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家属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PICU收治的814例患者及探视家属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88例和循证组4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探视模式,循证组从探视时间、探视流程、安全管理、家属教育和患者探视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探视家属的探视满意度评分和探视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循证组探视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探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建立的PICU家属探视制度可有效减少探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探视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状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采用SBAR沟通模式,制定并实施“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表”,规范神经外科监护室交接班内容及过程。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共检查412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72例;实施后检查434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交接班耗时缩短8分钟,医生与护士对交班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规范了交接班内容,提高了交接班的质量,减少和杜绝了医疗护理缺陷和隐患,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汉市某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关怀需求,制定相关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2例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126名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探视需求、入住RICU后担心的问题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患者家属(P〈0.05);患者及家属均有探视的要求,并建议实行放宽条件的限制式探视制度;患者希望护理人员更多的陪伴,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结论:护理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注重细节管理;医院要实施人性化的探视管理制度,从多方面关注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在家属探视期间的护理干预。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ICU 33例清醒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2年12月ICU 40例清醒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探视期间进行简单介绍,家属有疑问时给予回答;观察组在家属探视期间主动向家属介绍患者当日监测指标及护理注意事项等,2组均不涉及病情及治疗主张,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ICU护士利用探视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灵活执行探视制度,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联合标准沟通模式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36例在儿科住院的患儿及56名儿科医护人员(医生23名、护士33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21年4—9月住院的31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住院的31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病情监护方法、医患沟通和医护沟通模式;观察组建立PEWS联合标准沟通模式,采用PEWS进行病情监护,分别采用SBAR医护沟通模式、CICARE沟通模式进行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比较PEWS联合标准沟通模式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患儿病情的掌握水平及护士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患儿住院日。结果 PEWS联合标准沟通模式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患儿病情的掌握水平及护士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均优于实施前(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儿住院日更短(均P<0.05)。两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探视期间与家长有效沟通对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6月202例患儿家长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78例患儿家长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简单沟通,家长询问时给予解答,观察组实施探视期间的有效沟通,出院时对两组家长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探视期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家属对探视的需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翠侠 《右江医学》2003,31(3):308-30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家属对探视的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法。结果 医院目前的探视制度不能满足患者家属对探视的需求。结论 适当地放宽探视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既可以满足ICU患者家属对探视的需求 ,又可有效地促进ICU病房的合理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刘丽 《大家健康》2014,(7):249-250
目的:探讨影响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寻求最优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患者共688例,将其按照入院日期随机分为两组。医院于2013年4月进行护理模式改革,对照组中的335例患者均接受改革前的护理治疗,观察组中的353例患者皆接受改革后的护理治疗,对比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分析影响肝胆外科工作质量的原因。结果:护理改革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由改革前的89.25%上升到93.77%,投诉率由改革前的4.18%降低到1.98%,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素质较低且人员配备数量不足、护理人员不善于处理医患关系、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等都是影响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的突出因素。对此,医院在护理方面应该加设专业护工数量、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提升护理水平与交际能力,处理好医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护理投诉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降低住院小儿输液纠纷投诉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小儿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将这些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有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投诉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投诉率为62.5%,观察组投诉率为2.0%,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住院小儿输液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小儿患者家属的投诉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爱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52-153
目的分析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50例烧伤患者作为参考组,观察期护理安全隐患,探讨有效的对策,选取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50例烧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安全事件、护患纠纷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参考组,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的观察及监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雪 《中外医疗》2012,31(18):132+134-132,13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分析我科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具体措施,将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相比较。结果实施前,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2.O%,实施后,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9.0%,两组比较,实施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实施效果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了基础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确保了护理安全,密切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家属探视需求的调查及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ICU患者家属47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ICU患者家属4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家属仍以以往探视工作的程序进行探视。观察组患者家属遵循相应探视安排进行探视。结果观察组感染率(4.26)%、满意率(91.4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院通过对探视工作的调查,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改善医患纠纷,从而使ICU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改革CCU探视管理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探视管理制度.并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CCU、住院时间≥3天的710名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12月的800名家属作为观察组,比较2012年和2013年CCU的护理投诉事件、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满意度、表扬次数、院内感染和每季度细菌监测不合格数.结果 与2012年比较,2013年的患者满意率、满意度、表扬次数显著升高,投诉事件明显减少(P<0.05).结论 以人为本的探视管理制度从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实际感受和承受能力考虑,强调人文关怀,使制度更加符合人性,符合了“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杨峰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193-194
目的:探讨身体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160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语言沟通模式,对照组在语言沟通模式基础上强调身体语言沟通,比较2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患儿家属对诊疗技术及医护态度的满意程度。结果:常规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完全接受为36.3%,完全抵触为15%,患儿家属对诊疗技术及医护态度的满意度为77.5%;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完全接受为47.5%,完全抵触为5%,患儿家属对诊疗技术及医护态度的满意度为9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适当的身体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身体语言沟通融合到常规临床工作中,可有效增强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提高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冠心病监护病房收住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94.20%和73.9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使用人性化护理,能明显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矛盾,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6.
蔡夺 《吉林医学》2013,(30):6377-6377
目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病房管理秩序,避免医患纠纷,降低感染的风险。方法:选择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简单沟通,患者家属询问时给予应答。试验组加强探视护患有效沟通。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护患有效沟通,减少家属探视,降低烧伤病房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服务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针对护患关系较紧张的现状,对我院儿科的护理服务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革,提高护理服务的规范性,构建护患间的和谐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由之前的93.4%提升到99%以上,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也由86.4%提升为100%,护理的并发症以及患者投诉率都为0。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获得了患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科开放病房住院患者家属对病房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的促进。方法:对6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家属在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初期、住院期间及疾病康复期实行相应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患者出院时由家属或患者填写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结果:患儿住院满意度由72.60%提高到95.7%。家属住院满意度由80.00%提高到94.50%,电话回访成功率由38.4%提高到75.5%。结论:对精神科开放病房住院患者家属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陪护精神病房对探视人群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方法:将传统的每日分段探视(早上9:30~11:00,下午3:30~5:00)管理法调整为每周2次集中探视,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1个病区实践应用,规定每周三、六为探视日,鼓励探视者尽量集中在这2天中的某一天来院探视,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评估实施效果。结果:实施集中式探视管理模式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病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干预前后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属病耻感比较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陪护精神病房中应用集中式探视管理模式,能同时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采用远程探视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探视模式的不同,将2021年7月至9月收治的73例患者纳入无探视组,将2021年10月至12月收治的74例患者纳入远程探视组。无探视组患者在ICU住院期间不能与家属进行任何形式的探视,而远程探视组患者与家属可通过微信视频进行预约定时探视。比较两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及右美托咪定使用量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ICU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远程探视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探视组(P<0.05),右美托咪定用量显著少于无探视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住院时间长、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高、内科疾病均是ICU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进行远程探视是ICU患者发生谵妄的保护因素(P=0.007)。结论 探视模式是患者发生谵妄的重要影响因素,ICU实施远程探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减少ICU相关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