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和青年2个自杀高峰人群的特征,合理利用自杀干预的资源. 方法:对全国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自杀案例抽样进行调查,根据年龄将自杀的2个高峰进行分组:55岁以上(老年组)和15~34岁(青年组),就两组的自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性别比例上,老年组男女比例为1.4∶1,而青年组为0.8∶1;在自杀方式上,两组均以服毒方式较多,老年组自缢者比青年组明显较多;老年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以患急重病或受伤为主,而青年组以夫妻不和为主. 结论:从合理使用自杀干预资源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应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老年人应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就医条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而青年组应以加强宣传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自杀流行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的自杀流行学情况。方法:调查长沙市南区1987-1997年人群自杀的流行学特征。结果:长沙市南区人群11年间平均自杀率为5.5/10万。在1990-1997年8年间,自杀率有上升趋势(y=4.478+0.664x,P〈0.001)。从自杀率的年龄分布看,存在两个高峰,25-34岁青年组及65岁以上老年组,6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18.3/10万)为平均自杀率的3-4倍,男女自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著(P<0.025);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著(P<0.025)。②TCD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P<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③青年组的治疗和预后明显较老年组好(P<0.005)。④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 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区别对待;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应及时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减少神经根刺激;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应采取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群记忆错误(FM)的特征。方法对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及老年组(65~85岁)各30名健康人在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词汇流畅性测试(VFT)、数字广度(DS)、画钟测试(CDT)、Rey-听觉词汇学习测试(AVLT)]的基础上,进行图片诱发情景记忆错误试验。结果 (1)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结果: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老年组MMSE、DS顺背、CDT、AVLT即刻和延迟回忆得分明显降低(均P<0.05);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在DS倒背、AVLT的延迟再认得分依次明显递减(均P<0.05);(2)图片诱发情景记忆错误试验结果: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老年组卡片回忆率[(68±17)%]、故事成份回忆率[(77±14)%]、正确再认率[(73±12)%]明显降低(均P<0.05);记忆错误率[(24±13)%]、记忆错误发生率[(25±7)%]均明显高于中年组[(14±6)%、(15±4)%],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8±7)%、(9±6)%](均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景记忆下降,情景记忆错误增加,可能是导致老年人主观抱怨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年与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著(P<0.025);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著(P<0.025)。(2)TCD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P<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3)青年组的治疗和预后明显较老年组好(P<0.005)。(4)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区别对待;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应及时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减少神经根刺激,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应采取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血管意外患者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69例经CT报告确诊为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分为2组。青年组(≤40岁)43例,老年组(≥60)126例,分析2组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青年组吸烟、高脂血症、肥胖、脑血管病家族史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较多。青年脑血管病患者主要危险因素是男性、吸烟、脑血管病家族史和高脂血症。结论青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发病有其特殊性,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对于降低青年人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特点.方法:对36例老年组和随机抽取同期住院青年组、中年组各36例的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女性较多,文化程度低,病前婚姻、就业好,同住人口少,临床症状以幻听、被害妄想、紧张焦虑多,情感淡漠及残留阴性症状者少,疗效较好;老年组与中年组相比,除同住人口少,文化程度低,幻听多外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与青年期相比可能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及血压变化情况与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高血压脑出血425例临床资料,对其在不同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的发病情况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高血压脑出血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1.08∶1;2.04∶1;1.87∶1.男性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女性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对发病无明显影响.青年组男性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组及老年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在两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分布情况均为急性期大于亚急性期大于恢复期.结论 高血压应区分年龄、性别、病程给予不同防治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脂水平与不同年龄层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青年组(45岁以下)和老年组(60岁以上)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和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青年组患者的平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患者的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结论 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关系更为密切,而高血脂与老年患者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杀特征,确定自杀高危人群。方法:1995~1999年贵阳市城区360例自杀死亡者进行了历史资料研究。结果:贵阳市城区居民自杀以女性30~50岁、无业或工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低者较多见,且常有恋爱、婚姻受挫,夫妻、家庭关系不和等原因。自杀地点以住宅为主,自杀方式以服药服毒为主。结论:研究自杀者特征,对自杀高危人群更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1.
