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分析气质特征及其在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Conners’儿童行为家长问卷》对长春市四所幼儿园73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行为问题儿童与对照组儿章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行为问题组中难养型的比例明显增多且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这六个维度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学习问题这五个因子的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的气质类型以难养型居多并存其独特性.应根据其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学前儿童行为发育与母亲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母亲行为问卷,调查罗湖区467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及其母亲行为。结果: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支持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不支持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行为问题,母亲情感支持行为显著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结论:母亲行为对学前儿童行为发育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合肥市4~5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特征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抽取18所托幼机构中共1 588名4~5岁儿童(男童824名,女童764名),分别采用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合肥市4~5岁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6%,其中男童为8.37%,女童为20.81%.影响男童行为的家庭环境特征主要有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组织性;影响女童行为的家庭环境特征主要为矛盾性、成功性和组织性.结论 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童,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3047名4~6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9%,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6%~7.9%。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为攻击(7.9%)、忧郁(5.9%)、违纪(5.3%)、社交退缩(2.6%)及分裂样(2.4%);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为分裂样(6.2%)、躯体诉说(5.6%)、多动(5.4%)、社交退缩(5.3%)及忧郁(4.8%)。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家长对孩子管教方式不当、带养人文化程度低、父母关系不和谐、父子相处时间少、生活环境变迁较频繁、父亲职业不稳定等。结论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它地区文献报道为高,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霞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9,(12):1173-1177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特点。[方法]采用Achenback's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调查问卷对南通市1 772名46周岁学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家教方式较差的男童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违纪等8个因子,而女童主要为体诉、攻击行为等6个因子;母亲孕期情绪不良的男童主要表现为攻击、违纪等7个因子,而女童为忧郁、分裂样等7个因子;家庭结构复杂的男童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分裂样等5个因子,而女童为分裂强迫、抑郁等4个因子。[结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特点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6.
早期教育对儿童气质和适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潘昊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4):236-237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对儿童气质和适应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及姚树桥、龚耀先编写《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90例进行早期教育的黄金班儿童及92例未进行早期教育的普通班儿童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儿童气质量维度中规律性,趋避性,反应强度和坚持度有显著差异,适应行为中取向,责任和劳动也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教能促进儿童良好质行为的培养,也使其适应行为能力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行为问题可以预测成年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1 ]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表明 ,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2 ] ,而年龄大些儿童的气质特点对行为的预见性相对较好[3]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以及气质维度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探讨学龄儿童气质对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 ,为预防与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在太原市 3个城区各选取一所小学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每所小学1~ 5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 1或 2个班级。2 6个班级中 ,全部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儿童… 相似文献
8.
9.
儿童气质与行为、家庭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特点及与行为、家庭教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onners父母及教师问卷及子女教育控制源量表对190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平易型儿童占37.9%,中间偏易型儿童占40.5%,麻烦型占5.3%,中间偏烦型占9.0%,发动缓慢型占7.3%,麻烦型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各气质维度与其它多项行为因子有显著相关。母亲学历越高,儿童气质愈偏平易型;父母学历越高,儿童学习问题越少,气质类型越积极儿童,其父母的责任感越强,而儿童出现行为问题也越少。【结论】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儿童气质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用NYLS《3-7岁儿童气质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日本S-M社会适应能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格人格问卷(成人)对杭州市542例3-6岁入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气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差异。启动缓慢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18.18%,难养型12.07%,易养型8.57%。分裂强迫发生率各气质类型有明显差异(P=0.0003),启动缓慢型最高21.7%,其次为难养型11.4%。不同气质维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结论:启动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应重视此类儿童的教育及改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 024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15%,影响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有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打骂与否、管教儿童方式和儿童犯错时家长采取的方法等。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维持家庭稳定,对儿童采取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和自制的家庭因素问卷对武汉市106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ADQ)平均商数为100.03,边界及缺损占13.4%,儿童适应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及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身体状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父母责备、打骂孩子频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用《中国3~7岁儿童气质测查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市区736名在园儿童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麻烦型69.6%、中间偏烦型57.6%、发动缓慢型47.1%、中间偏易型39.1%、平易型25.2%,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2χ=59.405,P=0.000)。退缩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躯体主诉与心境相关;焦虑/抑郁与适应性、心境相关;社交问题与趋避性、适应性、心境相关;思维问题与适应性、反应强度相关;注意问题与活动水平、适应性相关;攻击行为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违纪与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相关;性问题与适应性相关。结论:不同的气质类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行为因子的异常与气质维度相关。开展气质测查,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根据不同气质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对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性与行为偏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特性与行为偏异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Conners儿童行为家长问卷》对长春市7所幼儿园720人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行为偏异组中难养型的比例明显增多且气质特点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这6个气质维度的得分与无行为偏异儿童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学习问题这5个因子的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偏异的儿童的气质类型以难养型居多并有其独特性,应根据其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5岁儿童气质特性与行为问题关系,为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佛山市4~5岁468名儿童进行测试。结果:难养型男童的违纪、抑郁与难养型女童的多动、攻击、分裂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气质各维度因子与一些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性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亲惩罚、严厉,难养型气质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难养型气质,父亲惩罚、严厉是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则是保护因素;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积极改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以有效地防治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以便为制定学龄前儿童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唐山市第一幼儿园3~6岁的儿童144人,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采用Z评分法和Kaup指数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身高和体重均明显高于WHO推荐的标准值,低体重和消瘦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2.1%,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分别为5.6%和3.5%,生长迟缓的发生率0.7%。结论: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20.
3~6岁儿童的奶类消费量与生长发育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我国城乡3—6岁儿童奶类消费量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数据来自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比较城乡不同饮奶量3~6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城乡3—6岁儿童的饮奶率分别为46.9%和8.2%;城乡3~6岁儿童饮奶量平均为23.8g/d,城市儿童高于农村(P〈0.01);在同一年龄组,城乡儿童饮奶组的身高均高于未饮奶组,4岁、5岁和6岁饮奶组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未饮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饮奶量有关。结论需要进一步提高3~6岁儿童的饮奶率和饮奶量,以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