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9  
目的 研究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5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阻断肌瘤血供。结果 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达86.67%。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了解此方法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通过动脉导管注入白芨微粒和明胶海绵颗粒,阻断肌瘤供血。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血供丰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血管征象消失,治疗后3-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肌经治疗前缩小38%-90%,临床症状改善,1例因感染而行子宫切除。结论: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近期临床效果好,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导管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8例肌壁间子宫肌瘤,经右股动脉穿刺,运用seldinger技术,将4-5F cobra导管送至双侧髂内动脉行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肌瘤供血染色情况。确认子宫动脉后,将导管超选至子宫动脉内,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阻断肌瘤血供。结果8例肌壁问子宫肌瘤,7例双侧子宫动脉供血,1例单侧子宫动脉供血.经100%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造影复查,瘤体血供完全阻断,染色消失。8例术后3-4个月月经正常。术后1个月“B超”复查。证实肌瘤似较前缩小。术后3个月“B超”复查,3例肌瘤消失,术后半年“B超”复查,只有一例未完全消失,进一步证实为子宫腺肌症。术后8个月“B超”复查,腺肌症病变仍存在,但范围明显缩小,子宫大小趋于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经导管栓塞子宫动脉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肯定的新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47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47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Seldinger’s方法行子宫动脉栓塞 ,观察介入治疗 3和 6个月后复查瘤体大小及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 肌瘤由子宫动脉分支供血 ,双侧血供型占绝大多数 ,治疗后 6个月复查 ,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后近期疗效优良。宫腔浸润麻醉可明显降低治疗后盆腔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栓塞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及其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16例,占5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11例,占37%;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3例,占10%.栓塞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3个月超声复查肌瘤平均缩小40%,6个月平均缩小55%,12个月复查肌瘤平均缩小60%.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 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彻底阻断肌瘤的病理血管,是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2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PVA栓塞颗粒,阻断肌瘤血液供应。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月经恢复正常,贫血、压迫症状改善。保留了子宫和卵巢完整的生理功能。结论:子官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观察其子宫肌瘤血供特点、临床疗效、肌瘤复发率。结果子宫肌瘤以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占85.1%,双侧子宫动脉同时供血14.9%,卵巢动脉参与供血6.4%。随访47例患者,治愈17%,显效68%,有效12.7%,无效2.12%,随访6~48个月未发现术后再发肌瘤。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安全有效,特别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以达到瘤体消失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28例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治疗3和6个月后复查瘤体大小及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肌瘤由子宫动脉分支供血,双侧血供型占绝大多数.治疗后6个月复查,所有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子宫肌瘤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性、能保留子宫、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其近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9例经临床、超声或MRI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行UAE,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聚乙稀醇颗粒(PVA)、海藻酸钠微球(KMG)或明胶海绵微粒栓塞,阻断肌瘤供血动脉。术后定期观察月经量、一般症状、子宫与病灶体积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月经恢复正常,子宫肌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性的治疗手段,可使肌瘤进行性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是子宫肌瘤临床治疗的又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桂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DSA造影,分别用PVA(14例)及LPE(2例)作为栓塞剂,经导管分别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的血供从而治疗子宫肌瘤。结果:子宫肌瘤行数字减影子宫动脉造影(DSA)的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迂曲分支增多,为多供血的表现、行TUAE术后可完全阻断肌瘤的血供,使其坏死,缩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缓解及消除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症状。术后近期(三个月,半年,一年)疗效评价结果,疗效显著的为65%,有效地为35%,无效的没有。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一项新的治疗技术,其安全,有效,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非手术切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影响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4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术后6、9个月随访复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并对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UAE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尤其以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5.6%,9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8.4%。盆腔内血管解剖、内分泌、栓塞技术及肌瘤类型等因素影响子宫肌瘤栓塞后的疗效。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与盆腔内血管解剖、内分泌、栓塞技术及肌瘤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DSA研究子宫肌瘤(UM)的供血和超选择栓塞其供血动脉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83例UM患者经超声、血管造影确诊后,超选择UM供血动脉注入白芨微粒混悬剂栓塞。结果:83例插管成功率100%并栓塞相应供血动脉。随访6个月16例(19.2%)患者UM消失、63例(75.9%)不同程度缩小,81例(97.6%)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结论:超选择栓塞UM供血动脉,能使UM缺血、变性、坏死和萎缩,UM行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CT动态扫描血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血供变化。方法 16例单发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前、术后7d及术后3个月选择同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正常子宫及肌瘤的CT值,进行栓塞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16例患者每次均顺利完成CT动态增强扫描,术前、术后7d及术后3个月正常子宫组织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无明显改变,而肌瘤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有明显改变,肌瘤栓塞后处于持续性缺血状态。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子宫动脉栓塞后非肌瘤子宫组织血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50-year-old female who underwent bilateral ovarian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uterine fibroids in the setting of hypoplastic uterine arteries. Ovarian artery embolization is usually conducted during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fibroids to increase the procedure success when ovarian feeders are seen. The bilateral ovarian artery embolization is rarely performed due to fears of amenorrhea and early menopause from decreased blood supply to both ovaries. According to our knowledge, this the first case report describing primary bilateral ovarian artery embolization in the setting of a rare anatomic variant- hypoplastic uterine arteries. The patient ha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symptoms from her uterine fibroids after treatment with bilateral ovarian artery embolization with no ovarian failure findings on the follow-up.  相似文献   

15.
真丝线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附300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柯要军  谭伟  姜陵  笪坚 《放射学实践》2001,16(3):159-162
目的:探讨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方法:首次以真丝线段颗粒为栓塞剂,运用介入血管插管技术超选择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300例子中肌瘤。(1)两次栓塞法:分次栓塞双侧子宫动脉。(2)一次栓塞法;一次穿刺同时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结果:(1)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小肌瘤无阳性征象,大肌瘤血供非常丰富,部分肌瘤血供来自肌瘤侧子宫动脉,部分肌瘤双侧子宫动脉的参与供血,另外,发现10例患者一侧子宫动脉发育缺如,此种变异尚未见报道,(2)肌瘤较术前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98.4%。(3)贫血明显改善。(4)月经量减少,经期恢复正常。结论:真丝线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好、创新小的新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6例严重子宫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评价动脉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术在妇产科难治性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妇产科难治性出血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双髂动脉置管或超选择插管,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出血部位后,以明胶海绵颗粒、丝线段或无水酒精栓塞。栓塞后再造影直至靶动脉血流停滞为止。结果:16例患者中栓塞髂内动脉6例,栓塞子宫动脉10例,均一次栓塞止血成功,无1例并发症,随访3-69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应用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妇产科难治性出血快捷、彻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子宫肌瘤栓塞术:子宫动脉卵巢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的供血特点和子宫动脉卵巢支造影表现。方法:164例子宫肌瘤,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分析子宫肌瘤的供血特点和子宫动脉卵巢支的发现率以及血管造影表现。结果:所有病例的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子宫肌瘤供血,79.9%的病例子宫动脉发出卵巢支,其中80.9%有双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子宫动脉卵巢支与子宫肌瘤 血管共同起源于迂曲的子宫动脉子宫段,向外、上行供应卵巢。结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大多数子宫动脉发出卵巢支,子宫肌瘤栓塞术不能避免栓塞卵巢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