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国高中生的完美主义、惧怕否定与人格障碍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17名一至三年级高中生为样本(男生60人,女生57人),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中国人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及惧怕否定量表和对权威的畏惧感量表进行实测.结果 完美主义、惧怕否定以及对权威的畏惧感都与人格障碍倾向显著相关,且完美主义与人格障碍倾向总分的相关高于惧怕否定或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总分的关系.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维度与人格障碍倾向基本上不相关.结论 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惧怕否定、对权威的畏惧感有关;但完美主义比惧怕否定或对权威的畏惧感能更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22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测量,填写"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和焦虑、抑郁、惧怕否定等自评量表。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权威的畏惧感与焦虑、抑郁、惧怕否定、完美主义等心理困扰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孤独感和羞怯存在较弱的正相关,与自尊存在较弱的负相关。结论: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一系列心理困扰有关,较高的对权威的畏惧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对权威的畏惧感、消极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关于"对权威的畏惧感"、"消极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等三个变量的关系模型.方法:对33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施测"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FAQ)、"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与"FRIEDBEN考试焦虑问卷"(FTA).结果:"对权威的畏惧感"与"消极完美主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后者作为中介变量凋节着前者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中介效应约为0.29),"害怕失败"是"消极完美主义"的核心维度(直接效应权重为0.27、0.59,间接效应权重为0.20、0.18、-0.16).结论:"考试焦虑"受"消极完美主义"与"对权威的艮惧感"影响,而"对权威的畏惧感"可能是更本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个体对权威的畏惧感、对否定评价的惧怕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246名大学生被试,采用访谈、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编制“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然后对104位大学生被试的完美主义、对否定评价的惧怕和对权威的畏惧感进行问卷测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以“惧怕否定评价”和“对权威的畏惧感”为预测变量对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进行预期。结果 对权威的畏惧感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对权威的畏惧感和对否定评价的惧怕能解释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41.6%的变异。结论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用个体对他人评价以及权威评价的畏惧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尊异质性在完美主义预测C类人格障碍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人格障碍筛查问卷、中文Frost完美主义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量表对465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消极完美主义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C类人格障碍及其各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外显自尊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及其各分型呈显著负相关,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及其各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条件自尊与外显自尊分别在消极完美主义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条件自尊与外显自尊分别在消极完美主义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消极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与焦虑情绪的关系有何影响。方法:采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被试随机分为无自我评价组、消极自我评价组和积极自我评价组。结果:①消极完美主义与焦虑呈正相关(r=0.35~0.48,P0.01),且可以有效地预测焦虑(F=66.06,P0.01,β=0.40,△R~2=0.15);②消极自我评价条件下,消极完美主义对焦虑的影响最明显(r=0.48,P0.01)且消极完美主义的5个特质均与焦虑呈正相关(r=0.19~0.54,P0.05);③消极自我评价条件下,自我评价个数较多时,焦虑得分明显增加(F=16.80,P0.01,β=0.58,△R~2=0.32)。结论:消极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并且在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之后,消极完美主义对焦虑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问卷对322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r=0.14,P0.05),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01;r=0.15,P0.01);消极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01)。消极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强迫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和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安全依恋和消极完美主义在家庭环境与强迫型人格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546名大学生完成家庭环境量表、依恋方式问卷、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人格诊断问卷。构建家庭环境、完美主义、依恋与强迫型人格的路径模型。结果:大学生中强迫型人格的阳性率为46.4%。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既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影响强迫型人格的形成(中介效应值为0.063),也通过不安全依恋→消极完美主义为主要路径间接影响强迫型人格的形成(中介效应值为0.110,占总效应的61.80%)。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可导致个体出现不安全依恋,而不安全依恋可引起更明显的消极完美主义,三者共同作用影响强迫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一致感、自尊异质性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筛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量表对542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除意义感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不显著外,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及其各分型存在负相关(P0.01);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存在负相关(P0.01),与一般自尊存在正相关(P0.01)。