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 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 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
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眶上裂为位于眶尖部和海绵窦前部之间的一个重要骨性裂隙 ,内侧与视神经管毗邻。眶上裂区范围小 ,结构多 ,是颅底穿行神经最多、最复杂的区域。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均经此入眶 ,损伤后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尽管有关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 6] ,但作为两者交通的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7~ 8] 。Morard等[7] 称眶上裂区为颅底显微解剖研究中的一块“无人大陆” ,并于 1 994年首先对眶上裂区显微解剖进行了报道。近年来 ,随着学科渗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使临床医师逐渐地涉足这一领域而施行眶上… 相似文献
3.
4.
眶上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SOF)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标本SOF骨性结构;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①sOF外侧壁上、下半边夹角144.27°±20.03°;②泪腺神经距SOF外侧端(4.17±1.70)mm;③动眼神经上支至SOF内侧壁(1.83±0.62)mm;④滑车神经紧贴Zinn腱环外侧人SOF;⑤眼上静脉海绵窦段具有静脉窦结构。结论: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的观测,对临床开展SOF区手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区巨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田继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17(3):275-277
视神经管及眶上裂为颅眶沟通的2个重要骨性孔隙。视神经及眼动脉经视神经孔出入眶,而所有通过海绵窦的脑神经及眼静脉均经眶上裂出入眶。虽然关于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报道许多[1~8],但作为两者交通的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区的系统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9... 相似文献
7.
8.
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其分布特点及预防损伤的手术方法。结果:①按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眶上神经可分为外侧支(深支)、内侧支(浅支);②外侧支包含眶上神经主干和多数分支,以2-3支从眶上孔发出,或以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2-3支。67.7%的内侧支为细小分支,22.3%为单一束支;③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外侧边界可走行在上颞线上,外侧支主干分布在上颞线及其内侧(1.6±0.2)cm范围内。结论:(1)眶上神经位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颞线连线间的区域内;(2)在额部除皱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避免在上述区域内的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分离可预防眶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逆行颧眶动脉蒂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逆行颞区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尸标本30侧头面部颧眶动脉进行肉眼解剖;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响血管造影(DSA),观察颧眶动脉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分析。结果: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颞浅动脉分支的额支和颧眶动脉相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外径平均在1.0mm以上。结论:颞区皮瓣可被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且在颧眶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存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供血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穿支血管的起源、数量和分布特征,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经眶外侧锁孔入路观察,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的穿支血管平均5.2支,其中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0-2支)占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穿支总数的16.7%,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的(1-4支)占83.3%;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每侧发出1-3支不等的穿支血管供应视交叉侧方,平均每侧1.7支,属于视交叉侧方的专线动脉;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结论熟悉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注重眶外侧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疾病时加以保护,对于减少视觉传导通路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眶内眼神经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影像检查和眶内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对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的位置、走行和毗邻进行观测。结果: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均经眶上裂人眶。额神经发出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内外支,鼻睫神经与眼动脉伴行,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结论:火棉胶连续切片能够准确显示眶内眼神经的分支、走行,对影像诊断和避免手术损伤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 ,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 ,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8.1~ 18.5mm ) ,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 :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 3 .0支 (2~ 6支 ) ,颈内动脉 2 .1支 (1~ 5支 ) ,后交通动脉 3 .2支 (3~ 6支 ) ,基底动脉 1.4支 (1~ 3支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 (11.4± 2 .7)mm (6.1~ 17.6mm ) ,第 1间隙面积为 (4 4 .8± 3 .4)mm2 (7.0~ 10 0 .8mm2 ) ,手术可通过第 1间隙或 /和第 2间隙进行。结论 :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 ,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正> 临床上为解除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以及对上颌的部分牙齿、上颌窦,上颌骨前部、下睑、睑下区、鼻外侧、上唇等手术常用眶下神经及其在管内的分支阻滞。但有时进针难,既或刺入眶下管内,收效却不显,为此我们对96例颅骨(192侧)的眶下孔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鼻翼和口角标记定位眶下孔和颏孔,为颌面外科手术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3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解剖暴露眶下孔和颏孔。眶下孔和颏孔测量点为各自中心点,鼻翼测量点为鼻翼外侧下脚。测量两侧眶下孔、颏孔、鼻翼及口角之间的距离,眶下孔和颏孔最大径,鼻翼至经眶下孔垂直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经鼻翼水平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鼻翼直线距离,口角至经颏孔水平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经口角垂直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口角直线距离。结果:眶下孔定位在鼻翼上方(13.9±3.6)mm,向外(6.7±2.8)mm处;眶下孔与鼻翼间直线距离为(16.4±3.2)mm。颏孔定位在口角下方(20.6±2.9)mm,向内(3.4±3.1)mm处;颏孔与口角间直线距离为(21.7±3.3)mm。结论:以鼻翼和口角为标记定位眶下孔及颏孔位置,有助于临床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7~1992年共收治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9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在发病72小时以内手术者10例,72小时以后手术者4例。均行胰腺被膜多口切开减张,松动胰床,腹腔灌洗。本文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特点,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手术适应症等,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相似文献
18.
视神经管与眶上裂是眼眶与颅腔间的重要通道,与鼻旁窦、鼻腔关系紧密.管、裂内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周围结构复杂,多变异.在经鼻内筛窦蝶窦、经眶及经翼点入路的视神经管减压术都要求术者熟悉这些解剖关系,因此,这一区域越来越被耳鼻喉科、眼科和神经外科医生重视.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神经管的形态,管内的结构以及管周的毗邻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癌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23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多种外科手术,对所有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58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其并发症出现率为24.58%,其中有10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为上肢活动受限,其概率为4.24%,11例患者为患侧上肢水肿,其概率为4.66%,16例患者为皮下积液,其概率为6.78%,18例患者为皮瓣坏死,其概率为7.63%,3例患者为腋静脉损伤,其概率为1.27%。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术后引流、腋窝的加压包扎以及手术操作的不当是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呵护,以此来完善每一个细节,以便于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为临床Tipss术中避免并发症的产生提供解剖学基础。作者解剖了30例离体肝脏标本,观察了门静脉与肝管、肝动脉的毗邻关系及管径的大小。结果认为:门静脉分叉部完全位于肝包膜内占46.7%;肝管、肝动脉与门静脉攀附伴行,在右后叶静脉及右后叶上段静脉,动脉多位于静脉的上方,肝管位于后上方或后方。Tipss术中,在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后叶支或右后叶上段支间建立通道时,导管头端向后或后上方刺入,而在门静脉分叉部的穿刺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腹腔内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