报告老年(96例)与青年(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脑电图对比观察结果。两组主要临床特征基本一致;老年组颈椎X线片表现明显重于青年组;但脑电图改变两组无差异性;药物对青年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按其自杀前考虑自杀时间的长短人为地分为冲动性(≤2小时,164例)和非冲动性(>2小时,142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发现在自杀未遂者中,自杀前2周抑郁程度越轻、自杀意图强度越低,有急性(≤1月)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越高、居住在乡村、越年轻越易发生冲动性自杀行为;而性别和其他因素与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发生无关。结论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明显不同,对这两种不同的自杀未遂人群是否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玉树地震后不同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抽取震后灾区人群、其非灾区的亲属人群、灾区救援人群及非灾区人群为对象,每一人群进行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每周进行1次集体心理干预;第2组每周进行3次集体心理干预。采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不同人群在3个月、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各人群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均检出PTSD、焦虑症、抑郁症。各人群中第2组干预6个月时PTSD、焦虑症、抑郁症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预3个月时(P均0.05)。结论:震后不同人群均存有PTSD、焦虑症、抑郁症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及积极干预可明显降低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34例,分为青年组(56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91例)。采用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尿酸,对各组的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各年龄组按照的出血量大小,分为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3个亚组。对各个亚组的尿酸水平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血尿酸水平(377.70±160.73umol/L)明显高于中年组(307.14±96.65umol/L)和老年组(291.93±98.97umol/L),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中中量出血组的尿酸高于其它两个亚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组中各亚组尿酸水平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尿酸水平对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密切相关。降低尿酸水平有助于预防青年高血压脑出血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与非老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与非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方法:按死亡年龄分成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987-199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306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1.2%,老年死亡者166例,死亡率为6.1%,非老年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306例,老年死亡者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致死原因以躯体疾病及猝死为死亡者140例,死亡率为0.6%,老年死亡者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致死原因以躯体疾病及猝死为主,非老年死亡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致死原因以躯体疾病,消极自杀及猝死为主,;两组死亡原因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老年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两者病种及死因分布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6例老年与32例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老年组情感脆弱及强哭强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意识障碍亦较非老年组多见;而脑衰弱症、情感高涨、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为低。神经损害两组均以右侧偏瘫均较多见,震颤麻痹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另外老年组脑部梗塞灶较多,且多有出血性,其痴呆程度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龄化对错误记忆的神经心理学影响,并对产生老年人错误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60名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受试者分为青年组人(44岁及以下)、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及以上),每组20名;采用图片诱发的和词汇诱发的错误记忆的实验范式(DRM范式)进行研究。结果老年组图片诱发的错误记忆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P=0. 000)。中年组词汇诱发的关键诱饵错误再认高于青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P=0. 000)。老年组词汇诱发的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高于中年组、青年组,中年组的高于青年组,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00,P=0. 005);且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和学习项目正确再认呈负相关(P=0. 000)。结论老龄化错误记忆的增加不仅与其本身记忆编码和提取功能减退有关,还可能与记忆监测的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1—2014-06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93例)和老年组(107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病情严重程度、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或狭窄、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2组的高血脂及阳性家族史无明显差异(P0.05),中青年组吸烟、饮酒以及肥胖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2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青年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防治方案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质疏松、骨重建、骨再造、胸椎骨折固定器选择等都需要了解青年和老年尸体肋骨的冲击力学特性。以往的研究多以单独青年尸体或单独老年尸体肋骨为观察对象,而有关青年和老年尸体肋骨冲击力学特性的研究报道极少。 目的:对正常国人青年和老年新鲜尸体肋骨进行冲击实验,分析肋骨的冲击力学性质,确定老年尸体肋骨和青年尸体肋骨是否具有不同的冲击力学性质。 方法:实验标本取自4具正常国人男性新鲜尸体,年龄分别为20,25,70,75岁,由吉林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人死亡后1 h内解剖取出死者肋骨T3~12标本,将标本沿纵向切成长55 mm的试样,青年组和老年组各20个。以能量释放的方法对2组试样进行冲击实验。实验结束后,试验机测量度盘自动显示试样的冲击功,根据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出每个试样的冲击韧性,观察各试样的宏观断口形貌。 结果与结论:青年组肋骨冲击功、冲击韧性均显著大于老年组(P < 0.05)。肋骨冲击实验断口多数为粉碎性断口,少数为横断口或斜断口。肉眼观察发现青年组肋骨骨小梁排列细密,老年组肋骨骨小梁排列稀疏,孔隙较大,呈现出老年骨质疏松的表现形式。提示青年组肋骨和老年组肋骨具有不同的冲击力学特性,老年组试样由于骨质疏松导致冲击力学特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5年-2017年中山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自杀率变化趋势和自杀案例特征,为中山市制定自杀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抽取中山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死亡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死亡案例,按照是否具有中山市户籍分为户籍组和流动组,计算并比较两组自杀率和自杀方式的差异。结果中山市2015年-2017年自杀率为4. 03/10万。户籍组和流动组年自杀率分别为3. 61/10万、4. 46/10万。两组自杀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流动组60岁以上人群自杀率高于户籍组(34. 94/10万vs. 6. 83/10万)。前三位的自杀方式,户籍组分别为自缢[95例(53. 67%)]、服用农药[27例(15. 25%)]和高坠[22例(12. 43%)];流动组分别为自缢[65例(30. 37%)]、高坠[48例(22. 43%)]和服用农药[30例(14. 02%)],两组自杀方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 99,P<0. 01)。结论中山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自杀死亡的案例均以自缢、服用农药和高坠为主。流动人口自杀率略高于户籍人口,老年流动人口可能是高自杀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