(2)心理一致感、条件自尊及一般自尊能预测C类人格障碍倾向。(3)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在心理一致感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40%、22.16%。结论:心理一致感能直接影响C类人格障碍,同时也通过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影响C类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原有对权威的畏惧感和完美主义的研究基础之上,探索完美主义者的潜意识机制。方法由于意象材料本身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归类和编码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意象类别的被试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寻求完美主义者在意象上的特征。结果在权威与自我意象的关系模式中,权威意象对自我意象威胁性强的人,在极高目标和标准的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关系模式的被试(t=-2.99,P0.01)。权威意象是神秘动物者,其在害怕失败的维度上得分最高(害怕失败,-x±s=21.11±5.4;完美主义总分,-x±s=125.22±15.3)。攻击性强的动物意象者,在害怕失败和总分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低(害怕失败,-x±s=14.74±5.5;完美主义总分,-x±s=108.43±19.1)。结论在消极完美主义的特征上,权威的神秘特性对人的消极影响大于其它的特性;自我意象强大者,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低,心理健康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蚁族”的消极完美主义人格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蚁族"(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消极完美主义人格和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消极完美主义人格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563名已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群体消极完美主义人格量表的总分及"害怕失败"、"过度谨慎和仔细"、"极高的目标和标准"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成人常模,显现出较强的完美主义倾向。该群体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13.00,P0.05);总均分及"强迫"、"焦虑"等因子上也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t=13.00,P0.05;t=5.00,P0.05;t=5.14,P0.05)。结论该群体完美主义人格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一些人格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殊完美主义、生命意义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大学2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GPSC)、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问卷施测。结果①大学生生命意义在性别、是否独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外表、学业完美主义得分上存在差异(t=-1.98、-2.87,P0.05);是否是独生的大学生在外表完美主义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3.02,P0.05);②大学生的特殊完美主义在学业、爱情、社交及个性完美主义维度与生命意义均呈正相关(r=0.141,0.210,0.404,0.396;P0.05),生活满意度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0,P0.05);③个性、社交完美主义以及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F=24.202,P0.001)。结论个性、社交完美主义以及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处于适当完美主义倾向和高生活满意度的大学生可以提高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及其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35例OCD患者和35名正常对照者。用人格诊断问卷筛查人格障碍,再用人格障碍晤谈手册确定共病人格障碍的患者;所有被试接受防御方式问卷测查。结果:35例OCD患者有22例(62.9%)共病人格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组在诸多不成熟(P<0.05或P<0.001)和中间防御方式上(P<0.05,P<0.01或P<0.001)高于对照组,在某些成熟防御方式上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共病人格障碍组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上仅退缩和制止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防御方式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共病人格障碍的强迫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同时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方式。而没有共病人格障碍的强迫障碍患者只是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个体的消极、积极完美主义倾向与情绪模式(消极vs积极)、成就动机类型(追求成功vs避免失败)的关系。方法采用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成就动机量表、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负担会谈量表(BFS)对206名大学生被试的完美主义、成就动机、情绪状态进行问卷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消极完美主义分别与消极情绪总分及避免失败的动机正相关(r分别为0.46和0.46,P0.01),与积极情绪总分不相关,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呈弱相关(r=0.15,P0.05)。积极完美主义分别与积极情绪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正相关(r=0.16,P0.05和r=0.26,P0.01),与消极情绪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无关。结论高消极完美主义的个体在情绪模式上表现为消极,在动机类型上也以避免失败为主,兼有追求成功的动机。高积极完美主义的个体在情绪模式和动机类型上都表现为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中的B群人格障碍分量表、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对53名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中的成人学员和56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呈显著相关;B群人格障碍及各亚型阳性组在相应功能不良信念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得分;除自恋型外,反社会型、表演型和边缘型功能不良信念对其亚型症状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22.3%、16.7%、26.5%,三种亚型信念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症状总变异的38.3%。结论: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特异性的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中进食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接纳的关系,为进一步对进食障碍进行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某医学院3个年级1062名在读女生进行现场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进食障碍问卷和自我接纳问卷等。结果调查中有23人(2.2%)为"体重关注者",其中1人停经3个月以上;进食障碍问卷完美主义因子得分在年级(F=4.84,P=0.008)和专业(F=5.72,P=0.003)上有较大差异;进食障碍情况和自我接纳状况相关(r=-0.55,P<0.01)。结论进食障碍会引起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