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阳  孙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42-1043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应用于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实施开胸手术患者按照手术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毕患者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在关闭胸腔前,在腋中线肋骨下缘处,切口上下各2~3个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术毕接静脉镇痛泵,记录镇痛(VAS)评分和镇静(Ramsay)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输注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是较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PCIA组(A组,n=30)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组(B组,n=30).记录术后VAS评分、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和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应时间点的SpO2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单用氯诺昔康PCIA相比,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0例胸腔镜术后镇痛患者分为两组:联合镇痛(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和单一镇痛(静脉自控镇痛)组。评估两组4h、24h和48h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评估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程度。记录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4h的疼痛评分、镇痛满意度及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有差异(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单一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开胸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8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和神经冷冻组(Ⅱ组),静脉镇痛组行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后者采用北京库蓝公司JT-1型冷冻治疗仪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瓶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以VAS评分判断两组术后胸部切口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冷冻组术后72h内VAS评分(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PCIA,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肋间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对老年开胸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神经阻滞(A 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B 组)和氢吗啡酮静脉镇痛(C 组),每组32例患者。术后行经静脉自控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不佳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 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B 组术后 MMSE 评分高于 A 组和 C 组,VAS 评分低于 A组和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术后 MAP、HR 比 A 组和 C 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比 A组和 B 组 RR 更快、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在老年胸外科手术后能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金鑫 《中原医刊》2011,(3):92-93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乳腺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Ⅰ组)、PCIA(II组)两种镇痛方法。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T0、T1时刻的疼痛评分、MAP、HR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评分、SpO2变化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弥补了PCIA早期镇痛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开胸手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方法:将4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关胸前由术者行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术毕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B组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在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PCIA)开始后2、4、6、8、12、24、48、72h观察记录镇痛(VAS评分)和镇静(Ramsay评分)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静止及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舒适状态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下降,B组PCA按压次数比A组上升(P<0.05);两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排气时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围术期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 )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 ,注射时间10 min ,并于关胸前选择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传统PCIA的B组(n=40)于切皮前10 min输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运用舒芬太尼行PCIA。分别于术后2、4、6、12、24、48 h各时间点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VAS )镇痛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实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发应。结果与B组比较,A 组VAS镇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 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术后传统PCIA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结果 MA组与RP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1、6 h MA组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RP组(P<0.05);术后1、6、24 hMA和RP组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嗜睡在MA组和RP组均显著少于P组(P<0.05);PCA药量消耗MA与RP组均显著低于P组(P<0.05),而MA组的消耗量又明显低于RP组(P<0.05)。结论 MA组、RP组与P组相比镇痛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开胸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以下简称静脉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组(简称肋间组)、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组(简称冷疗组),三组均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肋间组关胸前在切口处注射4m L 0.75%罗哌卡因,冷疗组与肋间组做相同处理,且于术后24小时内给予切口局部间断冷疗,观察3组患者术后3h、6h、12h、24h、48h的VAS评分、镇痛泵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静脉组相比,肋间组和冷疗组在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冷疗组较肋间组在术后6h、12h、24h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镇痛泵的自控按压次数的比较上,冷疗组在术后3~6h、6~12h、12~24h较静脉组与肋间组均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冷疗组术后肺不张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小。结论切口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的方式能够在48h内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