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2.0 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00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并分析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平均心室率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其平均心室率〈60次/min,且心室率清醒时恢复不明显(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6例出现头晕、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动态心电图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及临床症状,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分析晕厥患者是否有窦性停搏,长R-R间期(>=3.1s).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头晕、黑蒙、晕厥是否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关.结果 共24例患者,A组14例(58%),B组10例(42%).A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1-7.2s);B组:心房颤动,长R-R间期(3.2-6.8s).结论 头晕、黑蒙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晕厥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琦  鲁国权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49-1249,126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晕厥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有晕厥病史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嘱其尽量促使晕厥发作并记录发作时间。结果45例(60%)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其中14例(18.67%)出现晕厥发作,14例晕厥患者中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9例,快速型心律失常5例,晕厥发作时间与检出心律失常时间一致。14例晕厥患者中,长R-R间期〉3.0s,共31次,其中16次发生晕厥,而长R-R间期〈3.0s者142次,无一例发生晕厥。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获得可靠的病因诊断。临床对发作性晕厥患者有必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8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38例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分及〉160次/分,长R—R间期〈2.5秒及/〉2.5秒,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中长R—R间期476次,白天88次(18.4%)、夜间388次(81.6%);平均心室率〈60次/分26例、≥60次/分12例;长R—R间期〈2.5秒14例、≥2.5秒24例;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22例、不相关16例。38例中12例有头晕、黑曚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最长的R—R间期均1〉2.5秒,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期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41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分心房纤颤106例(占75%)为A组,窦性节律伴心律失常35例(占25%)为B组,分别比较两组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A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01,p<0.05), B组最慢心室率、≥2.5s的R-R间期均值大于A组有显著差异(p<0.005),B组≥2.5s的R-R间期中12例(占67%)与睡眠无相关性。结论 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及频率与不同的病因、基础心律有关,为指导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张宏宇 《中外医疗》2008,27(13):103-10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长R-R间期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表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85例(77.27%)、窦性停搏33例(30.00%)、窦房阻滞15例(13.64%)、房室阻滞17例(15.45%)。快速性心律失常: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27例(24.55%)、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23.64%)。A型和C型患者24h总心搏数〈8万、平均心率〈50次/min、最高心率〈90次/min,绝大多数最低心率发生于23:00~5:00,以35~40次/min居多。B型患者因有反复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其24h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并不低于一般监测人群。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晕厥与长R-R间期有明确的相关性,动态心电图能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余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978-98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方法将9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按照有无晕厥的临床症状分成2组,对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晕厥组相比,晕厥组Q-Tc间期延长([447.58±25.48)ms(428.64±20.22)ms,〈0.05];T波峰-末间期心率校正值(Tp-ec)间期延长([118.43±17.65)ms(98.41±14.98)ms,〈0.01];左室流出道梗阻多(45.0%17.3%,〈0.01),有家族史者多(40.0%10.7%,〈0.01),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75.0%22.7%,〈0.01)。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明显高于无晕厥组([2.18±0.24)ms(1.91±0.20)cm,〈0.01]。结论 Tp-ec间期延长、左室流出道梗阻、Q-Tc间期延长及严重心律失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及差异.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常规心电图诊断阳性36例,阴性32例,阳性率为52.94%,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41例,阴性27例,阳性率为60.29%,2种心电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在室性与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与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而室性与房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佳,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丽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27-3029
目的 评估频发房性早搏(permature atrial complexes,PACs)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AF)及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因心悸、眩晕或晕厥入院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记录18个月内的NAF及不良事件(缺血性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结果 根据患者Holter检查记录的PACs次数将患者分为2组,频发PACs组患者年龄较高,左房较大,射血分数较低。18个月后,频发PACs组患者NAF(29.2%vs9.0%,P〈0.05)及不良事件(34.4%vs19.4%,P〈0.05)发生率高于无频发PACs组患者。Cox回归分析也显示,频发PACs是NAF及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频发PACs可预测患者的AF发生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大体重患者在冠脉CTA前瞻性序列扫描中运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评价X线吸收剂量及临床应用。方法40例体重指数(BMI)24的患者在冠脉CTA检查中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心率70次/分时,扫描范围为20%-80%R-R间期,设60%-80%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范围;心率70次/分时,扫描范围为20%-80%R-R间期,设35%-55%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B组20例均选用20%-80%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比较两组病例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平均辐射剂量(6.91±2.78),B组为(10.43±3.36),A组比B组减少了33.77%的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前瞻性序列扫描中运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大体重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魏炜  刘加力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55-1856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芪参益气组和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P-R间期、R-R间期及24 h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P〈0.01),普罗帕酮组减少房性早搏的效果比芪参益气组更明显(P〈0.05),两组减少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芪参益气组提高心率变异性比普罗帕酮组更显著(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方法人选240例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24h内记录患者病史,并行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心衰患者中并发房颤153例(63.75%),房颤组与窦律组的LDL水平[(1.96±0.77)mmol/Lvs(2.38±0.93)mmol/L,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水平与LAD、年龄及FT3有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263、-0.225和r=0.295.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2.57mmol/L对应着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OR:0.302,95%CI:0.114~0.803,P=0.016)。结论过低的LDL水平可能增加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3例心心房颤动动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Lorenz散点图测量心房颤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点集中最短联律间期,并采用逆向技术确定该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右心室心尖部的联律间期最短,测量值分别为(380±55)、(394±58)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4.89,P<0.01;t=5.61,P<0.01;t=3.90,P<0.01;t=5.99,P<0.01);右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2.18,P=0.03;t=3.09,P<0.01;t=2.07,P=0.04;t=3.11,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心尖部较易发生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可能与病理生理及心尖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胡志永  郝金凤  郑秀芹 《河北医学》2014,(11):1830-1832
探讨心电图在颈心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选取的197例不合并其他疾病的单纯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病分型,并对其颈椎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窦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交感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不同,作为一种简单、经济的检查方法,心电图对颈心综合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