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脂特点,并探讨血脂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转归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4-11月泸州市区内茜草、大山坪、龙马潭3个社区居民4 000名,从中筛选出糖尿病前期人群1 090名,根据不同血糖状态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n=79)、单纯糖耐量异常(IGT)(n=856)和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IFG+IGT)(n=155)3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3组基线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随访3年后的血糖转归情况、不同转归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分析血脂对糖尿病前期血糖转归的影响。结果 IFG+IGT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IGT组,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IFG、IGT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IF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IFG+IGT组高TG血症患病率高于IFG、IGT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随访3年后,1 090名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为正常糖耐量395人、IFG 32人、IGT 419人、IFG+IGT 56人、糖尿病188人,3组血糖转归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9,P<0.001);其中IFG、IGT、IFG+IGT转变为糖尿病的年转变率分别为4.2%、5.0%、10.5%。转归为糖尿病的患者基线年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TG水平及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比例均高于转归为正常糖耐量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为糖尿病前期转归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BMI、腰围、臀围、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OGTT2 h血糖后,与TG1水平(0.35~0.98 mmol/L)相比,TG4水平(2.08~11.70 mmol/L)的OR(95%CI)为1.285(1.067,2.151),P=0.045。结论 糖尿病前期人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其中以高TG血症为主;IFG+IGT人群糖尿病的转变率最高;TG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有影响,或可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250例糖耐量低减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4年查出的250例IGT患者,5年后复查OGTT、BMI、血压及血脂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50例IGT中有49例(19.6%)转变为DM,年转变率为3.92%,103例(41.2%)仍为IGT,98例转为正常糖耐量。影响IGT向DM转变的主要因素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压等。结论: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对降低DM转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芹 《中国热带医学》2008,8(5):874-875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14例IGT患者进行1~3年饮食和运动干预,并定期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OGTT等。结果1~3年饮食和运动干预后,IGT患者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糖耐量正常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可使IGT患者向糖耐量正常转归,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儿童肥胖者2型糖尿病(DM)及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对98例肥胖者(7-14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在98例肥胖者中发现1型DM 1例(1.1%),糖耐量异常(IGT)12例(12.2%);少年肥胖组其餐后2 h血糖显著高于儿童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1);98例糖代谢异常患儿中44例(47.3%)有2型DM家族史。结论学龄期应开始肥胖干预、糖尿病筛查,以降低青少年2型DM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6~8周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确诊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孕妇213例,于产后6~8周行75gOGTT,按WHO标准进行再分类,分为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和正常糖耐量(NGT),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13例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中产后6~8周有90例(42.3%)血糖正常(OGTT正常组),123例(57.7%)AL糖异常(OGTT异常组),其中90例(42.3%)IGT,33例(15.5%)DM。(2)与正常组比较,OGTT异常组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较高(P=0.01);在孕期妊娠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孕周较早(P〈0.01);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时的血糖、OGTT中的空腹血糖以及诊断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高(P〈0.05~0.01);孕期胰岛素治疗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仍有糖代谢异常,多表现为在孕期发病早,空腹血糖高,使用胰岛素机会多且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糖代谢异常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0~80岁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招募条件的1197位上海市长风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测,确定是否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同时予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根据检测结果,982人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高危组),215人不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非高危组)。高危组中糖代谢异常占47.9%(470/982),新诊断糖尿病占11.5%(113/982),糖调节受损占36.4%(357/982),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占14.8%(145/982),单纯糖耐量异常(IGT)占10.7%(105/982),IFG合并IGT占10.9%(107/982),明显高于非高危组[分别为17.2%(37/215),0.9%(2/215),16.3%(35/215),9.3%(20/215),5.1%(11/215),1.9%(4/215)](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收缩压、甘油三酯与糖代谢异常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代谢异常呈负相关。结论采用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模式能提高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效率。增龄、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是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可 《中原医刊》2007,34(17):74-75
目的观察减重药奥利司他对肥胖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糖耐量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64例IGT患者,随机分成奥利司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疗程20周;两组体重、腰围、血糖、血脂等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疗程结束时对基线资料进行复查、分析。结果奥利司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血糖、血总胆固醇(T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利司他对肥胖并IGT患者的干预治疗,能够逆转IGT为正常糖耐量或延缓IGT患者向2型糖尿病(T2DM)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FPG〈7.0mmol/L的108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NGR组,对照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观察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第4、12周对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NIHSS评分。结果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41.7%)IGT患者,19例(17.6%)DM患者,44例(40.7%)NGR患者。对照组NIHSS评分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IGT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IG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糖耐量减低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0例正常糖耐量(NGT组)、40组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00例2型糖尿病(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1、2、3h的胰岛素水平,同时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CX3DELTA测定OGTT各点的血糖值,结果:各组人员进行OGTT实验的血糖测定值分析为:IGT组与NGT组比较P<0.01,DM组与NGT组比较P<0.001,DM组与IGT组比较,P<0.001。各组人员在OGTT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敏感指数(ISI)分析为:0h:IGT组与NGT组、DM组比较均P<0.001,NGT组与DM组比较P<0.05,3h:IGT组,DM组与NGT组比较均P<0.01:ISI:NGT组与IGT组以及IGT组与DM组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OGTT试验可作为IG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拜糖平(阿卡波糖)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及转归的干预价值。方法:将51例符合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予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拜糖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转归及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两组转化为糖尿病的例数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OGTr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TC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OGTT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拜糖平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归,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田蕾  汤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89-90,146
