血管特征,部分具有门静脉性质。小肠绒毛输入小动脉管径存在解剖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补充胎儿十二指肠浆肌层及黏膜下层的血管形态学资料。方法 采用组织透明揭层铺片、组织切片及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三种方法 ,观测 6 0例足月新鲜胎儿十二指肠壁浆肌层及黏膜下层的血管构筑形态。结果 浆膜及纵行肌层毛细血管网主要由直动脉的长支、短支及参与构成黏膜下毛细血管丛第一级血管网的小微动脉发出的返支构成 ;环形肌层毛细血管较稀疏 ,相互连接成长条形血管网 ,毛细血管局部可膨大为窦状 ;黏膜下层毛细血管丛由三级血管网构成。结论 黏膜下层的小动脉为十二指肠器官内血液供应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以解剖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测了豚鼠肝内胆管和血管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法取代铸型15个。铸型显示豚鼠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相伴而行,二者分支型式和分叉角相似,均为主侧支型分布,依所在肝叶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主支有7~11级不等。主支多为二分叉型,分叉角平均为52.4°±13.05(N=158)。各级主支都发出许多细小侧支,侧支与主支的夹角多为90°。豚鼠的整个胆管树均有明显的血管丛缠绕。依胆管径的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的胆管周围血管丛:胆管径大于95~100μm 时,其胆管周围血管丛呈网鞘样;胆管径小于95~100μm 时,其胆管周围血管丛是纵行小动脉性的。测量了78支血管丛,其长度范围为2000~4000μm 的占79.5%,依纵行小动脉的起源和行程可以断定其血流方向与其围绕的胆管内胆汁流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研究了6例成人胰腺内胰岛的微血管构筑,结果发现,成人胰岛由小叶内动脉的分支-胰岛输入血管供应,根据其首先到达胰岛的部位不同将胰岛分为三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所有胰岛的输出血管-胰岛-腺泡门脉血管均为连续型门脉血管;约1%的胰岛,其输出血管除形成胰岛-腺泡门脉血管外,还可形成胰岛-胰岛门脉血管而到达附近的小胰岛,形成小胰岛毛细血管球。  相似文献   

11.
胎儿横结肠的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组织透明揭层铺片,组织切片及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三种方法,观察了足月新鲜胎儿横结肠肠壁的微血管构筑,血管配布可分为四个层次,浆肌层血管丛主要由缘动脉的长支,短支及粘膜下丛一级血管网发的返支构成,环行有层血管丛有特定的构筑形式,依次形成肌束间,肌束内及肌纤维血管,肌纤维血管呈细小的波浪状称为蚓状血管,粘膜下层血管丛呈“层状”分布,形成三级血管,其一级血管网为结肠器官内血管三维空间联系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2.
成人小肠的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临床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血管构筑解剖基础。方法:对8例正常成人小肠标本采用ABS血管铸型、硫酸钡墨汁混悬液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进行血管研究。结果:三种方法结论一致,空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三支(两长支、一短支),回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二支(长、短各一支),空—回肠段呈移行改变,直动脉在进入肠壁之前可见吻合现象。直动脉的长度、内径及肠壁血管密度(支/cm2)均存在解剖部位的差异性(P<0.05)。结论:小肠血管构筑有其规律性,血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兔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特征.方法:将兔一侧股动脉结扎,另一侧设为对照组.1周后动物被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iNOS及eNOS的表达.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iNOS的表达很低,在生长的侧支血管iNOS的表达显著上调,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8倍.其表达在血管壁的各层可见.正常小动脉血管eNOS的表达呈现一定基础水平,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呈强阳性,集中在内皮细胞,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2倍.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iNOS的表达上调,上调的iNOS和eNOS可能通过生成NO,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炎症的形成,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硷性磷酸酶示内皮法,对15例SD系大鼠海马内部的微血管构筑在光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大鼠海马内部各区各层的血管分布与其神经组织构筑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从血管的排列可辨认海马内部各层。CA1区锥体层血管密度最低,而其腔隙分子层血管密度最高,辐状层血管相互平行排列且与海马裂垂直。在CA2及CA3区交界处有恒定的小动脉及其分支出现,CA1与CA2区移行处锥体层硷性磷酸酶反应可见明显差异。此外还观察到丰富的血管吻合,微动脉及微静脉的吻合支可通过海马的几层或全层。并且讨论了神经组织构筑与血管排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用测微目镜测量了31侧大鼠股动、静脉的外径,比较其生前,死后及灌注防腐液后的变化、并对53侧胎儿的大隐静脉及股动、静脉灌注前后的血管外径进行了测量和比较。死后未经灌注的血管与活体的血管外径近似;而灌注后上述血管的口径均有明显增大。根据回归方程提供了胎儿灌注前微小动脉外径的估算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的血供及兔内耳的动脉供应。方法:对6只兔角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内部血管进行观察,对另6只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的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兔面听神经复合体横断面可见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兔每侧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有2~4支小动脉进入内听道,互相吻合。结论: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段内部血管与周围血管相联系,共同营养神经,并进入内听道供应内耳。  相似文献   

17.
