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其主要病变是由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 脏及结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这种病变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就虫卵肉芽 肿和肝纤维化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秋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对感染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动态观察。在感染后4、6、8、10、12、16、20、24、28wk,分别取肝组织活检,用定量RT-PCR法检没肝组织的细胞因子mRNA水平,并作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认为肝脏内多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与虫卵肉芽肿变化呈平行关系,感染4wk后即有上升,以TGF-β1上升最明显,在感染后第8wk达到峰值。随之下下降,从12wk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对感染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动态观察。在感染后4、6、8、10、12、16、20、24、28wk,分别取肝组织活植,用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因子mRNA水平,并作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认为肝脏内多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与虫卵内芽肿变化呈平行关系,感染4wk后即有上升,以TGF-β_1上升最明显,在感染后第8wK达到峰值,随之下降,从12wk至16wk下降最明显。TGF-β_1和IFN-γmRNA水平的比值随肝纤维化进展而变大,可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提示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不仅具有不同的细胞学基础,而且其免疫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来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肝纤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即肌成纤维细胞。结果感染后第4周α-SMA阳性细胞有表达(分级计分为1.13±0.33),第6周出现虫卵肉芽肿(大小为129±55,单位:103μm2,下同),在感染后第8周达高峰(202±86),肉芽肿周围开始出现成纤维细胞,其后随时间的推移肉芽肿逐渐缩小,而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α-SMA阳性细胞表达也逐渐增加。结论提示肉芽肿与肝纤维化无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延伸,其中肝星状细胞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感染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节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随后的纤维化,导致肝肠的组织结构破坏,给宿主造成严重损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免疫调节是虫源性抗原、免疫细胞、体液抗体、淋巴因子、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抗原表位的识别、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分化以及随后的肝纤维化受到一定遗传因素的控制。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该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该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首次采用特殊方法从感染兔红细胞上分离、纯化两种血吸虫组分抗原SjR47和SjR12,实验结果证明,前者属卵源性抗原,后者为虫源性抗原.两次实验结果均表明,两种组分抗原能诱导出明显的抗病免疫力,实验1获得54.95%-72.36%的肝内减卵率,实验2获得52.57%-57.27%的肝内减卵率和50.73%-74.70%的成熟卵减少率,并均可使肝内肉芽肿病变明显减小,尤以SjR47效果显著.两种抗原诱导的抗肝内肉芽肿保护性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IgG,测定IgG及其亚类动态显示,在感染后0-12wk时,免疫小鼠血清IgG和IgG_1水平均显著高于佐剂和感染对照组者(P<0.01),特别是能反映保护性免疫力指标的IgG_1升高非常明显:SjR47免疫鼠的脾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动态研究显示,SjR47免疫鼠的CD4~+和CD8~+T细胞在感染4wk时均升高,随后下降.CD4~+/CD8~+比值也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呈现免疫下调,其变化趋势同肉芽肿病变减小相一致;SjR47免疫鼠的细胞因子水平动态观察结果表明,SjR47免疫鼠后可使TNF-α在小鼠体内的活性水平较平显著上升(成虫期前),减弱了TNF-α对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介导作用以及对雌虫排卵的促进作用,导致肝内肉芽肿病变减小和虫卵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 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毗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300 mg/(kg.d),连续3 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75 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 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叱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ICR小鼠腹腔注射NP30 10 0 μg/次 ,连续免疫 3次 ,对照组腹腔注射SP2 / 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 4、8、12、16、2 0和 2 4周分别处死小鼠剖取肝脏 ,用VG(VanGieson)组织化学染色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 (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和虫卵肉芽肿内的胶原沉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尾蚴攻击感染第 12周后 ,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虫卵肉芽肿细胞组分与对照组明显不同 ,出现两种不典型肉芽肿。VG染色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FN含量均比对照组低。结论 NP30接种可能诱导体液和细胞两种保护性免疫 ,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具有负调节作用 ,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卵肉芽肿是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其形成及调节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了。控制虫卵肉芽肿病变,可以达到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发生发展的目的。所以,阐明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其调节机制,对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一直是血吸虫病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1 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现已认为,血吸虫病可视为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免疫病理基础是宿主免疫系统对组织内成熟虫卵所…  相似文献   

