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3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眼内液(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下液)及血清中检出单疱病毒Ⅰ型抗体。并选择120例经常规内眼手术而无单疱病毒感染者作为对照。例1为55岁女性。于左眼施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时取得视网膜下液,经检查发现单疱病毒Ⅰ型抗体IgG效价为1:128,其血清中抗体效价亦为1:128。例2为56岁女性,亦于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施术时取得右眼玻璃体和视网膜下液,血清中单疱病毒Ⅰ型抗体IgG阴性,而视网膜下液和玻璃体中存在单疱病毒Ⅰ型抗体IgG,效价均为1:16。例3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改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动物模型,探讨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单纯疱疹病毒(HSV-1,KOS株)通过不同途径,注射于青紫蓝兔眼内的不同部位,同途径不同剂量注射,比较术后玻璃体混浊程度、视网膜坏死的过程和形态,从而确定操作简便、视网膜坏死灶可以量化的动物模型.结果 经玻璃体将病毒直接注射于视网膜表面最简单,但是玻璃体混浊严重,不利于观察视网膜坏死的程度:经后极部巩膜视网膜下穿刺,将病毒注射于视网膜下,可以产生4级的视网膜坏死,且玻璃体较清亮;经玻璃体将病毒注射于视网膜下,视网膜坏死清晰、玻璃体清亮,且操作最简单.8 500 PFU的HSV-1是合适的接种剂量.结论 8 500 PFU的HSV-1经玻璃体视网膜下病毒接种可以建立良好的急性视网膜坏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眼底丰要表现为中周部向后极部推进的视网膜坏死病灶,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丰的视网膜血管炎,中度以上的玻璃体混浊和后期发生的视网膜脱离[1].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艾滋病患者特殊的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PORN),同时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阻塞。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视神经亦受累,合并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与带状疱疹性视网膜病变的最初表现一样。积极的治疗包括玻璃体腔和特异性系统抗带状疱疹病毒治疗,以及强化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视网膜坏死静止,对侧眼未受累,而患眼的视力极差。结论:首次报道了1例并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特殊PORN,积极的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使得局部病情控制,并预防了对侧眼发病。  相似文献   

5.
试题与答案     
张婷  江睿  褚仁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5):334-334,284,300,306,309,325,327
1.下列关于人类疱疹病毒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继流感和感冒病毒之后的一大类致病病毒; B.DNA双链病毒; C.基因组易变异,不能研制疫苗; D.引起急性视网膜坏死的首要病毒是带状疱疹病毒,其 次是单纯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6.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是一种由疱疹组病毒引起,以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玻璃体和眼前节炎症及后期出现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严重致盲眼病[1].  相似文献   

7.
刘来富  于春凤 《眼科研究》1997,15(2):136-137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视网膜感染性疾病。临床少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本病的系统研究报告。笔者参阅近来国外资料,对这一疾病予以综合报道。其主要病因为单疱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和巨噬细胞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临床特点为视力严重损害。诊断依据靠病毒检测、抗病毒抗体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静脉及眼局部用抗病毒药及激素,如无环鸟苷、地塞米松等。  相似文献   

8.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治疗,最初试用类固醇,但多数无效。有人认为本病伴有视网膜动脉周围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视网膜微动脉闭塞。作者遇到的病例伴有血小板凝集功能亢进,遂又采用抗血小板疗法,效果很好。此后,进一步证实本病为疱疹病毒感染,因而又由对症处理转向病因治疗。(一)抗病毒疗法:很多作者报告,本病对眼内液中疱疹病毒特别是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升高。也有人认为本病系巨细胞病毒感染。作为抗病毒剂,有使用阿糖腺苷者,但多数使用无环鸟苷。无环鸟苷对单纯疱疹Ⅰ型、Ⅱ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机理系通过抑制病毒DNA  相似文献   

