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洪鸣鸣  张邢炜 《浙江医学》1999,21(12):734-735
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成为观察降压药物效应的良好手段。笔者用ABPM评价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以探讨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1997年开始应用吲达帕胺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 ,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诊断标准符合WHO制定的标准。 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8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8例 ,年龄 36~ 76岁 ,平均 (5 2± 14)岁 ,病程 1~ 2 3年平均 (4 9± 2 6)年。对照组 4 0例 ,其中男 34例 ,女6例 ,年龄 35~ 78岁 ,平均 (5 2± 16)岁 ,病程 0 5~ 2 5年 ,平均 (5 2± 2 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明…  相似文献   

3.
<正> 吲达帕胺是一种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和利尿作用的新型降压药,本文报告我院应用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40例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电解质、血脂、血糖、血肌酐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入选40例EH患者均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3个月以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风,以及患有严重心绞痛的患者。其中轻度EH(DBP12.7~13.9kPa)28例,中度EH(DBP14.0~15.2kPa)12例。年龄在38~65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男性23人,女性17人,平均患EH时间8.5年,入选前均服用过卡托普利或尼群地平等药物。  相似文献   

4.
5.
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将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减少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 ,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自 1998年 3月~ 2 0 0 0年 6月我们用国产依那普利与吲达帕胺联合用药治疗 1、2级原发性高血压 ,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 5 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 (A组 ) ,其中 1级(SBP 140~ 15 9mmHg和 /或DBP 90~99mmHg)高血压 2 5例 ,男 16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44岁 (34~ 6 2岁 ) ,2级 (SBP 16 0~ 179mmHg和 /或DBP 10 0~ 10 9…  相似文献   

6.
陈伟明 《医学文选》2001,20(3):303-304
吲达帕胺 (Indapam ide简称 IDP)具有利尿、钙拮抗作用 ,是对前列腺素系统有良好影响的新型降压药。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老干部科对老年性高血压试用 IDP治疗 ,现将疗效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按 WHO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干部病房患者 86人 ,男 6 6例 ,女 2 0例 ,年龄 6 1~ 86岁 ,平均 74.5岁。高血压病程 1~ 32年 ,平均 18年 ;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 期 15例 , 期 30例 , 期 43例。按入院先后为序随机分 A组、 B组各 43例。1.2 治疗方法 入院病人停用其他降压药。A组 :用吲达帕胺 (法国…  相似文献   

7.
李洁 《广西医学》2006,28(3):372-374
目的比较吲达帕胺单用与合用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吲达帕胺(2.5 mg/d)治疗后降压无效的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将吲达帕胺加量至5 mg/d,治疗组在原剂量基础上合用依那普利5~15 mg/d,疗程12周.然后比较疗效、生化指标、副作用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3%,治疗组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示血钾降低,血糖、总胆固醇升高,同治疗前比P<0.05.而治疗组血钾、血钠、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同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依那普利合用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是高效、价廉、副作用少、可长期坚持的优良组合方案,其主要机理可能与更有效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拮抗钙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玉林 《中原医刊》2005,32(7):43-44
吲达帕胺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报道较多,但对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报道较少,本文旨在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花慧莲  朱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41-41,4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降压效果,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降压药。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80mg,每日一次,吲达帕胺2.5mg,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每日2次,双氢克尿噻25mg,每日一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降压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替米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的降压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疗养院收治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72例。参照组给予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吲哒帕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压水平、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ET-1、NO、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IL-6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O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盐酸氟西汀组及一般治疗组,盐酸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20mg每日一次治疗及降压治疗,一般组仅予以降压药治疗,共观察8周,对患者血压及Zung量表积分进行评定.结果盐酸氟西汀组治疗后患者Zung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下降(P<0.05).一般治疗组患者疗前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Zung量表积分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抗抑郁治疗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中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可靠,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宁肝合剂配合常规降压药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160例病例均为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与晋中市中医院心内科病房确诊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遵照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分为上午6时依那普利组(6时依那普利组)、上午6时依那普利合宁肝合剂组(6时依那宁肝组)、下午6时依那普利组(18时依那普利组)、下午6时依那普利合宁肝合剂组(18时依那宁肝组)4组,每组40例。分别服用依那普利10 mg成合宁肝合剂1剂治疗,4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给药时间及中药辅助控制血压的效果,评价试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采用时间疗法,能明显控制清晨血压高峰,防止"谷峰值"过度偏差和夜间低血压,且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高。加用宁肝合剂辅助治疗较单用依那普利更能持续有效地控制24 h血压。结论:依那普利联合宁肝合剂时间疗法较传统疗法能明显控制清晨血压高峰,能防止"谷峰值"过度偏差和夜间低血压,且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西地平对 1、2级原发性高血压 (E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 6 0例EH患者 ,服安慰剂 2周后口服拉西地平 4~ 8mg共 6周 ,停服其它降压药。观察动态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服药 6周后血压为 (14 4 .1± 12 ) / (85 .9± 6 )mmHg ,收缩压下降 2 4mmHg ,舒张压下降 14 .8mmHg。显效2 7例 ,有效 2 9例 ,总有效率 91.7%。发生不良反应者 8例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心悸等 ,症状较轻未中断治疗。结论 :新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拉西地平对 1、2级EH患者具有降压作用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认知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 根据患者的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化指标、MoCA子项目评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结果: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与杓型血压组在记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与杓型血压组在注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正常血压曲线组患者的MoCA评分明显高于异常血压曲线组,MCI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MoCA评分低于非杓型血压组,且MCI的发生率较高,超杓型血压组患者的MCI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杓型血压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具有异常动态血压曲线形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更高,超杓型血压曲线患者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设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无创携带式全自动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观察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及昼夜变化节律,同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结果: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P〈O.01);高血压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动态舒张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血瘀证组以非杓型为主。高血压组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与拉西地平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治疗组接受比索洛尔5mg加拉西地平4 mg每日1次的治疗;对照组仅用拉西地平4 mg每日1次。结果:从临床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从不良反应来看,治疗组副作用发生3例,占15%;对照组副作用发生6例,占30%。结论:拉西地平合并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似比单一使用拉西地平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全天血压动态监测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血压动态监测仪对血压进行每日动态监测,对照组患者采用随机偶测血压的方法进行每日血压监测。所有患者依据每日血压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治疗三个月。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无差异(P>0.05)。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差值均值为(16.6±1.0)mmHg、舒张压均值为(10.7±0.8)mmHg,心率为(11.5±0.7)次/min,优于对照组差值(5.0±0.9)mmHg、(2.7±0.7)mmHg、(1.6±0.6)次/min,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用药期间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严重头晕头痛2例、恶心呕吐4例、心前区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有17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严重头晕头痛6例、恶心呕吐5例、心前区疼痛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9%,两组对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全天血压动态监测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