13.
免疫耐受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对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10、100、和1000μg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腹腔注射1周龄小鼠,诱导其对虫卵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2、56、70和84d分批剖杀小鼠,取出肝脏作病理切片测量肉芽肿的大小。结果 100-1000μg SEA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性,使虫卵肉芽肿反应减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耐受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结论 SEA诱导的免疫耐受性可以减轻血吸虫感染早期的肝脏肉芽肿反应,但对慢性期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应用腹腔注射SEA致敏C57BL/6小鼠,继之经脾脏攻击注射虫卵的方法,建立了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并与自然感染模型作比较.结果证明,SEA致敏组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发生率为100%.其肉芽肿的形态、细胞组成、转化发展过程及单虫卵肉芽肿的直径和面积均与自然感染模型相似.本实验表明经脾脏注射虫卵及SEA致敏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是一种良好的肉芽肿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对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100、和1000μg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腹腔注射1周龄小鼠,诱导其对虫卵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2、56、70和84d分批剖杀小鼠,取出肝脏作病理切片测量肉芽肿的大小.结果100~1 000μg SEA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性,使虫卵肉芽肿反应减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耐受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结论SEA诱导的免疫耐受性可以减轻血吸虫感染早期的肝脏肉芽肿反应,但对慢性期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  刘宝源 《肝脏》2001,6(2):134-135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性反应 ,以细胞外基质 (ECM )在肝内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肝纤维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现已证实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事件是 :由损伤所引起的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及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从而大量合成各种细胞外基质蛋白 ,沉积于肝脏最终导致肝纤维化。本文就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调控对近年来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有关进展作一简介。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ECM的产生HSC是肝脏间质细胞之一 ,位于肝细胞与窦内皮细胞间的Disse腔内。正常时呈静止状态 ,…  相似文献   

17.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5d(PQT_1组)和45d(PQT_2组)用治愈剂量吡喹酮治疗。观察感染后45~115d的肝脏肉芽肿的体积变化。结果:PQT_1组治后10d不能或仅形成很小的虫卵肉芽肿,体积较对照组缩小73.01%,至115d肉芽肿体积缩小98.55%;PQT_2组治疗前肉芽肿体积与对照无明显差别,治后2周肉芽肿缩小43.20%,至115d肉芽肿缩小95.65%。认为吡喹酮不但可以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而且可以限制已形成的肉芽肿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第二信使分子环鸟苷酸腺苷酸(c GAMP)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调控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GAMP处理组(8只)、感染对照组(28只)、感染cGAMP处理组(28只)。cGAMP处理组尾静脉单独注射cGAMP (2μg, 100μl),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经腹部皮肤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后,分别经尾静脉注射PBS (100μl)和cGAMP (2μg, 100μl),每周1次。3组小鼠各8只分别注射10次,每次注射后观察小鼠死亡情况。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各5只)于感染后7周,取小鼠眼眶血,ELISA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取小鼠肝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Masson染色,计算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纤维化面积,并计数肝组织虫卵数。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各15只)于感染后0、 4和7周,取小鼠肝组织,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肝组织β干扰素(IFN-β)编码基因If...  相似文献   

19.
赵建玲  张凡  唐宏伟 《山东医药》2008,48(14):34-35
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复方中药制剂治疗对日本血吸虫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结果:感染组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中药治疗后着色均明显减少;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TGF-β。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感染组。提示中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亚洲不同地域品系日本血吸虫对宿主的致病性。方法 :应用相同宿主 C57BL小鼠在同等条件下感染亚洲 7地域品系日本血吸虫后 ,观察和比较其肝虫卵肉芽肿体积大小。结果 :虽然不同地域品系日本血吸虫对小鼠肝组织所致的虫卵肉芽肿体积大小有异 ,但以亲动物的中国台湾品系所致的单个卵的增生期虫卵肉芽肿平均体积为最小。它与亲人体的中国云南、中国广西、中国四川、中国皖鄂、日本、菲律宾 6地品系所致的增生期虫卵肉芽肿平均体积具有显著性的差别。结论 :中国台湾品系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宿主后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可能具有某些独特性 ,或存在免疫应答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