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丽虹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607-2607
目的 探讨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月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88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4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观察组给予利巴韦林和蓝芩口服液.观察两组发热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溃疡显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疱疹消退时间和口腔溃疡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芩口服液能够显著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皮疹症状,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2月之间于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80例,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消毒隔离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卫生与防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观察临床结局。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疱疹样皮疹、发热等为主,经过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干预,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口腔溃疡与皮肤疱疹消失,疗效理想,发生心肌炎并发症者接受治疗后好转,最终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6.1±0.3)d。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临床上应结合发病特点与患儿的症状表现,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康复,使疾病传播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炎琥宁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188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炎琥宁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口咽部疱疹或溃疡消退时间、手足肛周皮疹消退时间;比较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81%,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7,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口咽部疱疹或溃疡消退时间及手足肛周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2,8.933,9.368;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31%,低于对照组的1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5)。结论炎琥宁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发热消退时间、口咽部疱疹或溃疡消退时间及手足肛周皮疹消退时间,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疗效优于单用利巴韦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B组患儿接受炎琥宁治疗,C组患儿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比较三组患儿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比较三组患儿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结果 C组患儿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比A组、B组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以热毒宁注射液0.7 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8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为5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部红肿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咽部红肿消退时间及总病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良好,能加快疱疹消退、缩短病程,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457-1458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热程、皮疹/疱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热程、皮疹/疱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病程,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80例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04~2016-06期间收治的160例HFMD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观察组采取利巴韦林气雾剂+蒲地蓝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皮疹、口腔疱疹、发热)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5%(77/80)较对照组85.00%(68/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口腔疱疹、发热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25%(9/80)与对照组8.75%(7/8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FMD患儿采取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疗效显著,可加快皮疹、口腔疱疹、发热等临床症状消退,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73-37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食欲好转时间、出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期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期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给予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愈时间、症状(发热、疱疹、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观察组发热、疱疹、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期,可缩短治愈时间及症状消退时间,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结合临床治疗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防控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34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67例)和综合组(67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综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疱疹或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综合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疱疹或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等显著少于常规组,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结合临床治疗有助于提高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促进其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种中药制剂联合应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痰热清联合喜炎平及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标准的6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退热、补液、支持和加强护理等综合治疗。治疗组每日静点痰热清注射液及喜炎平注射液,并给予康复新液口腔含服并外擦手、足、臀部皮疹;对照组每日静点病毒唑针剂,并给予阿昔洛韦乳膏涂擦皮疹,两组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体温下降及口腔疱疹、皮疹消退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P<0.01)。治疗组患儿热退时间、口腔疱疹及皮疹消退时间、可进食时间分别为2.0±0.8天、3.1±1.1天、2.0±0.8天,对照组患儿热退时间、口腔疱疹及皮疹消退时间、可进食时间分别为4.1±1.3天、5.0±0.8天、4.0±0.6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6、-13.983、-20.192,均P<0.01)。结论痰热清联合喜炎平及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连用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肌内注射干扰素,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7d,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2.17±0.39)d,溃疡消退时间(2.2±0.52)d,手足疱疹消退时间(2.3±0.4)d,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3.56±0.45)d,溃疡消退时间(3.1±0.65)d,手足疱疹消退时间(4.5±1.1)d,治疗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刘宇  徐萍  孙伟 《现代保健》2013,(24):134-13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诊断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四平市各医疗机构确诊的HFMD94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多见,占80.9%,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比例为1.94:1。发病高峰6月份左右;患儿发病前有吸吮手指习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如接触过HFMD病例等。临床表现流涎拒食、哭闹不安、流涕。部分伴发热。手部、足部及口腔较多皮疹、疱疹。其他症状包括呼吸、消化及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部分患儿胸片异常、血常规WBC增高、心肌酶学检查异及肌钙蛋白检测呈阳性。抗病毒治疗后,均痊愈。结论:HFMD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及年龄性别差异,尽早发现,及早隔离及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重症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2008年3月-11月,我院儿科应用清瘟败毒饮加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至10月我院确诊的539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儿治愈505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治愈率99.1%。3例无效患儿经甲强龙、甘露醇、丙种球蛋白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应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并应根据患儿的皮疹形态及部位、出诊时间等特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秀凤 《工企医刊》2013,26(4):301-302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手足口病在小儿中传播的特点和途径等,同时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接收治疗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传染的途径和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等。结果经过及时的分诊和有效治疗,其中有86例患儿症状较轻者经过口服以及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另外14例患者症状较重,接受丙种球蛋白以及糖皮质的激素进行治疗,最终有1例死亡。结论由于小儿的手足口病其主要的病原体是EV71,特别是在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健康的带毒儿童和轻微患者都是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婴幼儿最敏感,主要传播途径是粪便以及手眼的互相接触,在预防方面需要强化院内和家庭的双方防护,确保有效的预防小儿的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研究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儿入院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4mL/kg滴注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体温、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退热时间、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统计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小儿手足口病36例患儿,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18例和乙组18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甲组应用利巴韦林治疗,对乙组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 36例手、足均出现疱疹,17例臀部出现疱疹,20例伴有发热。32例WBC≤10.0×109/L。29例C反应蛋白〈10μg/L,7例C反应蛋白10-20μg/L。乙组皮疹消退及退热时间均短于甲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谷峰 《家庭健康》2008,(6):14-15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隐性感染比例相当高,多数患者突然起病,半数患者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380C左右)症状。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患儿的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旱,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因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使患儿出现流涎或拒食现象。手足口病往往合并脑炎、肺水肿、心肌炎。出现这种心、肺、脑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有效的皮疹护理方法。方法:将120例有皮肤疱疹、溃疡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用两种皮疹护理方法给予皮肤护理。结果:两组患儿皮肤疱疹消退溃疡愈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自制化毒散的皮疹护理方法能迅速缩短疱疹溃疡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