目的了解不同体重指数、腰围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为社区居民的糖尿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0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4752人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定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结果本次共调查40岁以上居民4752人,查出DM患者220人,患病率为4.63%,其中男性4.35%,女性4.86%;查出IGT患者282人,患病率为5.93%,其中男性7.48%,女性4.67%,性别患病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除40~岁组以外,其他年龄组随着BMI水平增高,DM、IGT患病率也明显上升(P0.05);除BMI18.5组外,DM、IGT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P0.05)。男女各年龄组腹型肥胖的DM、IGT患病率比正常体型组的明显增加(P0.05)。结论 BMI≥24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者是DM患病高危人群,因此做好中老年肥胖人群的行为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的226例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据结果分成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分析糖代谢状况,测定三组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共发现糖代谢异常者120例(53.1%);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在IGT和T2DM组比NGT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IGT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82(P〈0.01)、0.4443(P〈0.05)、0.6327(P〈0.01)。结论: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冠心病合并IGT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血浆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骨形成、骨吸收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组(DM)148例,葡萄糖耐量低减组(IGT)30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30例,健康对照组(Contr01)50例,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腰椎(L2、L3、L4)和髋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BMD),并对上述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四组间方差分析显示BMD在Ward三角、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GP水平在四组呈递增趋势,尿DPD/Cr水平在四组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显示尿DPD/Cr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尿DPD/Cr水平随HbA1c水平递增逐渐增高。结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骨吸收已呈现高于同龄正常人水平,糖尿病患者骨形成低于同龄正常人而骨吸收高于同龄正常人,骨平衡呈现负平衡,骨量逐渐丢失;IGT开始骨密度已较正常人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减少骨吸收和延缓骨量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应在糖调节受损的早期阶段对骨质疏松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和非肥胖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血清CRP表达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117例IGT患者和68例正常糖耐量(NGT)对照组按BMI≥25kg/m^2和BMI〈23kg/m^2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并加以比较。结果:CRP水平IGT组和NGT组各自组内比较,肥胖者均较非肥胖者高(P〈0.05);组间比较,IGT组较NGT组CRP水平在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均增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IGT患者较NGT患者,肥胖较非肥胖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必要性。方法收集10个月因怀疑冠心病而住院的心内科患者116例,住院期间行OGTT试验及冠脉造影并检测HbAlc,比较各组Gensini积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二者相关性。结果OGTT试验发现84例(72.4%)糖代谢异常患者,但空腹血糖检查仪发现10例(9%)。比较三纽之间的HbAlc及冠心病痛变程度(Gensini积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分别同单纯冠心病组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的HbAlc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良好(R=0.76,P〈0.01)。结论对怀疑冠心病住院患者,单纯空腹血糖监测会漏诊大量糖代谢异常患者,冠心病住院患者多合并血糖代谢异常,入院常规的OGTT试验可帮助筛查和明确。HbA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后常规监测可帮助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糖降脂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饮食及运动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平糖降脂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9%,治疗组为8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糖降脂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IGT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水平与年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DM )患者及老年糖耐量受损(IG T )患者,设健康老年患者为正常对照组(NGT ),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以上三组人群空腹和糖负荷后2 h血清网膜素-1水平,分析血清网膜素-1与年龄、血压、BMI、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等的关系。结果与 NGT 组相比,DM 组空腹和糖负荷后2 h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降低,IGT组网膜素-1水平介于DM组和对照组之间;肥胖组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肥胖组;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年龄、WHR、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G)、HbA1C、HOMA-IR均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WHR、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HbA1c分别是影响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老年人糖代谢状态有关,并可能在老年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消瘅汤治疗糖耐量降低3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消瘅汤治疗糖耐量减低(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IG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的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采用消瘅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为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糖、胰岛素、IAI、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瘅汤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逆转糖耐量减低,对机体进行多方面综合调节,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4~6月朝阳市市区居民1062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79人于2006年4—6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做过夜空腹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随访的65人中22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I—IFG)糖尿病转变率为10.8%,孤立性IGT(I—IGT)为9.2%,IFG/IGT为10.4%。在不同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有增加趋势,在40岁以上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糖升高可能与增龄、糖尿病(DM)家族史、劳动强度、腰围指数(WC)增加、收缩压(SBP)增加、血脂异常等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血压升高、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强度减弱均为糖尿病危险因素。结论I—IGT、IGT/IFG人群糖尿病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I—IFG人群。增龄、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体力活动减少是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对糖尿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