以形态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了10例正常成人肾的肾小球结构参数,在扫描电镜和光镜下测量了300个肾小球直径,50个肾小球的表面结点数、结点间距、毛细血管直径以及不同直径毛细血管比例,并进行了相应计算。实验结果:正常成人肾小球直径平均为159.74±10.21μm;每个肾小球约有340个结点,620支毛细血管;一个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长度约为17,300μm,总面积500,000μm~2,总容积1,260,000ηm~3;毛细血管容积约占肾小球容积的60%。从入球小动脉到出球小动脉血流平均经过9次毛细血管结点。本文讨论了诸参数的可信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盲肠微循环提供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墨汁灌注组织切片、揭层透明、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30具胎儿尸体盲肠微血管构筑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盲肠浆肌层在系膜缘侧毛细血管网眼呈与盲肠长轴平行的矩形,而靠近对系膜缘侧的毛细血管网眼多为不规则的五边形;环肌层可见环行肌束间动脉多呈"叶脉状"分为二支,分支间有横行粗短的多曲状吻合支,并由吻合支发蚓状血管;黏膜下层血管较粗网眼密度低。黏膜的毛细血管围绕结肠腺构成毛细血管丛,腺周毛细血管围成椭圆形,腺口毛细血管环均呈四边形。结论胎儿盲肠各层毛细血管网眼形状和密度均有所不同,说明盲肠血供存在部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胎儿甲襞血管的发生和形成 ,为认识生理性血管形成和病理性血管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胎儿 (5~ 9月胎龄 )甲襞皮肤血管的超微结构。结果 :5~ 9月龄胎儿甲襞皮肤血管的超微结构呈现出由新生幼稚到初步成熟的过程。每一例胎儿的标本都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再由毛细血管分化为细静脉、细动脉。 5~ 9月龄胎儿甲襞皮肤中最原始的血管前体 ,只是在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之间出现隙、溪、池 ,进而形成一个没有内皮细胞围绕的腔隙 ,称之为“毛细血管前腔隙”。进而形成不成熟的毛细血管。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在超微结构上仍残有毛细血管前腔隙的一些结构。结论 :胎儿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有以下特点 :(1)管壁细胞结构很不发达 ;(2 )内皮细胞发育不同步 ,最初微丝占据很大空间 ,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出现较早 ;(3 )平滑肌纤维出现很晚 ,发育不良。在细动脉、小动脉、小静脉的管壁 ,很少出现典型的平滑肌细胞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系统观察57例健康人口服灵芝(灵芝多糖体55mg/片)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服药前后大、小动脉血压无显著变化;口服灵芝3天后输入枝口径及输出枝口径均有明显扩张;管袢密度、红细胞流速增加不显著。口服灵芝7天的动态变化显示,服药8h后输入枝、输出枝口径即有显著扩张,第7天管袢密度开始明显增加。服用不同剂量灵芝(2片、4片、8片,3次/日)3h后,管袢密度、输入枝、输出枝口径、流速均有增加趋向,但P>0.05,其中8片组管袢口径、管袢密度有显著增加(P<0.05),但红细胞流速却有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连续、适量(2片,3次~4次/日)服用灵芝,可显著改善微循环灌流量,从而改善和保护组织及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