9.
吴泽群  孙熠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261-126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以急性葡萄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及后期的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眼部综合征,部分患者早期可合并有眼压升高.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主要以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病毒感染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发病急,进展速度快,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是眼部致盲的重要眼病,一旦确诊,及时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必要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研究表明,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视力.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非常重要,本文将结合文献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患者出现急性视网膜坏死时 ,机体缺乏对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ZV)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 (DH) ,提示机体对VZV抗原的DH可减缓急性视网膜坏死。该研究目的是确定VZV感染与前葡萄膜炎患者是否也同样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用VZV和纯蛋白衍生物(PPD)抗原评价DH ,用皮试检测VZV引起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 1 2例 ,VZV引起的前葡萄膜炎而无皮炎患者 3例 ,以年龄与之匹配的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无葡萄膜炎的患者 7例为对照组。采用PCR方法和血清抗体滴度测定诊断VZV感染引起的前葡萄膜炎。采集血样检测和分析抗VZV抗体滴度。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兔急性视网膜坏死模型并探讨该病对侧眼发病的感染途径.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41只成年青紫蓝兔.方法 经睫状体扁平部将单纯疱疹病毒(HSV-1)注射于兔视乳头旁的视网膜下,建立急性视网膜坏死(ARN)动物模型.在注射病毒后1、3天开始对模型动物分别用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静脉注射以及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静脉注射三种方式治疗.通过PCR方法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部分动物做眼球和脑组织病理检查.主要指标血液的PCR病毒学检测结果,眼球、视神经、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0只兔在接种病毒后10~18天双眼先后发生ARN,15只兔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双眼发病的动物中,5只兔在对侧眼发病前后(病毒注射后9~19天),血液PCR中均未检测到病毒存在.眼球、视神经、脑组织均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论 可于兔视网膜下注射HSV-1建立ARN模型.在兔ARN模型中双眼病变者未发现病毒通过血液感染的征象,是否经视神经途径感染有待进一步研究.(眼科,2009,18:124-127)  相似文献   

12.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13.
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被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其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因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致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的致盲性疾病[2].  相似文献   

14.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15.
一例主诉为右眼突发视物遮挡、视力下降伴眼球转动痛10天的患者,以黄斑区视网膜坏死和视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后出现散在的周边视网膜坏死灶,经房水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查(PCR)结果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阳性,诊断为右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后好转。(眼科,2022, 31: 240-241)  相似文献   

16.
急性视网膜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坏死并脱离。目前已确诊其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无环鸟苷为主的药物结合手术治疗本病有效。本文对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现代诊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有不少有关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的研究,国内亦见病例报道。一般认为该病与视网膜的病毒感染有关。这类病毒目前证实的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Ⅰ型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为了进一步研究病毒对视网膜造成的病变,我们采用眼内接种HSV—1的方法,通过光镜、电镜和免疫酶法检测,动态观察了视网膜的病理变化,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急性视网膜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坏死并脱离。目前已确诊其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无环岛苷为主的药物结合手术治疗本病有效。本对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现代诊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炎、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6%的病例为双侧,72%的受累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只有28%的受累眼视力好于0.1。作者通过电镜检查发现在视网膜坏死区有疱疹类病毒,通过组织培养分离和免疫细胞学方法确定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病例报告病例Ⅰ:42岁健康男性,无眼病史。1983年12月间4天内,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有疼痛。检查该眼视力0.4,瞳孔直接对光反应受损,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房水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与眼底坏死面积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15例患者确诊ARN后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在确诊当天和随后大约1周、2周、3周和4周评估活动性视网膜坏死病灶的范围,在玻璃体腔注药之前进行前房穿刺取房水样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房水中VZV载量。利用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评估和计算眼底坏死面积。结果 15例患者房水中VZV-DNA平均初始载量为(7.08±0.86)lg(copies/mL)。初诊时有影像记录资料的9例患者平均坏死面积为27.5%±25.2%。接受治疗后,15例患者患眼房水中病毒载量和眼底坏死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初始病毒载量半衰期的预期时间为(3.2±0.7)d,眼底坏死面积半衰期的预期时间为(6.8±4.7)d。结论观察病毒载量及眼底坏死面积变化有助于监测ARN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